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媒体关注】今夜,请将我遗忘

【媒体关注】今夜,请将我遗忘

2023-05-10 14:56:27



在与熟悉的花格子棉被和可爱的小熊相处了近2000个夜晚之后,这个夏天,李欣淼(化名)将要告别自己温馨别致的房间,开始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住进集体宿舍。


红肿的眼睛,嘶声力竭的嚎哭,满地的碎纸片,李欣淼用最原始的方式昭告天下: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现在,这场僵持已久的战争,已经扩散到了整个家庭。


奶奶在抹泪,爷爷生闷气,妈妈表情迷茫,只有爸爸咬着牙:“就是这儿了!”


“我要回家!”望着渐渐远去的“亲友团”,这个刚满6岁的小孩,向远处挥舞着双手,放声大哭起来。


今夜,注定无眠。




住或不住?这是个问题


寄宿制到底能带来什么?

寄宿制又会让家庭失去什么?


在天平的两端,一边在高呼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一边在控诉过早离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这场争执已经演变成一场社会大讨论。


有专家认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链必须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主体,而寄宿制学校剥夺了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权利。他甚至指出,学校教育包办越多,离真正的现代教育越远,对教育的危害越大。


一次关于寄宿制大讨论的活动当中,几位老师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反驳:“寄宿制学校并非一年四季都把学生关在学校里,学校完全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他们的实践体验性教育的机会并没有被剥夺。”几位老师言辞铿锵。


当然,这场“隔空喊话”似的讨论至今仍然没有结果。


与之相比,稍微中和的观点是:“寄宿制教学对于学校本身建设发展有利有弊,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何发挥寄宿制的优势,同时尽可能减少其不利作用,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父母乃至整个社会必须认真考虑与探索的一个问题。”




寄宿制和亲子关系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说以上争论是教育工作者对于寄宿制之于学校建设、儿童心理成长等方面宏观认识,那么,作为寄宿学校孩子的家长,则有着更为真切而细微的感受。


李文龙,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THINKFIRST教育品牌创始人,儿子李梓禾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以下简称“海外”)小学三年级。


“寄宿制和亲子关系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必须负责任的说。”李文龙一谈到寄宿话题,总是立场坚定:“你的亲子关系如果本来有问题,放到任何学校都会有问题。”


说起来,李梓禾去海淀国际学校寄宿的原因跟一只猴子有关。李文龙从儿子刚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寻找与自己教育理念契合的学校。当“海外”进入他的筛选名单时,他对寄宿制也十分矛盾。不过,带着孩子转了一圈校园后,他把自己的担忧放在了脑后,因为,学校的校园环境之美超出了他的想象,而且,居然还有一个动物园,动物园里居然还养了儿子最喜欢的猴子。李梓禾本来也不愿意离开父母住校,但是,想想以后天天能和可爱的小猴子做朋友,也是件梦里都会笑的好事儿。


一晃三年了,李梓禾的寄宿生活幸福进行着。选班长,28个孩子给了他26票;感恩节,有个孩子在教室墙上贴一张贺卡“感谢李梓禾的爸爸妈妈生下了他”。“这句话看得眼泪差点涌出来,”李文龙感慨说:“儿子的世界在飞速扩张,有他的伙伴和老师,有他对未知事物的无穷好奇,父母的角色开始不那么重要了,他长大了……”




判断是否送孩子去寄宿,最重要的理由是看个体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相比较,哪个对孩子更有利?


中国的现状是一个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面对的是两个大人四个老人,孩子最亲密的关系链中,每个人的教育观念都不一样,每个人给出孩子的指令也不一样,很容易给孩子形成一些非常混乱的意识和习惯。


即便父母自己陪伴孩子,如果只能保证时间而不能保证质量,不能保证不把工作的压力,负面的情绪,一天的疲劳带回家,亲子时间的愉悦感受也会大打折扣。


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堵车、雾霾的最大受害者其实是孩子。在书声琅琅的清晨,他们要耽误在路上;在嬉戏打闹的黄昏,他们还要耽误在路上。选择远离闹市的寄宿制学校,也成为了很多家庭躲拥堵躲雾霾的无奈之举。


南京某教育机构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南京市有90%的家长属于包办型家长,小到吃饭穿衣,拎包接送,大到选学校择专业,家长几乎全部代办,孩子只负责学习。


而据天津市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父母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


不难想象,当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无暇顾忌成长中的烦恼与挫折,他们又如何能在挫折时咬牙挺住,如何能扛起家庭、国家的重担?




