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自媒体时代影评人应该做好的三件事

自媒体时代影评人应该做好的三件事

2023-05-10 14:56:27

有人说《谍影重重5》的特供3D事件,是。其实,网络影评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在自媒体时代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烂片进行带有表演性的攻击”和对华语电影工业各种错乱的价值观的“敌意”。

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自媒体影评,改编自我两年前的一篇文章,有点长,偏理论,并强势插入广告一个,读完需要8分钟,如不喜欢请立即离开。



从杂志到论坛、博客,再到微信,发表影评的地方变化太快。这种变化也不断打乱影评界的秩序。差不多经过十年,“网络影评人”终于变成了一个“合法身份”这个身份的特点是,他们来自于不可控的场域:不必然来自学院、不必然来自体制,他们来自于网络、民间,来自于权力、权威所控制不到的地方



就在几年前,学术界还经常开会大声疾呼:网络影评就是红包影评!干扰秩序,要管!可是,你怎么管?

关于网络影评的讨论,已经太多,但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实都表达了两种诉求。一个,是学院派知识分子对网络影评之嘈杂、无序、不洁的(想象性)焦虑甚至对他们在网络上走红而忧心忡忡,“影评人”变成“网红”给学院派带来了不安。再一个,在这种开始是声讨、后来变成讨论、最后变成对话的声音里,隐含着学院派对网络影评人的期待……和要求。是的,是要求,尽管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上下级隶属关系。

我认为,学院派对网络影评红人之间的“隔空喊话”,不完全是对抢夺话语权的“气急败坏”,不完全是体制对江湖的“招安”,可能也包含着学院知识分子一厢情愿地对影评的使命感、责任感的焦虑。批评的话语权交接已经开始了,但接下一棒的人还没搞清楚方向,学院派们似乎担心这个。


上大学时,陈思和老师曾有一个提法,给我印象很深。他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在1990年代发生了变化,与古代相比,仿佛从庙堂来到了广场。广场是一个人群聚集、人声嘈杂、缺乏秩序的空间,这里不再有庙堂的仪式,知识分子必须挥舞拳头、大声疾呼,才能引领大众。

在自媒体时代呢?影评人似乎不是在广场上,而是在一个又一个风格各异的“观点超市”里。如果说在广场时代,知识分子们需要玩激情、情怀、需要对宏大问题的深刻洞见和集体认同,才能引领大众,那么在“观点超市”的自媒体时代,比的是个人趣味、魅力人格体、轻阅读、小问题意识、反热点、吐槽式批评、图文化写作……


除了话语权的转移和观点市场的重构,我特别想强调,无论你的出身是什么,用什么话语形态进行表达,影评人都无法回避作为知识分子而必然面对的时代使命。

在过去,我们曾呼唤过什么样的影评人呢?八十多年前,夏衍认为,影评人应该做注释家、解剖者、警告者和启蒙者,去塑造观众,还要用专业知识和进步的世界观成为导演的诤友和向导


三十多年前,钟惦棐则认为,影评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批评的自由,更要让影评写作本身显现出人格和生命的底色


如果把自媒体影评放在这个历史中考察,那网络影评人应该有一点使命感和超越精神可能我的思想里有太多典型的七零后的理想主义。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合法的世俗欲望,也有难以回避的时代职责。影评的方法、立场、价值观可以多元,但当你的文章可以影响很多人时,作为批评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必然会出现。

成功的影评人,这只是第一步。我认为自媒体时代的影评人即将面临的考验,是从影评人变成担当时代使命的知识分子。

这话听上去太主旋律,做自媒体最重要的是点击率和转发,是流量和广告,是融资。的确如此,但我想说的是,当自媒体影评人有那么一点点念头不满足于做红人,而履行一点点作为知识分子使命时,他还能做点什么。

萨义德有句话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和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我觉得这句话在自媒体时代依然振聋发聩。

作为一个职业,他们是找到了谋生处世的手段。他们受读者欢迎、追捧,受媒体和读者的信任,获得电影业界关注。而且,他们有自己的方式去维护独立性和批评家的尊严,从依靠稿费生活的作者变成能独立生存、自由发言的批评家

