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新媒体视野下侨刊的困境与出路 ——以开平侨刊为例

新媒体视野下侨刊的困境与出路 ——以开平侨刊为例

2023-05-10 14:56:27


谢珊珊

五邑大学文学院院长,文艺与文化方向教授,硕士生导师,江门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江门市妇女儿童研究会副会长,江门市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由民间组织自行创办发行,以“报道家乡讯息、海外侨情,促进家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潭溪月报》办刊宗旨)、“沟通侨情、传递乡讯、追宗思源、爱乡建乡”(《楼冈月刊》办刊宗旨)为宗旨的内部出版杂志,主要发行对象为旅居海外的华侨乡亲。可以说,“侨刊”是联络乡亲情感和传递信息的纽带,是海外乡亲的集体家书,是海外游子的精神家园。

  

江门是著名侨乡,不仅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侨刊也遍布侨乡各个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400多份侨刊,其中80多份出自江门。中国侨网记录在案的侨刊有41份,出自江门五邑地区的就有19份。没有收录进网站的更多,仅开平侨联网站收录的就有23份,每个镇都有自己的侨刊,办刊历史近百年的就有多个。可见江门侨刊历史悠久,办刊传统深厚。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的便利、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侨刊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百年前,深厚的五邑侨文化催生出繁荣的“开平侨刊”。但百年后,由于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被誉为“集体家书”的开平侨刊也逐渐受到挑战甚至被渐渐遗忘。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平侨刊的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纸质媒体为主体的侨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有因互联网时代信息沟通便利而带来的纸质媒体读者群流失问题,也有侨刊编辑人员年龄老化、经费短缺、稿源缺乏等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对侨刊的冲击与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侨胞与侨乡之间的联系不顺畅.交通不方便,通讯不发达,侨胞与家乡往来少,许多人多年都没回过乡,对家乡的情况根本不了解,这就使得侨刊乡讯起到了“集体家书”的作用,也是五邑侨乡侨刊乡讯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侨胞与家乡联系方式的转变。国家大事,侨胞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家乡发生的事情,无论好事坏事,可能年迈的侨刊乡讯主编、编辑们还不知道,就已经被侨胞的亲属或者其他人通过电子邮件、QQ、MSN,在很短的时间甚至几分钟内,图文并茂甚至用视频发到世界各地。


侨刊乡讯许多是季刊、半年刊,出版周期长,发行周期也长,等侨胞收到侨刊乡讯时,新闻早已变成旧闻了。这样,侨刊乡讯的沟通联系和传播功能大大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侨刊乡讯的发展,甚至侨刊乡讯在一些侨胞那里已变得可有可无。


(二)侨刊自身编辑与读者群的老化,青年读者的缺乏,影响了侨刊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过去侨刊乡讯的读者对象基本上是第一代华侨,现在随着第一代华侨的离世,新一代华裔已成为侨社的主体,但他们的故乡观念日益淡薄,而且大多数华裔往往不懂中文,无法看侨刊乡讯,或者不感兴趣,因此侨刊乡讯的读者对象也在减少。我们随机调查了两个刊物,发现读者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


读者集中

年龄段

60岁以上

(老年人)

40岁-60岁

(中年入)

20岁-40岁

(年青人)

20岁以下

(少年)

开平明报


教伦月报




编辑队伍的老化,也是困扰侨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们走访的几个编辑部,编辑人员大多数都是60岁左右的退休老人。这点在乡镇侨刊编辑中特别突出。这些退休老人,虽然在当地算得上是文化人了,但毕竟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基本不懂电脑、不懂上网,这制约了他们的编辑水平;加上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因此一些杂志稿件错别字较多,有的一期的勘误表就有两三页之多。


(三)缺钱缺资源,也成为困扰侨刊发展的一个客观原因

由于开平侨刊的创办从百年至今都是由侨胞和热心侨刊人士的自筹资金而建立起来的,加上是属于公益且非营利的刊物,因此资金资源的不足和人才资源的匮乏(内部编辑老龄化)成为了侨刊近年来发展的无奈窘境。


几年前《南方日报》就曾报道过,历经百年风雨广东侨刊仍然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支热心侨刊的事业、默默耕耘的采编队伍。开平《百合侨刊》有一位上了90岁的记者,《楼冈月刊》的主编今年80岁还经常一个人骑自行车外出采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侨刊传递乡音的工作开展。虽然后来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但经费不足依然尴尬而棘手。


在暨南大学举办的“侨刊乡讯捐赠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上,对侨刊乡讯很有研究的五邑大学梅伟强副教授发言时就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侨联)办的侨刊缺钱,办刊经费主要靠海外资助的乡讯也缺钱,真正不缺钱的只是少数。梅教授说,由于缺钱,有的侨刊将原来一年出版两期压缩为一年一期。


二、摆脱侨刊困境的建议

挑战是无可避免的,在挑战面前我们不能无所作为,不能让侨刊乡讯走进历史的博物馆。问题是该如何应对挑战呢?“坚守与创新”,这是大家的共识。侨刊乡讯既要坚守宗旨,坚守阵地,又要因应形势的变化而创新发展。


(一)坚定信念,坚守“侨”定位,兼顾新一代华侨的阅读需求

开平侨刊因侨乡情而生,以侨乡情为宗旨,而侨胞又是侨刊主要的读者群,因此坚持侨刊“侨”的定位极其重要。但实际上近年来有一部分侨刊为了在媒体市场获得更好的生存,它们开始出现脱离“侨”定位的种种迹象:分不清是地方党报、都市报,还是侨报,版面单一地充斥会议、党政策等枯燥内容,又或者广告宣传过多。这让侨刊逐渐失去了本土味道和民间色彩,无疑是在脱离侨乡情的基点,加深自身发展的困境。