寄宿制在国外



寄宿制学校发源于英国公学,不过,英国公学最初采用寄宿制却是另有他由,实是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压力使然:一是为了解决学生路途遥远的不便, 二是为经济拮据的教师增加一些创收的机会。但后来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 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免除学生的颠沛流离之苦, 还对学生的身心产生难以估量的教育价值。


19世纪以后, 公学的寄宿制逐渐被赋予一种独立的权利。


在当代,英国寄宿制公学除继承和发展了其优秀古典传统之外,主要办学特点是:实施严格的学校内部管理、极端重视培养学生的坚强性格、极为强调严格的学生学术要求、独立自主的管理模式等。今天英国公学已经从最早的9所学校,发展到500多所。


譬如广为人知的伊顿公学。伊顿公学注重绅士品格的陶冶,强调文化基础教育,日常管理严格。为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坚强意志的目的,他们会有意创设逆境,让学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锻炼意志,训练他们的应对能力。对于刚刚报到的新生,伊顿公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管理办法。每届新生无一例外都住最差的宿舍,使用最旧的教室。低年级学生还要为他人服务:打扫寝室、整理厨房、收拾餐具等。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一进学校就明白,来此地不是为了享受,而是来接受磨练和教育。


受英国教育影响很大的美国教育同样非常重视寄宿制学校,美国的私立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广受赞誉,这些学校曾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一流的学府输送了不计其数的优秀学生,被称为“常青藤准备学校”。


这些私立寄宿制学校注重在富于挑战和合作的氛围中提供丰富的艺术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成就、领导能力、公民意识、高尚的品质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全部智能、道德感、责任感、艺术感、健壮的体能和创造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价值观的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寄宿制在“海外”



相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管理模式的西方寄宿制学校而言,中国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


但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及的,正因为中国寄宿制学校尚未发展完备,许多人对寄宿制仍然抱有“敌意”。关于寄宿制的担心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弱化学生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尤其是导致亲情的缺失;二是封闭环境中的压力与冲突会给孩子过多的心理负担;三是久住家中的孩子难以适应突然面临的集体生活。还有,担心群体中“坏孩子”的“坏习惯”会给他人带来负面影响,担心因为孩子过多而导致老师无法“一对一”交流,担心生活老师素质不够高而采取错误的育人方式,等等。



这些都是曾令寄宿制学校举办者颇为头疼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与途径之中,“海外”的做法或许很值得借鉴。


“我们通过引导家长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与类型,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构建了一套‘立体式’的寄宿制教育实施方案。”该校小学部校长黄瑞华介绍说。


在“海外”,每到招生季节,凡是新获得入学资格的孩子,学校都会给家长留下为期两个月的“家庭作业”——9月入学之前,家长必须督促孩子严格按照“海外”的作息时间表来安排孩子作息,每天早上6点50准时起床,晚上8点30睡觉。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经过3—4周的坚持训练,如果孩子在入学前就养成了按时作息的习惯,这将为他入住学校后快速融入集体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黄瑞华说。事实上,由于家长们的配合,90%的孩子入学后,基本上都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而所谓的“孤独”与“压抑”,在这里更是难觅影踪。走进“海外”校园,到处可见的是孩子们朝气蓬勃的笑脸和快乐的身影,大课间期间,孩子们组织的合唱团、管乐团活跃异常,选择游泳、打高尔夫球、弹钢琴、画画的孩子“各放异彩”。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研究员张干萍认为,寄宿制有益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张干萍说:“寄宿环境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开发了各种课程,还安排了数量众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从下午4点开始,孩子们进入小戏剧社,小手工作坊,小管弦乐团,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放了学早早回家写作业的孩子幸福多了。”


今夜,请将我遗忘


夜幕初降。


“海外”女生宿舍楼里,橘黄色的灯光洒落在每一个角落。

女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刷牙洗脸,没有喧哗,没有哭闹。


在这里生活了一个月的李欣淼安然卧在床上,静静地听高年级小姐姐讲着《神笔马良》的故事。


“他用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对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来。他用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对他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


李欣淼歪着头,稚声问道:“姐姐,我想要一个大白,神笔也可以帮我画吗?”


小姐姐说:“我也想要,我们一起去找神笔吧!”


月色如画,李欣淼恬静地睡着了,嘴角挂着一丝微笑。


“爸爸妈妈,今夜,请将我遗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