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医师访谈】中国自媒体网络医疗第一人

【医师访谈】中国自媒体网络医疗第一人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良医联盟”关注我们

定期推送医师访谈话题访谈;最接地气,高大上的医生联盟微信平台!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良医联盟"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精彩内容

本期嘉宾:王文林


介绍

  王文林,1990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后于第一军医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博士后工作现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直属单位卫生系统唯一一位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管理干部,所在科室被评为广东省青年文明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长期从事心脏外科和胸外科基础和临床工作,对本专业多项技术进行了改进与革新,获得国家专利5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3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3项。擅长本专业各类疾病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各类胸廓畸形的外科治疗,包括漏斗胸、鸡胸,以及各类其他畸形

  王文林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还是位地地道道的胸廓畸形专业专家,而且每天从各地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但在平日里高强度的医疗工作之外,王文林还坚持着另一项事业——维护他的公众号“胸廓畸形手术专家”。在两年时间里,他写了近八百篇科普文章,抽空还在微信上免费为患者看病,样样事情亲力亲为,这在别人看来甚至有点“走火入魔”,他却做得乐此不疲。


  在王文林看来,“胸廓畸形”还没能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他说,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实际上非常高,很多患者并不重视疾病本身,或是对发病原因、生存年龄、是否选择手术、何时选择手术等等问题上存在一定误解,以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耽误了治疗。而相对滞后的医疗水平也打击了患者就诊的热情,影响了治疗效果。开设公众号,恰恰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科普,是事业,更是责任


良医联盟:您说,写公众号文章不是为了科普而科普,写的应当是社会现象、人的心理。具体应该如何理解?

  王文林我的公众号里文章几乎都是科普文章,都是针对患者的疑问进行的科普工作。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可以使很多患者得到帮助。但我始终觉得,一个科技工作者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读书人,我们的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不能仅仅对病人负责,更要为社会负责任。


  我接触了这种疾病之后,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知道了很多见不得阳光的丑恶现象,比如有的医院为了拉病人不惜在互联网上买排位,有的医生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对年龄很小的患者实施手术,有的医生更是明目张胆地欺骗病人。这都是社会的丑恶现象。如果我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医生,一个做手术做科普的医生的话,我可以对这些现象不闻不问,但我的很多病人会向我诉说他们痛苦,会诉说他们上当受骗的过程。作为一个医生,我能怎么做?难道让自己麻木不仁吗?我没有那样沉默,在我的很多文章里我都会对那些丑恶现象进行批驳。我不觉得这样的事情与科普相悖。科普的东西不但要教患者专业的知识,更要教患者如何明辨是非,避免上当受骗。这便是我对科普工作的认识。我觉得科普工作者应该有一份起码的社会责任


良医联盟您认为坚持这份事业的意义是什么?

  王文林关于事业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了事业的时候,那会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这幸福不但体现在奉献的幸福,更体现为一种境界,即对功利之心的忽略。很多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喜欢为自己预先设定目标,让自己为特定的目标而拼搏,但我没有那样做,我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设定任何的目标,我只是想,我应该做这样的工作。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才使我不管多么辛苦都会任劳任怨,我不是为任何机构、任何领导、任何他人在工作,我是为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工作,我完成每一篇文章多看任何一个病人都会觉得很满足。这是怎样一种幸福的感觉啊,很多人是无法体会的。


  我知道,既然是事业,便注定我的工作不是一时的,而必然是一生的。这是个漫长的道路。如果我一直这样坚持下去,道路会非常艰辛。但是,正是因为我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使得我没有任何压力,于是就有了永远用不完的动力。这便是我对事业的真正理解。在我没有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拼命地工作,但那时的工作比较凌乱,我没有办法规划自己的方向。现在不一样了,我的方向很明确,路就在前方,这条路没有终点。

成就事业无非是热爱、坚持、带着问题去工作

良医联盟最近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医生的健康状况。您要忙于门诊、科研、教学等等事情,同时还要写文章、管理公众号、微信免费问诊等等,您的时间都是如何分配的?您的体能和健康是如何保障的?

