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从都市报到“智媒体”,重新联接世界

:从都市报到“智媒体”,重新联接世界

2022-08-07 21:28:42


编者按:从1995年至今的23年,都市报因变而生、因变辉煌,也因变而困,因变求变。这其中,有时代之变带来的机遇,也有时代之变带来的挑战;有自身之变创造的巅峰,更需要持续求变再谋未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报业发展大潮浪起浪伏,处于市场最前端的都市报,“势与变”是不变的主题词。且看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如何应势而变,书写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封面”。


1 ·.   顺势而为·创造


1995年是中国都市报元年。


以《华西都市报》创刊为标志,中国第一张都市报诞生,都市报由此以崭新姿态登上中国报业的宽阔舞台。都市报以灵活的市场机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清新活泼的文风,受到广大读者的由衷欢迎和赞赏。从历史发展时间和现实市场空间角度看,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背景和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共同构成了都市报诞生和辉煌的时代大势。《华西都市报》也不负时代,顺势而为,开创了诸多第一。


(一)市民生活报


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华西都市报》第一个提出了“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第一个提出了“市民生活报”的办报定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办一张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的口号。《华西都市报》认为,市民生活报的读者对象就是现代都市的广大市民群体,《华西都市报》在四川范围内发行,其读者就是全省大中小城市的市民读者。鲜明而清晰的定位和思路,使《华西都市报》一创刊就受到广大市民欢迎,一纸风行,飞入万千普通读者之家。


:与机关报和晚报相比,都市报的读者对象为特定的市民,它走进千家万户,在市民心中落户,因而新闻内容、表现形式、风格都不同,综合性更强,新闻视角更独特,这种“不同”和“独特”与机关报和晚报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二)追踪与策划


支撑都市报的内在发展动力还在于对报纸新闻品种的创新性开发。《华西都市报》的新闻品种创新,重点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推出新闻追踪报道。1994年12月7日《华西都市报》的创新性产品“追踪报道”栏目诞生,通过高密度、连续性、批评性的独家追踪,让读者耳目一新。从早期的“追踪报道”到“AF3·暗访三人行”再到华西视点、华西调查等,追踪报道一直贯穿都市报特色内容打造始终,成为做强舆论监督报道的有效方式。而这一特色也在全国报业广泛生根发芽。


二是新闻策划的运用。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和生存挑战,新闻策划成为《华西都市报》迅速崛起的助推器。《华西都市报》的新闻策划分为宏观策划、中观策划和微观策划。自创刊起的“府南河大合唱”“四川企业借脑工程”“碧峰峡模式”,再到近期的“C21论坛”“财富全球行”“丝路花开——·四川机遇大型跨国报道”等,《华西都市报》的大策划、大手笔层出不穷,这些紧扣时代脉搏、瞄准社会热点推出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策划,为《华西都市报》的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有力助推。


(三)敲门发行学


如同商品的售卖渠道,发行也是报纸命脉。与之前邮发为主的发行模式不同,《华西都市报》正式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敲门发行”理念,以自办发行队伍的新方式,把发行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具体方式是开展“上门发行工程”,发行员挨家挨户去敲门,你家住几楼,报纸送几楼,像地毯式轰炸那样去上门征订。


1995—1996年,《华西都市报》没有实施敲门发行策略之前,每月以1万份速度增长,当时被认为是中国报业史上增长最快的速度。实行敲门发行以后,以每月2万至3万份的速度增长。发行体制的改革,使《华西都市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


2 ·.   乘势而上·创新


与都市报影响不断扩大同步,外部的“势”也在不断变化。大到国家的新闻宣传政策,倡导做强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到报业市场竞争环境,都市报不断诞生,报业趋同化竞争进入白热化时代:报纸的风格定位、版面设置、读者圈定乃至新闻操作和广告模式都逐渐趋同,最夸张的情况是成都7家市场报“七报一面”。一些报纸为了摆脱趋同的困境而刻意策划所谓“独家新闻”,甚至制造假新闻,走低端路线,以谋求轰动效应和市场热销。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都市报的“领头羊”,主动谋变,积极探索,持续创新。


