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关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思索

关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思索

2023-05-10 14:56:27

我喜欢看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人文社科的,只要不太枯燥,我都喜欢看。尤其喜欢看报纸和期刊,《看历史》、《随笔》、《读书》、《国家地理杂志》,我常常一买就是十年新旧期刊合集。

 

报纸的新闻性会强一些。期刊因为一个月才出1-2本,因此选取的内容,往往时效性不是很强。但是期刊的内容,往往经得起时间考验。一篇文章,发表以后很长时间,还有阅读价值,可以称得上耐读。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

在桂林这样的小城市生活,我常常怀念在北京的日子。北京的阅读氛围,无疑是国内的高地。北京马路边或者地铁里,都有很多报刊亭,无论是杂志或者报纸,种类特别的丰富。每次回去北京,无论是乘坐地铁或者走在路上,我都会买上几份喜欢的报纸和杂志,然后找时间缝隙读完。即使是乘坐飞机或者高铁,一场行程下来,我常常能够读完一本200-300页的书。

 

即使现在网上购书很方便。我还是喜欢逛书店,有一种深入宝山琳琅满目的喜悦感,即使是书报亭,也觉得比网上购书的感觉强烈得多。

 

不过,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很多期刊都停刊,很多报纸也关闭,很多书销量也很一般。一些传统媒体的朋友,都说现在的媒体越来越难做。河南的《大河报》,号称全球报业100强,现在的发行量都下降了很多。北京当年还比较火的《京华时报》已经停刊。我特别喜欢阅读的《中国经营报》,也是一份相当优秀的报纸,在桂林买不到,到北京虽然很多报刊亭也有。但是在地铁站里,很多报刊亭也都关门了。

 

打开电脑上网,或者打开手机阅读,可以阅读到很多信息,其中也包括这些报纸的内容。但是网上的阅读,因为过于碎片化,太多的信息泛滥,阅读很难做到专心。说实在的,即使我作为一个资深的互联网人,自己也运行两个原创公众号,我也很难把网络阅读作为深度学习的途径。要吸收更多的营养,还是需要纸质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前面十几年,网络媒体在发展,但是平面媒体顽强地活了下来。通过深入挖掘内容深度,并且引入信息化采编技术,快速提升新闻时效性,平面媒体和数字媒体形成了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并存局面,一直延续到最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致命逆转,来自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3G4G网络的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了人手一机(多机)随时随地上网,这与PC时代完全不同。在PC时代,如果不坐在办公桌面前,不打开电脑,就没有办法上网阅读资讯。而手机随时是打开的状态,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用手机聊天、玩游戏、阅读文章,手机几乎玩占据了人们的碎片时间。

 

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出现以后,越来越多的内容都移到了微信平台上,而微信通过流量广告分成、赞赏等功能,也为人气旺盛的公众号提供了变现的通道,这就形成了自我滚动发展壮大的媒体力量。由此也崛起了一大批的自媒体。自媒体很早就有,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如此巨大的规模,而且有如此广泛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以及如此庞大的阅读群体。

 

在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衰落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何去何从?是抱残守缺,还是积极拥抱新媒体?如何拥抱新媒体?传统媒体就该走向没落吗?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主要形态,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为很多自媒体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广告或者原创赞赏功能,很多公众号的作者,都能够获得或多或少的收入。如果读者数量足够,阅读量可观,又能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那么综合下来的收入也很可观。

 

但是自媒体有很多自身的局限性。很多运作自媒体的,并没有团队,或者只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往往都是个人单枪匹马,很多作者只是在业余时间,这就很难保证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

 

更重要的是,自媒体人基本上不去现场采访,这就注定了自媒体的题材来源,基本上都是二手、甚至转手很多次的新闻,而且这些信息多半来自互联网,往往真假难辨,谣言众多。

 

自媒体一直在盗版传统媒体。现场记者辛辛苦苦采编的新闻,往往自媒体人改个标题,补充点评论,就当做是自己的内容发出去了。只要不是大面积照抄,这种抄袭行为,基本构不成盗版。最多只能算引用,总不能别人引用一小段文字,就算盗版吧?