笔者认为无论当今媒体市场的竞争有多大,首先侨刊要坚守的就是侨乡情的立足根基。在内容上除了要有宣传祖国家乡发展建设的播报之外,还应该要满足海外乡亲侨乡情的情感,出版一些侨胞喜闻乐见的侨刊乡讯,以沟通海内外情感为前提去为广大的侨胞读者群服务。


此外,侨刊还应当考虑新一代年轻华侨这个潜在阅读群体的阅读需求。随着改革开放,远赴海外定居和留学的人群数量增多,未来新一代华侨将会成为侨刊的主要阅读受众群体,但由于新一代的年轻华侨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以及价值观念有所不同,因此对祖国的情感,与老一辈相比是有一定的差别。


如果侨刊还继续以只满足老华侨阅读需求的方式来出版内容,年轻新华侨就可能因内容的老式、枯燥乏味而对侨刊失去兴趣,甚至逐渐淡忘了侨刊,这对于侨刊履行外宣的本质职责是极为不利。


因此,在保留满足老华侨的情感基础上,内容的出版还应该增添新鲜而实用的侨乡资讯,以适应新华侨的阅读思维习惯,吸引更多年轻读者,同时也要有新时代海外文化高品质的味道,更全面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目前珠三角各县市的侨刊乡讯已经普遍改版增加独家报道、名人文章、时尚生活、热点透视、更多地运用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图文并茂。所以开平侨刊应该加紧新媒体时代阅读需求的步伐,并接新媒体平台,与海内外乡亲等受众对象互动,扩大阅读群体的范围,让侨刊在年轻的一代也焕发出足够的新动力。有些热心侨刊的人士还建议既保留中文侨刊,又增加英文版,方便阅读的同时,又能引起新华侨对汉字的兴趣。


(二)侨刊积极与新媒体融合,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扩大影响

第一、侨社办公尝试走新媒体网络化的路线。对于侨刊乡讯的采集,侨刊内部编辑人员要利用好网络渠道,通过网络的实时性的优点及时地了解最新侨讯,以提高侨刊乡讯出版的效率。此外,还应该通过电子邮箱等媒介来深挖稿源,据调研,《开平明报》现已增加网站投稿的征稿方式来扩宽稿源,不仅让稿源多元化、年轻化,而且还方便了国外华侨投稿,缩短播报海外资讯的时间。

 

来稿途径

邮递纸质

网站/电子Email

开平明报

教伦月报



第二、创办网络电子侨刊。笔者了解到不少的乡镇只通过发行原刊物来传播侨刊乡讯,但放在今天这个只要通过网络和其他数字化媒体就能知尽天下事的时代里,传播讯息途径的单一化显然是阻碍侨刊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做好传递乡音、沟通海内外侨乡情的外宣工作,侨刊乡讯的出版方式必须要变革,通过网络的方式,如创建能够电脑网络浏览网站,或者制作手机客户端阅读软件,把传统的侨刊以新媒体的形式翻新,让侨刊由单一的纸质版逐步向电子版方向发展。由于网络不分远近、成本低,开创电子版本是新媒体时代侨刊发展的大势所趋。


据侨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开平明报》《百合侨刊》等不少侨刊报已经把侨刊内容同步更新在了对外开放的唐人街网站上,形成了系统化的电子版刊本。对于增加电子侨刊这一举措,海内外读者群纷纷表示赞同,新一代的年轻读者群也日益增加。数字化丰富了侨刊乡讯的阅读方式,将大大提高侨刊乡讯受欢迎的程度,提高侨刊的收藏量、阅读量和利用率。


宣传方式

网络

电视

手机

邮局

人力

开平明报


教伦月报





通过对比,由开平侨务局创办的开平明报的宣传方式慢慢向网络数字化转变,而大部分乡镇侨刊的宣传方式比较传统和狭窄,以教伦月报为例。这是让教伦月报在新媒体时代缺乏外界人士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数字化让开平明报的读者群有了年轻化的改善,而教伦月报则需要通过新媒体来进一步拓展年轻的读者群。


(三)挖掘乡镇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蕴,细化读者群,打造侨刊品牌形象

如果说与新媒体融合是改善发展侨刊的外部力量,那么发掘侨乡各乡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细化读者群,打造侨刊的品牌风格,则是谋求发展出路的内在动力。


面对侨刊办刊经费短缺的尴尬状态,有的侨刊不得不选择节约封面设计、减少期刊来支撑着侨刊的生存。在这个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在这个读者有多种阅读媒体选择的时代当中,其他新媒体必然给传统侨刊带来一定的冲击。所以开平侨刊除了在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出版内容之外,还必须要为自己找准带有个性的市场定位,通过塑造刊物特色品牌来留住读者群体,谋得发展。


据调研,部分开平侨刊除了对基本的侨刊乡讯、海内外新资讯等通常性栏目的播报,还已经意识到侨刊内容的本土特色和侨刊本身的品牌形象也是前进的重要力量。如赤坎镇的关氏《关裕月报》内容以关氏宗亲名人志、关族图书馆的侨乡动态为主,邓氏《护龙月刊》充满护龙邓族祠堂的古香味。塘口镇内容早己打响了方氏灯楼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品牌。水口镇的《龙塘侨刊》也开始介绍世界何氏宗亲会、何氏始祖祠堂重修等具有特色文化底蕴的内容。


《开侨校友》则以开平校友活动、校友建议、开侨中学建设为特色……来自于民间的开平侨刊在把内容“扎根”于本土的同时,也挖掘出了本镇侨乡的文化底蕴。这既加强了新一代海内外乡亲对本镇刊物的支持,也增进了新一代华侨对自己祖籍文化的认同。

—END—


 点下方“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中国侨都”柑普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