(一)主流化转型


1998年3月,《华西都市报》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理念,并全面诉诸办报实践。具体表现在:调整新闻报道结构和版面设置,加大财经新闻的报道力度和版面投入,压缩社会新闻的版面空间,杜绝商业化炒作对报道的影响,加大国内、国际新闻的版面投入,鼓励报道创新和版面创新。2008年,《华西都市报》提出“新主流都市报”的办报取向,实现由“市民生活报”向“新主流都市报”的战略转型。

2010年起,《华西都市报》提出以“责任至上,公信天下”为办报取向,进一步强化《华西都市报》的主流地位和新闻影响力。“责任至上”是以大力传播主流信息为己任,以探究新闻真相为己任,以加强舆论监督为己任,守望社会,推进文明进程。“公信天下”则是《华西都市报》的立报之本,要求报纸要牢牢坚守职业道德,持续抵制低俗之风,注重提升新闻报道的品位,确立先进、积极、向上的报道基调。


(二)区域组合报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各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从单个城市集中发展的阶段,逐步迈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区域组合城市发展阶段。这为都市报走出一城一地,面向区域发行奠定了基础。


1998年,《华西都市报》根据区域市场变化,敏锐地提出区域组合城市报概念,立足成都,覆盖成渝,谋求四川大市场和西部大市场的广阔空间,提出打造区域组合报。《华西都市报》摒弃了以行政区域为分野的传统报道方式,组织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报道。积极地辐射区域市场,动员社会舆论与经济资源,促成了一次次的思想发动与经营浪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华西都市报社自2002年起就开始举行的“四川十大城市车展”与“好房天府行”等活动,以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促进了区域城市消费市场兴起。


为进一步向区域纵深拓展,2011年3月30日,,《华西城市读本》正式创刊面世,逐步推出川南版面向川南4个城市区域发行,川东北版面向川东北6个城市发行,新闻定位以本土即时新闻、区域联动深度策划、城市民生资讯服务“三位一体”。华西城市读本的创刊,表明《华西都市报》的区域拓展不再只以主报的形式进入区域,而是以地方读本的方式进入,更加贴近区域、融入区域、影响区域。


3 ·.   因势而谋·应变


与2012年以来增速同步,报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尤其是都市类报纸的广告进入了下滑周期,广告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特征充分体现,并且自2012年起一年更比一年坏。不同于此前2005年和2008年的两次报业广告低谷,国内报业遭遇的广告困境,除了宏观经济的原因,还在于新兴媒体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让传媒生态演进更深刻、传播规律变化更快速,媒体生存竞争更激烈,纸媒进入下滑通道,都市报向何处去,如何重塑竞争力,给报人带来更大考验。《华西都市报》从办报到融合发展多方面应变。


(一)大众化高级报纸


2014年,《华西都市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推动都市报办报理念转型。大众化高级报纸,就是在网络空间下向广大市民提供更加注重思想引领、深度挖掘、价值再造、资讯整合的权威报纸。转型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是《华西都市报》对“大众化市民报+高级报纸”优势的综合嫁接。它以市民生活报为基础,对都市报办报定位、办报理念和办报内容按照高级报纸的方向进行升级换代。“大众化高级报纸”的目标读者是广大市民。内容上提倡办“精报”,以注重编辑思想引领为灵魂。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超市、昨日播报,而是以理性来帮助受众深入理解环境,做受众的参谋,透视事态背后的隐蔽动向,让受众看到重大事件的本质。


“大众化高级报纸”致力于摒弃市民报过时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去碎片化,丢掉信息量包袱;去浅表化,改造新闻构成体系;去单一化,降低抽象阅读成本;去单向化,弥补大众传播短板。“大众化高级报纸”不是办成精英报,而是让大众享受“精品报”。