  王文林医疗行业本身是一个强度极大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几乎不分八小时内外,下班之后大家基本上都要利用休息时间加班、查房,甚至要开展急诊手术。心胸外科专业更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的专业,我们科室的手术几乎都是大手术。这对医生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最近社会越来越关注医生的健康问题,我也关注过我的同行和同事的身体状况,总的来说是不容乐观的。这真的需要整个社会给予关注。


  我的工作非常繁忙,也非常充实,写文章几乎都是在下班后完成。很多朋友质疑最多的一点是,一个三甲医院的外科主任,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写那样的文章呢?其实这非常正常。我有足够的动力来坚持我的事业,正是因为热爱我的事业,才会在工作一天之后仍然能振奋精神,完成这项事业。我经常会感觉到很辛苦,但并没有很痛苦,相反,我会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幸福感,这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另外,我从小做事都不喜欢拖泥带水,而且很小的时候就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如何把每一件事情处理得非常有条理。这些好的习惯让我终生受益。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都会有很强的条理性,这使得我的工作效力极高。每天我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几乎都能满意地完成。对我这种身份的人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素质。


  我是六十年代生人,如今已经快五十岁了。很多人会说,都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要这么拼呢?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担心我的身体,其实我对身体的重要性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每天无论多忙,我都会花一定的时间锻炼身体。我锻炼身体也非常投入,同样非常认真。我投入的时间不可能太多,但同样会讲究效率。这样便不可能对我的工作造成太多的影响了。


良医联盟您个人因为在临床工作方面的成就卓越,曾多次改革专业技术,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基金,您是如何看待心胸外科医生的成长的?

  王文林:心胸外科是一个高风险高难度的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这个专业的医生成长速度会相对较慢。但是,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做出很大的成绩。这说明专业自身的限制是有限的,关键还在于自己。只要自己努力,肯定会有所成就。


  对于心胸外科的医生,我觉得在成长中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是必须要打好基础。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专业,无论术前、术中、术后都有很多工作需要你认真地完成。但正因为是苦差事,所以非常锻炼人。年轻医生不一定马上可以在手术台上一试身手,但静下来坚守的话,会学到很多最基础的知识,这就是今后成就的基石。二是要勤动手。从本质上说,外科手术应该是一种手艺。既然是手艺,就必须勤锻炼,勤练习,使手艺愈发娴熟。在外科医生真正自己主刀之前,其实有很多操作是可以起到锻炼的目的的,比如手术台上助手的所有操作,就是动手的好机会。一个好的助手会处处为主刀医生着想。助手做好了,主刀的所有心思也便摸透了,那么一旦自己有机会动手,就必然会成为一个好的主刀大夫。三是要勤动脑筋心胸外科是一种逻辑性极强的专业,对很多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都需要逻辑分析。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勤动脑筋,只有这样才能把临床的各项工作做好。此外,还可以逐渐摸索出更多的新术式、新方法。从我做住院医师开始,我便经常会琢磨一些临床中的难题,正是因为喜欢动脑筋,使我最终尝到了甜头。我先后获得了五十项国家专利,并设计出了很多新的手术方法。目前我们在胸廓畸形手术中使用的绝大多数技巧都是我们自己独创的。这些东西都是动脑筋的结果。


  我始终认为,一个外科医生要想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要带着问题去工作,而不是像驴一样任由上级医生牵来牵去。

医生首先要为患者着想

良医联盟有人说,“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医生对他的病人感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您认为呢?医生的基本哲学应该如何理解?

  王文林这其实是一个交流的艺术。不光在医院里,即使在其他场合的交流中,也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礼节。这种做法本身没有什么新意。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医院方面一直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原因。很多医院干脆开展了大规模的优质服务活动,这都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进。我非常赞成在工作中培育这样的“基本哲学”,这会让病人在就诊的过程中心情相对轻松,这样的工作很有必要。


  从医二十多年,天天与病人打交道,我对患者痛苦没有感到麻木,反而理解更深,所以不管是在病房里还是在虚拟的空间,我都会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那些“基本哲学”的要求,让自己更像一个平易近人的大夫,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所谓专家。


良医联盟您认为好的医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文林:我受过漫长的医学教育,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经历,先后在广州四家最大的三甲医院工作和学习过。在这段漫长的历程中,我亲眼见过很多让人尊敬的好医生,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些人身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知道怎样去关心病人。一个好医生不一定要有很好的技术,但如果能做到为病人着想,那便是个真正的好大夫


  说到这里,我会想起早前的一部老电影,名字叫《春苗》,其实像春苗那样的赤脚医生,虽然技术不一定很好,但要比那些不可一世的学究们更符合好医生的标准,这便是我对好医生的看法。说的直白一点,也就是说,好医生首先应该是个好人,这是我最看重的东西

结语

看了嘉宾的故事,不知医生朋友有什么感受呢?如有任何想法、意见或建议,或者有意接受本栏采访者,请联系我们:leikewei@dr-a.cn。

医师访谈:我是医生,我为自己代言!

微信:lylm120

投稿:leikewei@dr-a.cn

商务合作:leikewei@dr-a.c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