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搜狐让我成为自媒体人

搜狐让我成为自媒体人

2023-05-10 14:56:27

文/郎永淳


张朝阳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作为搜狐自媒体代表来发言是非常具有穿越感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是一个传统新闻人,并且是新闻联播的主播。做为新媒体代表发言,多少有些“穿越”,你可以权当我有稿播音是传统媒体中的“郎永淳”,现在即席演讲是新媒体下的“我”。


当然,在我们身边,这种穿越无处不在。2014年1月1号晚上我收到一张图片,我想要和大家分享这张图片,但是现场没有方刚总的技术支持,我的图片不能显示在我们大屏上,只能用手机给大家展示一下。


  

这是今年元旦我收到的一张图片,这张图片“穿越”到了2015年9月25号,是一个面目狰狞的人在播新闻联播。我说这些人特别“坏”,因为9月25号对于我,对于夏丹来讲都是非常难忘的日子,2011年9月25号,我们两个人被网友称为“小清新”,出现在广大电视观众和网友面前。但是这样的一个“穿越”的图片,让我们感觉到大家对于我们新闻联播的调侃,同时也感觉到一种压力,我们要面对一系列新媒体及这种语境下的传播挑战。


在我的辞典里面,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尤其作为一个新闻人,从容应是他的第一要义,既便是播联播时脱不了“拘谨”。我很理想主义,我特别欣赏孔子曾经和他的学生做过的一个讨论,其实孔子在2000多年前和学生进行人际传播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自媒体而存在的,也很“穿越”吧。子路在吹牛,他将来怎么去治理一个国家,曾点在那儿弹琴,最后孔子让他说他的志向,“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四五,童子六七,沐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说:“吾与点也”!这样一种自然的生活是我们理想主义的一种生活,我也希望在面对众多调侃的时候,我还能够找到理想主义。从容是我们的理想。


2011年9月25号第一次上联播时,我问了一个特别傻的问题,为什么看了二十多年新闻联播节目,开始语从来没有变化?


当时一位老编辑回答我,9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一家报纸曾经用了一个整版分析新闻联播三天三个开始语的变化:也就是对于观众的一个称谓,在三天当中出现了细微的变化。。打个比方,有一天,新闻联播开始语说,各位同志,晚上好,今天是某年某月某号,星期几;到第二天又说,观众朋友,晚上好;第三天变成了“各种观众,晚上好”。外媒就疯了,就像有一天张老师临时录像,没有找到西装,穿的是中山装,,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可能终止。而通过刚刚我说的三个称谓语变化引起的猜测,后来上层说,新闻联播一定要精益求精,一定要每个字、每个词去斟酌,让我们的表述更加准确。即便面对那么多的诟病,务求准确。收看新闻联播的人不一定是你的同志,不一定是你的朋友,只有“各位观众”才是最客观、最准确的描述。这是职业要求。


面对新媒体挑战,面对“去中心化”的自媒体时代的挑战,一个传统媒体人怎么样认识和表达我们的媒体责任?


在96年我进入中央电视台,我的领导给我上的第一堂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念。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很多人开始玩手机,一个领导在台上开会,下边坐着的不少人都在玩着微博,玩着微信等等,他们在听吗?接下来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人,新形势下,怎么样传递你的媒体的价值观。


如果受众没有开机,如果没有听,没有看,在新媒体挑战之下,进而没有讨论,没有转发,没有进一步的分享,没有推送,。所以在2013年的9月份,我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和搜狐新闻客户端结缘,也让我有机会能够以一个传统媒体人,涉足到了新媒体的业务,并且通过新媒体平台,体现媒体人的责任,传递我的理想主义,传递我对生活的理解,传递我对社会的认知。


当然,一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我希望理想化的结合我的新闻工作,我想做一个栏目,叫做《说闻解字》,就是每一天就一个新闻做一个解读和分析,同时在这个新闻中提炼出一个汉字。但是事与愿违,这都是我的理想主义要向现实妥协。最终,我选择和大家在新闻搜狐客户端分享的是《郎读》这样一个读书类的节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缘起?


2013年,对于我的家庭来讲,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夫人生病,孩子刚刚进入人大附中,面对着家庭的变故,需要我们做出一个新的选择。最终讨论决定,让孩子到美国去读书,让夫人也去美国休养。在美国,八年级的孩子的阅读量非常大,我儿子现在每天英文原文的阅读量在一百页以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变化?这是被迫也是自觉。


在去年8月份我送他去美国的时候,参观了美国一系列精英寄宿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小常春藤学校,对我印象和感触刺激最深的就是扎克伯格母校,叫菲利普斯埃克塞特,这个学校只有一千一百个学生,但是这个学校图书馆是我就读的大学的图书馆几倍之大,九层楼,16万册纸质图书。每个孩子每天在这儿用来学习的时间,超过他们睡眠时间的长度,他们每天只有六个小时睡眠时间,大家都在孜孜不倦的在书海当中遨游。


我是学中医的,我受的教育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我没做到,埃克塞特这段经历对我触动很大。我们不少人曾经有过境外旅游的经历,我有过曾经一群人捧着iPad、或者四个人凑在一起打扑克的经历,但是,当你看到身边欧美的一些人他们捧着本书在读书,你可能在那个时候也会有所感触。


当我们带着孩子从那儿出来的时候,我希望从这一刻开始,把我们的感触变成我们的行动,坐看云起时吧。让我们每个人能够意识到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来自于我们在阅读上的差异。所以我也希望通过我在《郎读》上一系列的行动,来和大家能够分享阅读的感悟,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对于民族,对于这个社会在阅读习惯建立上的推动,起而行之,阅读、思考、求证、实践。


当然再说到我们为什么选择搜狐新闻客户端?为什么选择新媒体来做我们的自媒体,经常会听到很多的新媒体人,或者很多新媒体的技术人员在忽悠我们,说内容为王,但是实际上他们从来都是省略了前面四个字,那就是技术驱动。达则兼济天下,没有平台支撑下的传播,何谈这一点呢?呵呵,我穷则独善其身,读书,做“郎读”。


我想一个时代的变化,最重要的来自于技术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因为有了技术我们才有可能产生信息的民主化,保障更多百姓更多知情权。比如吃包子,按照传统的规矩,肯定是今天晚上七点钟见新闻联播,。有了新媒体,有了新的技术,能够让更多的受众打破信息获取的壁垒,更快、更准地了解到更丰富的信息,并且我们非常幸运的是,,能够有一些传播者有这样传播意识和传播可能,运用新媒体做及时、接地气的信息分享与传播。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是传播的载体,新媒体因技术而生,成长快、改变了媒体生态,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媒体人没有理由不投身到新媒体的革命当中。


向大家报告一下,从9月份到现在4个多月时间,在搜狐新闻客户端上的我的订阅量已经达到了17万多。但是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我也希望通过未来不懈的努力,能够像“央视新闻”学习,能够向更多大V们学习,提高订阅数,让我个人的理想在新媒体平台上有所实现,让阅读成为更多人的习惯。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不少认同泰戈尔一句话,叫“世界你痛吻我,要我报以欢歌”,作为涉足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来说,我更想说的是,即便世界以痛吻我的话,我依然会主动地报以欢歌。


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再一次祝贺搜狐新闻客户端给了我们平台和机会,在4G的时候又给我们奉献了一个4.0版本,希望搜狐新闻客户端方刚总刚才说的一系列目标能够早日实现,谢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