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就是都市报求变的探索。我们认为,传媒“新常态”下的都市报,应以网络思维为先导,以打造“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为路径,再造纸媒优势、强化专业价值、提升权威影响。包括强化思想引领、价值优先的立报原则;坚持原创信息体现竞争优势的发稿准则;确立网络思维决定热点顺序的生产规则;引入数据新闻作为可视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机制改造上,为给大众化高级报纸提供生产机制的支持,《华西都市报》改变部门架构主导版面资源的分配模式,创造性推行“内容竞争上岗制”,将版面资源与读者市场和新闻质量有机对接,每天的版面编排不再以部门板块决定,而是实行“版面订货”机制。每日编前会按照采访部门提供的新闻质量的高低排序来设置版面,根据稿件的新闻性择优上版,实现了内容的优胜劣汰,保障了“大众化高级报纸”打造精品的要求。


(二)集群化建设


相对于20年前乃至10年前以单一的报纸为主,如今都市报群体的发展平台已经远非一张报纸。纵观国内各家都市报,无不在新媒体、文化产业乃至房地产、旅游等各行各业大力拓展。虽然拓展领域不同、盈利程度不同,但都在形成全新发展平台。自2011年以来,《华西都市报》审时度势,在危机还未真正来临时就怀揣危机意识,推动《华西都市报》向华西传媒集群转变。


近年来,《华西都市报》构建了一个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视听媒体、社区文化传媒和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WMG)。纸质媒体包括《华西社区报》《华西城市读本》;网络媒体包括封面新闻网、华西都市网;移动媒体包括封面新闻客户端、《华西都市报》“两微”、成都范儿客户端等核心产品、垂直产品和众筹产品矩阵;社区文化传媒包括LED、社区文化墙;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主要为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在文化产业领域,《华西都市报》通过举办书画艺术展览、格莱美明星演唱会、成都双遗马拉松等,深度拓展文化娱乐演艺体育产业。


(三)融合“i战略”


在构建全媒体、全域化、全时段传媒集群后,《华西都市报》在创刊20周年之际,于2014年12月18日提出了全新融合发展新战略——“i战略”。“i”本身有代表互联网的意思,也代表着一种主动作为。其内涵就是以开放合作(i—Cooperation)理念,向资讯产品(i—Media)、社交产品(i—Link)、电子商务产品(i—EB)、互联网金融产品(i—Finance)四个方向突破,推出全新的新媒体精准投放广告系统(i—Delivery),实现指数级增长(Induced Exponential Growth),着力构建“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传媒融合发展新格局。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社会分工更加明晰的时代,开放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分工是纸媒变革的基本策略。《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在20岁的新起点上,以启动实施“i战略”这样一种方式全面拥抱互联网,借力互联网大势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必将在构建新型都市主流媒体集群的征程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4 ·.   逆势而进·颠覆


互联网进入中国多少年,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基本就有多少年,从触网到办网再到融合,二十多年来一直没停过。为什么今天还是被互联网逼到了死角?不重视技术、没有掌握技术这个关键“钥匙”是主因。这些年,传统媒体办网的“命门”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也就只有一直落后,更没法实现超车。所以,处于巨大危机、逆势而行中的都市报,融合转型必须砸掉以前的坛坛罐罐、抛弃小打小闹的改良做法,进一步颠覆自我。在这种背景下,《华西都市报》立足未来,瞄准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打造了封面传媒公司,推出了封面新闻客户端。


(一)重新联接世界


在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报没有赶上。但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颠覆性变化还会产生,互联网变局和重组的可能性正在孕育,“联接”正在产生加速度。这就是媒体的机遇。2016年5月4日,《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的核心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在传统媒体与世界的联接力减弱的背景下,重新打造全新的互联网产品,履行重新联接世界的使命。如何做到重新联接世界?


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凯文·凯利说:“科技体就会成熟为一个物种……常常按照自己的需求自作主张。”这种预见带给世界一片惊喜和全新挑战。今天,信息技术正在呈指数级发展,封面传媒要重新联接世界,就更要依赖技术洞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支撑。在封面,科技被当作核心驱动,致力于把握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趋势,在机器人写作、语音图像识别、VR/AR、无人机/无人车等前沿科技领域和应用领域有所作为。


以原创为显著特征。这是封面新闻的立身之本,也是区别于聚合型客户端的重要竞争法宝。封面新闻作为西部唯一一家、,充分发挥原创优势,以技术+内容为双轮驱动,持续不断地生产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内容,努力提升内容的正能量、年轻态、个性化特征,形成别具一格的产品符号。同时努力集聚更多专业生产者的力量,以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素质,传播具有高度公信力的专业声音,彰显专业、权威的价值。