但是,也有网络影评人养成了钟惦棐所说的“新的世故”。他们在各种场合八面玲珑、游刃有余,相互攀比红包和稿费,在酒桌上交换八卦,用无关痛痒的小批评、小抱怨换取虚伪的赞扬。他们越来越成功,却离名利的角逐越来越近,离批评的精神越来越远


网络影评人获得了合法身份,拥有了阵地和忠实读者,这来之不易。但是,是不是也应该当你可以引领别人时,你还能做点什么。我这人喜欢起高调,也愿意承担因为起高调而招来的嘲讽。我所谓的时代的使命”不是做道德家、精神圣徒,而是为信任负责。

比如毒舌,我有好几个朋友都在毒舌工作,这个号以带有网感的话语形式、新奇的切入角度、逗趣的图文编辑风格,对各种电影进行批评和吐槽。非常成功。


但如果用心就会发现,当这种坐拥五百万粉丝、以花样吐槽为特色的公号,当它真推荐起《人间世》这种严肃的影视作品时,同样会爆发出惊人的社会能量。自媒体当然会带来话语方式的变化,但改变不了我所说的: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回应时代的使命


身份的满足和处世的精明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影评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但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大舞台。在小舞台上,大家看上去差不多,难分伯仲,但在大舞台上,所作所为却高下立判。我希望成功的网络影评人,在提笔落笔之间,心中不要忘记:面对历史,还有一个隐形的大舞台。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自媒体时代的影评人,应该做好这么几件事。

首先,影评人应该保持对时代和意识形态的警觉。

影评人是明星批评家,但也是知识分子,应该对权威说法、主流观念怀有质疑。罗马有句谚语:国民的安危是最高的法律。意思是说:在每个职业的既定规则之外,都还有更高的使命。影评人当然不必管“国民的安危”,但起码也该戳穿因票房连年递增、电影产业泡沫带来的虚假优越感。

影评人可以为电影产业分忧解难,但这不是影评人的核心工作。我觉得影评人的存在不是为了“解释”电影,而是鲜明地反对那些对电影价值和意义的功利主义的滥用,反对试图在电影与观众之间摆布电影阐释、审查电影创作、控制电影效果的权力。

在这个意义上,影评人在建构电影艺术和自由的写作艺术之外,也是一种对抗性工作,并通过这种对抗获得了伏尔泰所说的批评是“第十缪斯”的尊严。从这个角度来看,影评人必须独立,而且尽最大可能争取完全独立。独立性是影评与各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做斗争的前提。

当然,影评人不是要充当罗宾汉。无时不刻地借题发挥,。但起码要保持警觉,不被似是而非的见解或约定俗成的观点所迷惑。

特吕弗在谈到巴赞为什么伟大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因为巴赞写的负面评论文章比我们任何一个人写的赞美性文章都更好地描述了电影”这就是因批评而获得尊严啊。真正的批评能通过负面思考获得难以寻获的启迪。自媒体影评人好像也没什么例外吧。

为了做到这一点,影评人必须要征服媒体

很多影评人排斥媒体,认为大众媒体本身有着无法摆脱的堕落和庸俗倾向,带有资本的原罪。有些影评人相反,对媒体毫无原则地让步和屈从。影评人应该正视电影所处娱乐话语环境,嘈杂、浮躁、喧嚣,这是影评现场的原生态,反反复复地牢骚不满,对于批评来说毫无意义


从记者的新闻报道到公关公司的推广文案,从电影网站上激烈的争论到微博水军之间的明争暗斗,网络影评人与大学教师的区别在于:他们必须在公共空间发表观点,必须接受复杂的话语环境,必须善于利用媒体的特性发出自己的观点,必须直面网络上扑面而来的话语冲撞和短兵相接

在电影批评史上,每一个著名的影评人背后都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媒体,特吕弗与《电影手册》,罗杰·伊伯特与《芝加哥太阳报》,安德鲁·萨里斯与《电影文化》和《村声》,宝琳·凯尔与《电影季刊》等等。