 

这就形成了现在媒体领域的怪像:辛苦采编一手新闻的传统媒体,为无数的自媒体人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却得到越来越少的回报。新闻从业者的报酬不升反降,很多新闻机构比如报社,不得不裁掉大批采编人员以降低成本。

 

为了拥抱新媒体,很多传统的媒体开通了公众号。但是这实际上加剧了“引用”和“转发”,从新媒体上获得的微薄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发行量急剧降低的损失。在微信公众号上,、央视新闻,牢牢占据了靠前的位置。但是很显然,这些大的新闻机构,并不依靠公众号上的流量广告生存。

 

受到自媒体冲击最大的,当属地方性传统媒体,由于收入来源很早就已经市场化。随着订阅量的下降,广告收入也急剧降低。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很多地方性媒体已经难以为继。

 

【传统媒体应该让市场决定去留吗?】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各有各的优势,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写作文风活泼,观点锐利,很容易吸引大量读者;传统媒体稳健严谨,有原则有底线,而且有专业的新闻素质,能够保证长久的内容输出,而且是新闻的第一手来源。

 

如果完全让市场去选择,那么相对于保守的传统媒体,新媒体无疑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作为新媒体中主流的自媒体,从出身之日开始,就带着基因的缺陷:阅读碎片化,夸大其词,盗版(引用)成风,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很多题材低俗化庸俗化,很难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关注热点而缺乏深度......

 

如果我们的媒体,以后的从业者大量都是非专业出身的自媒体人。而传统专业的媒体人,因为市场的因素,被淘汰出局。这也许是市场的胜利,但是对于新闻资讯行业来说,这是灾难。

 

自媒体人都热衷于抄袭和挑拣二手新闻,那么在第一现场,哪里还会有真正专业记者?中国这么大,如果地方的传统媒体消失了,靠谁去采编第一手的新闻资讯?更严厉地说,如果没有了传统媒体贡献的第一手新闻,那么很难赶赴现场的自媒体,从哪里获取写作素材?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新闻资讯产业,完全交给市场去选择,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整个行业都会出问题。

 

【传统媒体要怎么活?】

“党媒姓党”的说法,之所以会提出来,因为很多的党媒,现在不信党。为什么不信党?因为利益。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媒体的运作,也完全被推向了市场。

 

如果传统媒体都被逼向市场寻找活路,那么在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之下,多数小型地方传统媒体,都要走向消亡。而基层新闻力量的消失,将会导致我们失去来自一线的新闻素材。

 

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媒体全面走向市场化,要么被利益操控,要么就形成话语权的缺失。而对于国家治理来说,,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有的后果是灾难性,并且无可挽回。,就是前车之鉴。

 

就算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从效益上计算,并不会产生新的造血机制。传统媒体的采编成本,不可能通过微薄的网络广告收入来覆盖(自媒体人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又无需对新闻的严谨性负责,反倒更容易活下来)。因此,除了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为一线新闻传统媒体提供支持。任何其他的市场化路径,都不具备可行性。

 

也就是说,传统媒体,特别是一线新闻采编,需要财政上的有力支持。即使不能完全靠财政拨款养活,也应该建立新闻采编的补偿机制。让传统的现场采访,深度调研,长时间追踪的新闻课题,能够持续下去。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当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历程,,每天必看新闻联播。正是因为有这些传统媒体提供的无尽素材,他才能够书写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如果新闻媒体这个行业消失,那么再天才的作家,去哪里获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苹果手机读者,想要支持作者的话,识别二维码,然后随意,你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动力。转账的时候,可以留言注明你的ID,或者任何一句话语。—— 这是对互联网原创作者“爱的供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