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为什么会更有前途?

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为什么会更有前途?

2023-05-10 14:56:27


?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记得四年前,

还在迷茫青春的传传,

走进传媒大学的校门,

走进新闻学院的大楼,

走进传播学概论的课堂,


记住的第一句话是:


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血液中流淌着校训,正如新闻实践中从未忘记真理

   人生轨迹加速跳转, 也许就从18岁选择的学校开始


吧。


你还心存疑惑吗?


那么传传只能搬出这个超级重磅的——


「 专 业 认 证 」


了。




何为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专门性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的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专业现在和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专业认证是目前国家“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中的一环,是国家专门性认证机构依据认证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的外部评价。


专业认证重点是考察“五个度”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专业认证的意义


开展专业认证就是要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提供教育质量保证。在美国,认证关系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经过可靠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专业才能被行业和社会承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会得到用人单位、各个组织,包括工程师注册等等的认可。否则,可能还要附加很多必要的要求和条件才能被认可。对学生而言,如果专业没有通过适当认证,在获取资助、奖学金、学分或学位互认等方面均会遇到困难。




我校在专业认证上的优势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位居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最早创办新闻学教育的单位之一。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建校近70年,中国传媒大学培养了大批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学科部门构架


目前,学校设有6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直属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5个本科专业。



而这次专业认证的领头羊,

便是我校的新!闻!专!业!

你造吗?这可是全 国 首 个

新 闻 学 本 科 专 业 认 证 !



△点击查看 新闻学院 宣传片 国际版)     




新闻学院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沿革

新闻学专业前身是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是新中国最早开展新闻学本科教育的院系之一。自1959年9月创建至今,已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既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台长,也有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更有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播和众多杰出的记者、编辑。多年来,新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

                                                        

 (可滚动查看)


 新闻学专业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新闻学专业,依托于位列全国高校排名第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根植于中国传媒大学在传媒领域的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在中国传媒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学校优先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作为学校未来发展蓝图的《中国传媒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附录1.1.1)明确提出,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重点,文、工、艺、管、经、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再次强调了新闻学专业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新闻学院在奉行“教授治院”理念(重大事宜均经过教授大会讨论决定)的同时,以“传统” 、“现代”和“国际”三大关键词为办学特色,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23人,高级职称比例达9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1.3%,具有新闻从业背景的教师比例高达70%,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均有海外留学、访学或短期交流等学术经历。


新闻学本科专业年招生规模在3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数为121人。新闻学本科专业属四年全日制培养模式,也是此次专业认证覆盖的学生培养模式,教学地点在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校内。


✔新闻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新闻学本科专业教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新闻传播实践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新闻学本科专业毕业要求

1.综合素养/ 价值观

、、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2.知识/ 技能/视野

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掌握必备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了解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3.思维/ 创新

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4.解决问题

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对新闻传播现象和问题,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5.使用工具 

具有在全媒体平台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报纸、广播、电视和 互联网等多媒体平台完成新闻制作与传播工作。

6.沟通表达 

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以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完成专业新 闻采访,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7.团队合作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团队成员和谐共处, 协作共事,并有能力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8.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视野和理解能力。关注全球性问题,了解时事, 并能解读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终身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 不断学习,使用社会和个人持续发展。



✔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

新闻学本科专业2013级学生目前施行的是 2011版课程体系 ,2014级及以后年级的学生施行的是 2014版课程体系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学本科专业

课程设置一览表(2011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学本科专业

课程设置一览表(2014版)


✔课程保障完备

1. 校院拥有充足的教学实验室、实验设施完备和实训场所,满足教学需求


学校和学院教学设施数量充足,图书资源丰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工作开展。有良好的管理、维 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满足教学需求并保证学生和教师方便使用。所有科研实验室能够向本科生开放。


目前, 学校为全校教学提供了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所。 在学院层面,为了满足教学需要,配备了阅览室、广播实验室、全媒体实验室和音视频实验室


2.公共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信息的服务管理有序,支撑专业教学到位


公共基础设施:学校校园占地面积为46.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49.98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备的体育馆、 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游泳馆等体育场馆,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等需求。


图书馆: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新馆2012年竣工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43000多平方米。图书馆采用全开放式管理,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设有期刊、报纸、杂志阅览,电子出版物阅览等功能区域。


网络信息服务:目前,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及新闻学院办公区无线网覆盖率均为100%,学校为本科教学提供了较多的多媒体平台,实现了本科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此外,还提供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移动客户端


3.稳定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新闻学院采用“开放式办学”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电视、网络、摄影、主持等各个领域的专家、 学者为本科生举办“传媒人系列讲座”。自2013年起,新闻学院共举办了29场“传媒人系列讲座”,在知识传 授中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新闻学院已全国多家新闻和传媒机构签定协 议,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2013-2015学年,新闻学院与人民网建立了国家级的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创建 高校和传媒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新闻学院同时积极利用学院内部刊物开展实践教学,院报《新传时报》(双周刊)、院报《新闻视野》 (双月刊),给同学们提供了课外实践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学本科专业主要实习基地



新闻学院院报《新传时报》版面




✔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完善

在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 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并取得实效。


校院两级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



✔职业生涯、就业创业指导与时俱进

校院两级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

学校不断完善校、部(院)两级就业教育体系,通过就业教育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正确认识自我、行业、人才需求,合理规划自我发展。整合就业指导师资,建立了包含电邮、电话、网络、面访等多种形式的职业辅导咨询系统,重视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


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五个一”帮扶,“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进行一次深入谈话、提供一次就业信息、实施一次组织推荐、发放一次求职补贴”。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学校大型活动,开展职业教育,传递奋发向上的青春正能量,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建功立业。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中国传媒大学,

始终秉持教书育人的初心。


预祝我校新闻学早日通过专业认证!



中国传媒大学


因为努力,所以优秀!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编辑  |  王艺瑾 · 裴桐

美编  |  张晓君

责编  |  刘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