美国影评人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就坦言,他的影评之所以威力无穷,绝不是靠他个人的力量,而更多来自于他所依托的媒体。法国学者埃莱娜·艾克研究了二十世纪法国知识分子与媒体的关系,认为知识分子与媒体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中。很显然,在全媒体时代,不再有麦克风会争先恐后地伸到你的面前了,影评人必须放下道德君子的矜持,积极地回应媒体的诉求。



比如,最近新出了一档专业影评视频节目:《奇爱博士讲电影》,从微博到微信,再到视频,影评必然要面对短视频的到来,这个节目的目标是办成一个“有节操、无底线”的互联网电影脱口秀。这个节目有一男一女两位“奇爱博士”台前幕后策划主播,与网络上常见的电影吐槽类节目不同的是,这个节目将对电影的一招一式进行细致分析,并且通过热点,深入浅出地讲解电影专业知识。他们第一集就做了正在上映的《谍影重重5》,把007、伯恩和碟中谍进行了比较分析。



其二,影评人应该开放,不能只研究电影,只看电影本身,排斥其他的方法和角度。

影评人要关心电影本体,但不能只关注电影语言本身。事实上,只评价影片视听语言、完全不谈及内容的影评是不可能的。往小了说,电影是一门艺术,往大了说,是一个对话场域。有时候,“电影本位主义”是影评人固步自封的借口,他们只在电影语言体系和电影史内部去谈论电影,不愿意参与时代的对话,也拒绝跟其他领域的人讨论电影,认为他们外行、不专业。

开放,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善于对话和包容,不要动不动就撕逼,彼此瞧不起,相互攻击萨义德说,“知识分子总是处于孤寂与结盟之间”。在这个意义上,大家应该包容,可以“党同”,但不该“伐异”。


新媒体通过算法把人们根据趣味聚合起来,所以网络影评容易形成小圈子。当你有了合法的、安全的身份,能心安理得地对影片指指点点并享受崇拜的目光时,不要总盯着自己的左右。

电影批评不怕有小圈子,小圈子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常态,怕的是彼此攻歼、相互诋毁。影评人最好不断追求在写作上超越竞争对手,在观点上说服反对者,而不是相互冷嘲热讽、人身攻击

第三,影评人的另一个使命是维护语言的高贵

这听上去匪夷所思。

每个影评人都诞生在一种语言中,多数人一辈子就活在这个语言里,这个语言就成为他知识活动的重要媒介。

我认为,与其在评论中盲目地鼓吹民族主义,不如在批评中善待自己的民族语言,让汉语在批评中变得更加高贵,充满理性,又能准确传递每个人独特的感性世界

一个充满独特见解的批评家能够赋予他赖以存在的语言以特殊的声音和韵味,优秀的影评语言不见得充满高深莫测的理论术语,而是富有强烈活力的语言实践。

罗杰·伊伯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影评是一种在底线和更高的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的行为”,好的影评人就像进行腹语表演他们懂的比这多的多,但却必须装出不太了解的样子,以让更多的人读懂影评所传达的观点和判断

网络影评人在追求理性地阐述观点时,往往忽视语言的素朴和美感,钟惦棐就认为,影评本身也应该成为艺术品。电影批评主要是对电影作品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但电影批评也可以创造,这种创造性来自于批评家的个人智慧与作品独特性之间神秘的迷狂作用,更来自于批评家运用他富有特色的语言天赋精彩地传达他的理性和激情。影评不能成为诗,但影评可以向着成为诗的方向而努力。


当然,影评人只是展现语言的精妙和熟练的批评技巧是不够的,还应该比观众更能敏锐地察觉出电影所隐含的时代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真正的进步。

我想重复在《目光的伦理》中的一段话:

詹姆斯·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画像》中定义了美的三个特征:完整(intergritas)、和谐(consonantia)和光辉(claritas),我们相信每个导演都力求让作品做到“完整”,观众必然去自行解读作品的“和谐”,但唯有影评人才能让电影呈现其灼人的光辉。而影评所做的,或许是有那么一天,有些人突然想到:影评人这种力图寻求在艺术与科学之间、在良知与智慧之间获得平衡的工作,哪怕看上去不那么成功,却也是一种值得赞美的努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