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1号学术|薛世君:传统媒体评论如何借鉴自媒体的讲故事技巧?

1号学术|薛世君:传统媒体评论如何借鉴自媒体的讲故事技巧?

2023-05-10 14:56:27

来源|京原路8号(ID: zgjzzzs )

作者 | 薛世君 《河南日报》评论员


当前,新媒体、自媒体、众媒体异常活跃,单单其鲜活生动、自由不羁、轻松活泼的语言范式,就对传统媒体程式化的文本语言构成了极大的审美冲击。如果传统媒体的评论不在文本创新上有所突破,就会面临读者流失的现实危险。


学习新媒体的文本和语言,评论也要讲好故事。


一、以讲故事提高评论生命力


从很多评论名篇佳作的写作技巧来看,讲一个或者多个有意思、能佐证观点的故事,是评论吸引读者的重要方式之一。。书中《生活情趣非小事》一文,就通过讲述《宋人轶事汇编》记载的“钱傲进宝犀带”和《南村辍耕录》记载的“李后主嫔妃缠足”两个简洁鲜明的故事,说明了“领导人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出来的态度,决不是小事”的道理,读起来深入浅出、意味隽永。[1]


办得好的自媒体,很多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比如“网红”节目“罗辑思维”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讲述历史故事;当红自媒体“咪蒙”也经常靠引人入胜的故事吸粉。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评论要出思想、出观点,让思想观点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讲故事不失为最好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河南日报》在评论写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创新尝试,注重在评论中讲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仅以2016年3月份上半个月的几篇评论文章为例,就充分体现了善于讲故事的写作风格。2016年3月7日见报的《想起餐桌上的“曲线”》,为较好地诠释减税降费是“善赋民、培根本”之举的道理,讲述了“拉弗”曲线背后的故事;2016年3月11日刊发的《“扶贫羊”为何变成“餐桌羊”》,为阐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讲述了扶贫羊被困难群众吃掉的故事;2016年3月14日刊发的《让法治信仰铭刻于心》,为阐明执法者必先受制于法,领导等“关键少数”要带头尊法崇法依法办事的观点,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执法者李离因造成冤案,自愿接受法律制裁伏剑自杀的故事……


众所周知,以讲故事的手法开篇是《华尔街日报》的鲜明特色,它着力于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避免深度新闻的严肃与刻板。事实也证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典型而又充满智慧的故事是备受欢迎的稀缺品,新闻报道“讲故事”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最好方式之一。讲故事不是消息、通讯的专利,新闻评论也可以。在观点爆炸的时代,好的故事可以让评论观点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观点的传播力,从而在当下的媒体融合时代,为报纸评论注入一股活力。那么,把故事讲好,也就成了媒体人尤其是评论员的基本功。



二、以讲故事提高评论说服力


故事可载道,故事亦可以明道。讲故事的过程,也是观点传播的过程。有时候,在写作评论的过程中讲一则恰到好处的故事,胜过一堆枯燥空泛的大道理。


以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一等奖获奖作品《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一文为例,先是通过讲述乐凯胶卷、泊头火柴两个企业破产的故事,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再好的产品,再大的企业,一旦追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结果只有一个:出局。”然后通过飞利浦这家企业不断超越自我的故事论证“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大者并非恒大,强者并非愈强,欲求基业常青,唯有求新求变,不断超越自我。”又通过柯达公司遭遇失败的故事,论述“要打造百年老店就需要永远创新,守,永远守不住。”最后还讲述了百年企业开滦集团的故事。这篇1600字的评论先后讲述了5个中外企业的成败故事。


正如该文作者李忠志所言,“在评论写作中,讲好故事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文中运用大量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故事……这些叙述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经验之谈,足以为训。[2]