与此同时,以用户为动力源泉,以资本为强大支撑,以分享为价值基点,构建全新的基于技术、信息、物和人多维联接的商业生态系统,让封面与世界、与用户的联接多维多样。


(二)双品牌双引擎


根据华西传媒集群转型发展战略,《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的融合发展确立了“双品牌”支撑、“双引擎”驱动、一体化发展、一盘棋整合的工作思路,既充分彰显《华西都市报》品牌影响,又强势打造封面传媒这个全新品牌,推动“双品牌”由“相加”到“相融”,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充分彰显华西品牌。推进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坚持高举《华西都市报》旗帜,推进传统引擎的改造升级,持续保持《华西都市报》在目标群体中的强大影响力,持续发挥传统引擎在本土影响、资源转化、产业拓展中的强大驱动作用,用好、用够品牌效力,不断拓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新空间,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强势打造封面传媒。这是打造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兴引擎。在打造封面传媒上,我们完全遵循互联网规律,在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全新的互联网平台,以做强做大封面新闻客户端为核心,引领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移动产品矩阵。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


早在1993年,美国科幻作家弗诺·文奇在《即将到来的技术奇点:后人类时代生存指南》一文中写道:“在未来30年间,我们将有技术手段来创造超人的智慧。不久后,人类的时代将结束。”时间过去24年,机器人技术就已从弱人工智能时代演进到强人工智能时代,由此对各行各业产生深刻影响。就传播业而言,完全由人采写、面向公众报道的大众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巨变。


封面传媒立足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建设基于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建设多向智能匹配的生态圈,为用户带去全新的消费体验。封面传媒瞄准内容领域无处不在的长尾分布,打造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沿着泛内容曲线,打开多方面的收入来源,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链条,汇总到一起,形成商业生态圈。


这个生态圈,将横跨媒体、电商和文娱三大领域,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以及人与人的联接方式。媒体重在内容优化。借助机器学习,强化价值引领,汇聚UGC生产,建设内容优化平台,为广大目标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内容,并将内容与消费相结合。电商重在解决APP消费疲劳。满足用户消费懒惰,开放整合电商资源,智能识别受众兴趣,一端解决消费需求。娱乐重在搭载社交、文娱。强化社交娱乐分享,增强用户娱乐体验,组合重构形成IP开发变现(电影、电视、付费视频、游戏等),满足年轻用户文娱消费需求。


(四)智媒体


封面新闻上线以来,一直朝着“AI+媒体”领域进军,紧盯前沿技术,发力人工智能。2016年12月20日,封面新闻推出首条机器写作稿件;2017年5月4日,封面新闻正式推出小封机器人1.0;7月13日,微软小冰机器人正式入驻封面新闻客户端,并在短时间内经历了3次迭代,开展机器人写诗和播报新闻等一系列“智媒体”新体验;9月16日,由封面传媒、微软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起的“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个关注“AI+媒体”的实验室,探索AI+媒体的未来。


封面新闻与其他资讯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以智慧解决智能的短板,强化价值联接,纠正算法偏差,为技术引擎植入价值观的灵魂,既让用户实现“因人而异”,又让用户实现价值联接,打造“智慧+智能”并重的“智媒体”。未来,封面新闻将用AI推动新闻生产变革。不断拓宽AI的使用场景,从素材收集、筛选、分析、成文,直至最后的内容分发、传播效果监测,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推动新闻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变革。 


万物向前,变是永恒,技术不断迭代,一刻也不会停滞。唯有以变应变,才能永续发展。都市类媒体只要把握大势,继续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动自身浴火重生,让AI与媒体重新排列组合,就定能画出美妙的“第二曲线”,书写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封面、新精彩。


(本文转自《中国报业40年》,由中国报业协会授权在《报业转型》刊发)



“人民号”进军自媒体平台

从看意见领袖的迭代

传媒行业高考试题答案揭晓

2018年传媒行业高考试题

“油腻大叔”迎娶AC娘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