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我辞职啦,送自己一个Gap Year

我辞职啦,送自己一个Gap Year

2023-05-10 14:56:27

其实之前好几次都想提笔写这篇文章的,但是打开电脑后大脑却一片空白。不像以前只要一但定好想写的内容,一篇纯文字的文章打开电脑就可以刷刷刷的一气呵成。而这次,可能因为关乎自己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所以总有点想要下笔但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不过现在应该是准备好了。


***


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工作里不开心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少,只是都没有在这里分享过,因为不想传递戾气。不记得有多少次在被我的老板气到想要拍桌子走人的时候,我都是靠着这个画面撑过来的:你等着,有一天老子一定要拍着桌子把辞职信朝你脸上扔过去(请大家脑补一个被逼急了的四川人的样子


结果,flag大概都是专门立给自己打脸用的。等到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我却非常怂的写了一封毕恭毕敬的辞职信,和老板坐下来一本正经的瞎扯,聊聊天气,谈谈我的last day和接下来的工作安排...What the hell?! 说好的拍桌子、扔辞职信呢?我仿佛听到来自大明湖畔的呼唤...


原来真正解脱的时候是这么的风平浪静。


就这样,我在3月底的时候终于辞职了。与之前的辞职不同,这次的下一站不是另一个工作,而是把一个很好的MBA项目当做间隔年送给了自己,让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来自世界近80个国家的500位陌生人做同学,还有从世界顶级的老师们那里学习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而我是要去哪里读书呢?你们当中是不是有人正在想这个问题?那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学校:


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



其实说真的,在上面的排名里到底是第一第二或者第三甚至第十,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在同一档的学校之间其实师资都差不多,更多的区别还是在学校的文化、氛围、特长,以及学生的组成以及背景。因此我自己在选择的时候,并没有很看重学校的排名,而更看中哪个更适合自己,因此INSEAD也是我申请的唯一一所学校。所以上面QS和金融时报的2018全球MBA排名大家就随便看看吧。而我呢,只是很自豪的想为学校打call:由哈佛毕业生创立于百废待兴的二战后的法国,带着business school for the world的理想,打破了由美国引领的两年制MBA以及单一校区的传统,用了半个世纪把自己的MBA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项目。对于这样的胆识、魄力与成绩,哈佛商业院在十年前就专门写过一个案例。



如果上面的内容勾起了一些好奇的家伙对我的学校和项目的兴趣,那建议大家可以去搜搜《INSEAD的Party精神》《如何一直活在“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年”》这两篇文章,。你们能看到我们学校与其它学校的不同,而我们说不定有一天能成为校友呢~ 这两篇文章都是校友写的,又俏皮又温暖。我呢,也许可以等读完了再来写一篇。


下面是MBA项目传统里一年一度的#Dash Day#,你没看错,我们的同学们在这一天就是穿成这样去上课的:)法国校区除了穿成这样还会撒丫子在枫丹白露小镇上疯跑,不过镇上的居民早应该就习惯了这群疯子



***


回想这趟历时半年多的申请历程,我做了下面的一个时间线(大家可以点击之后放大看),一方面是想帮助自己记录这一段重要的旅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时间里我的“隐形时间线”。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内容,但促使我决定拿出来的原因还是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这件事情背后所需要的努力,而且我相信这样的“幕后花絮”大家平日可能很少看到。而它的目的是想要鼓励那些正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可爱的你,千万不要被周围的声音左右。


滴水石穿,事在人为。


在现在的看似简单的几段时间线里,我其实也经历过很受打击很崩溃的时候,比如一开始GMAT的逻辑错太多,怀疑自己时隔十年还能不能考出好成绩;写申请文书时重新visit自己的成长,曾经的有些伤疤,甚至需要撕开重新观察,好几次对着电脑写着写着就泪流满面。最后申请材料中的三篇文书总共修改了近30稿,除了周末,经常都是下班回到家快速吃个泡面或者沙拉,然后一坐下就写到凌晨。现在回头看,虽然吃的比较垃圾,睡眠经常不足,但那些付出都然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在燃烧着,很满足很骄傲。


而关于努力,我还有些想法想和大家分享。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对于那些这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媒体常常为了制造话题,喜欢把聚光灯投射在他们的天赋上,而选择了对他们背后的努力知而不宣,装着看不见的样子。因此好多的成功都被挟裹着偏见与目的包装成了天才的横空出世,好像一努力天赋就会被贬值似的:好像天才是不需要努力的,一旦努力了,他就是凡人了...可这样抹杀他人的努力真的好吗?这样传递出去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讯息呢?


我记得在曾经看过的书《Outliers》里,作者Malcolm Gladwell讲过一个先天与后天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叫Christopher Langan的人,,但后天的发展却让他深陷各种问题,错过了很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虽然做过很多研究,但都没有得到认可。做过的工作也主要是劳动力密集的低收入类的,比如建筑工人。


为什么两个IQ在天才级别的人带给世界的影响天差地别?带着这个故事,我希望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天赋与努力,正视努力的作用。而这个也是我在高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分享这个时间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它很有用。在此之前,我想大家主要是通过那根橙色的线了解我的,我们暂且称之为显性时间线,代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他人的那一面。但其实推动我们各自人生进程的往往是下面那根他人轻易看不到的蓝色的隐性时间线。如果想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是我们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的地方。如果你们当中有正在为自己梦想默默努力的人,我建议你们不妨尝试画一画自己的这根线,再拿它和你们的显性线做比对,之后应该会有新的发现,同时和自己头脑中的印象比对以下,看看有没有,有多大的差别。


拿我自己来说,在划这个线之前我一直感觉自己的公众号停写了很久,但看了图才发现,其实在申请过程大概一半的时间里,我一直都有在更新...这样的话在我下一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在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到底都没有能力做到时,我会更有底气和信心。而我自己也从这个生活中的例子验证了一个科学研究—— 我们的大脑是具有欺骗性的。


除了申请到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整个申请过程也让我有了另一个很重要的收获:在经过申请文书题目的层层拷问,我更清楚的明白了我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自己,以及推动我生命前进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


至于为什么想要给自己放假去读个书呢?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到了一个turning point,好像结束了上半场的游戏,完成了命运交给我的功课。然后现在开始进入中场,我要带着之前的收获和成长去升级一下装备,用它们帮助自己在中场完成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


接下来一年不可期的生活就将在8月底从法国的枫丹白露开始了,之后可能会转去新加坡。因为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每周上六天课,平均每天高强度在线时间超过12个小时(但这正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我必须找一个新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段旅程,给我一点时间。


今天先到这里了,接下来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所以每周一的定期更新会变成不定时更新,但我会尽量多写的(我的微博更新的还挺勤的)。


最后分享一首歌:



除了音乐本身,我自己很喜欢下面的这两句歌词,非常有共鸣:


Growing up it made me numb,
And I want to feel something again.


愿我们都可以不要一边长大、一边麻木。


最后的最后,I want to thank my biggest supporter and true friend Jessica, who helped make my wildest dream a reality! xx


我们下篇文章见!








如果你想要了解

我生活里的一些瞬间


可以关注微博:

StaysoChic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