《河南日报》2016年3月9日刊发的评论《相信“沉潜的力量”》,、:他们引进的一个海归学者,曾有四年之久没出论文等成果,等到第五年才一鸣惊人,拿出世界瞩目的成果。还引用了方仲永、江淹、李时珍、曹雪芹、屠呦呦等人的事例。用针对性非常强的故事和密集的案例,深入论证了坚持沉潜之心、汇聚沉潜的力量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仅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也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2016年3月10日评论版刊发《“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一文,短短数百字讲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日本注射器厂商冈野工业株式会社、德国菲仕乐锅具的故事,用它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例子,论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文章显得鲜明而有说服力。


让故事说话,用故事说理,新闻评论的论证说理就可以避免严肃和枯燥,在提高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上事半功倍。



三、以讲故事提高评论亲和力


在当前新媒体文本风格多元化的背景下,表达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党报评论不能避免语言的程式化和呆板化,还像以往那样端着架子、一板一眼,抽象地论理、枯燥地论证,就难以持续赢得受众的青睐。党报评论如何也能鲜活生动?讲故事不失为一种捷径。讲好一个故事,对于文本的生动性和鲜活度来说,至关重要。


如《河南日报》2015年5月19日刊发的《为官避事平生耻》一文中,开篇便讲述了两个故事——唐朝“八砖学士”裴颜祺每天总是在“阳光照到第八块砖时”才到岗;宋神宗时宰相王圭,每天除了“取圣旨”“领圣旨”、对下属说“已得圣旨”外不干实事,被称为“三旨相公”。通过这两个鲜明而贴切的故事,让那种尸位素餐的“庸懒散”形象栩栩如生,进而佐证“不干事、不作为就是一种腐败”的观点。这两个故事一讲,观点便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这篇评论在河南日报客户端上推出时,也很快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传播效果非常好。


一个典型的故事,有时候可以“简化”复杂的逻辑论证。比如《河南日报》2016年1月26日刊登的《由“卖梳子给和尚”谈供给侧改革》一文,开篇就讲述了营销界“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段子,接着论述说,“生产的梳子多了,产能严重过剩了,以至于推销员连压根就不需要梳子的和尚都当作‘潜在客户’,可见需求饱和到了何种程度,此时恰恰应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去产能’才对。”进而阐明观点——真正聪明的商家,不是先“供给”了,再去开发“需求”,而是针对你的“需求”,开发你无法拒绝的“供给”。通篇没有讲太多的道理,也没有大段的论证,而是用“卖梳子给和尚”这样一个俏皮而广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和冲突感,来增强行文的鲜活度,在轻松活泼的文字中,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简洁形象地呈现出来,也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传达于无形。


有细节,才能生动;有生动,才能深刻;有深刻,才能走进人心“成风化人”。在新闻评论中,讲故事除了作为论据论证观点外,同时也便于情感代入,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增强评论的感染力。,,用朴实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夹叙夹议,以小切口论述重大主题,、可学可用,也增强了评论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作者是《河南日报》评论员)


【注释】

.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

[2]赵振宇:事实胜于雄辩,新闻评论也要讲好故事.新闻与写作.2014(10).


本文刊发于《中国记者》2017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详细出处。




1号邀约:“1号学术”是传媒1号全新推出的板块。我们的初心,是要让学界优质、前沿、新锐的研究、成果与思想,不仅在学界互通有无、思想碰撞,也能在业界启迪思考甚至影响实践。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不吝赐稿,让“1号学术”可以成为有志者充电学习的平台,以可以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起点。


今日推送列表


【头条】我为什么只想和你唱?

【二条】《中国有嘻哈》有freestyle,但未必有嘻哈

【三条】头部卫视激战“Q3文化季”:这四点做不到满盘皆输

【四条】1号学术|薛世君:传统媒体评论如何借鉴自媒体的讲故事技巧?

【五条】1号招聘|1号招聘|中信出版社 新浪娱乐 蒴果莲莲 晓晓南杨 搜狐娱乐

【六条】1号炮台|十年了,有人还在玩味着当年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