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自媒体内容如何从资讯升级为服务?

自媒体内容如何从资讯升级为服务?

2023-05-10 14:56:27

主讲人:陈强

有车以后联合创始人


大家好,直通社的所有群友们你们好,我是“有车以后”的陈强,在接到直通社邀请的时候,我感觉非常荣幸,诚惶诚恐,因为作为一个一直以来都是用文字去跟用户打交道的人,今天换种形式、用说的形式去跟大家沟通分享。但我保证,我今天说的比我唱的好听。


首先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有车以后”,我最了解汽车自媒体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就是“有车以后”,接下来我也会用我最熟悉的例子,分享一个话题——如何从内容到服务。




有车以后的发展经历


“有车以后”和“一起去SUV”目前是有车以后最主要的两个公众号,做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创立不到一个月,我们就迎来第一篇10W+。成立了五十多天以后,我们获得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今年年初我们对外宣布获得梅花创投的投资。“有车以后”的快速发展,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为什么那么多人从事新媒体行业,为什么新媒体整体发展如此之快,在我看来,其实基于一个大时代的变迁。


首先,PC的流量整体向移动端转移。以前我们习惯地打开电脑输入3个W去看新闻,去寻找服务,但是现在我们可能都已经忘记了很多你以前熟悉的网址。因为我们已经熟悉直接在手机上、在浏览器、app上,直接进入到提供资讯服务的那一端。这是流量的一个变迁。


第二点,在我看来,整个传播的主导权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以前传播的主导权由渠道掌握,就是那个“WWW.”的网址,他们作为渠道掌握了流量的分配权。你的流量好不好,不完全由你说了算,他是否把你推到首页,是否把你推到焦点旁边的位置,决定了你的内容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但是在整个移动端、移动新媒体的传播领域,现在整体的传播主导权已经从传播方转变成内容方,真正回归到“内容为王”的原点上。


以“有车以后”为例,凭借我们平日优质的内容,不仅能在微信上迅速成长起来,形成600+万粉丝的规模,还吸引了大量的渠道来关注我们、吸引我们去入驻。比如我们所有耳熟能详的渠道,今日头条、知乎、腾讯视频等等。几乎大家能想到的渠道,我们都主动、被邀请进驻,形成了全渠道的覆盖。这种覆盖也带给了渠道方充分的内容优势。鉴于我们优势的内容,我们不仅在微信上成为汽车自媒体的NO.1,在垂直领域,我们的数据甚至超越了一条、视觉志、同道大叔等耳熟能详的公众号。这些在新榜数据上都能看到。


除了微信,我们的优势内容还让我们在搜狐汽车自媒体里面长期占据第一名。我们也是网易客户端2015年度的订阅号。除此,我们还围绕内容进行渠道、资讯的工作,还建立了自己的APP,形成全领域的覆盖。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团队,相信大家也会有共鸣。我们团队的整体年龄非常年轻,跟目前普遍的新媒体团队很相似,都是一群年轻人。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在91年左右,年龄最大的也不超过81年。其实我们团队的发展最初也是从几个人的“作坊”到现在成立的一个40多人的科技公司。技术和非技术的人员达到一半一半的比例。我深刻认为,未来的新媒体若想有所发展的话,必须转型成一个技术型的公司。只有一个科技公司才会让你的业务才会有比较大的向上力。


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如何从内容到服务》。




重新梳理对新媒体的理解


当你从内容转变到服务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科技的力量、程序员的力量,能带给公司的不仅仅是一个翅膀,更多是模式的新探索,让你在资讯的基础上挖掘更多多样化的服务,去提供给你的粉丝。


大家听我安利完“有车以后”,我就用“有车以后”的案例来跟大家讲讲有车以后是怎么做从内容到服务的。这是我花那么多时间介绍“有车以后”的真正意义。当你理解了“有车以后”的情况你就会更加明白,从内容到服务的变化可以深刻认识到新媒体的本质。


新媒体的本质不仅仅是微信公众号这么简单,如果仅仅认为新媒体就是微信公众号就会陷入渠道狭隘。


我有个好朋友曾任职新浪某频道的总经理,他现在已经觉得新浪已经变成传统媒体了,他想学习更多新媒体的东西。那时候我还在报社里面当新闻记者,在报社的时候我们就说网站是新媒体,网站就说他们不是新媒体,微博才是新媒体,到现在微信成了新媒体。但新媒体仅仅只是渠道变迁吗?微信公众号以后或许还有其他渠道新形式,难道这就是新媒体的本质?这陷入了渠道的狭隘性。


新媒体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么简单吗?仅仅是你的图文里面放入很多暴漫?仅仅是你的图文里面用了很多网络语言?仅仅因为你用了弹幕这样的形式?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新媒体,则陷入了表达方式的狭隘性。


我们如何能真正理解新媒体的内涵呢?首先我提出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概念:互联网+。


大家可能会认为“互联网+”只会出现在一些传统的行业,但其实媒体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在现在的制度下,媒体是一个相对保守、各方面改革比较缓慢的行业。“互联网+媒体”其实是一种全新的形式。这也是新媒体的内涵。“互联网+媒体”是一种全新组织方式和效率提升方式,也是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


举一个例子。互联网+广交会等于什么?等于阿里巴巴。每一年的广交会,在地铁站都会发现阿里巴巴花重金去做广告,即“不下线的广交会”“晚上也能开的广交会”。阿里巴巴很清楚自己在抢中国作为外贸打过的最大的蛋糕。互联网+电脑城是什么?以前开遍全国各地的电脑城,后来出现了一个线上电脑城——京东。刘强东也是从线下的电脑城走到线上,他很清楚,如何互联网+电脑城打造一个网上电脑城提高效率,把利润和时间还给消费者。互联网+青楼等于什么?在我看来是等于现在很多很多的秀场。大家别想歪歪了,古代的青楼是卖艺不卖身的,就跟现在的女主播一样用自己的歌声去跟粉丝进行交流。“互联网+车企”是什么?我也没有答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媒体”,赋予了媒体一双全新的翅膀。


互联网+媒体变成的新媒体到底和传统媒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比如“有车以后”平均一天可以达到七千万次的曝光,除了在公众号里面可以达到的一天千万级的曝光,还可以在其他移动渠道进行累积曝光。但如果只说曝光,只是一个面向的传播,那便跟传统媒体没有什么两样。无非就是多和少的区别。但是“有车以后”还可以通过优质的内容进行强曝光的同时培养自己高活力的粉丝社群。


我们的菜单栏上就设置了接口进入我们的论坛。我们论坛的活跃程度达到10秒一张帖子。这样一个高活跃的粉丝群其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粉丝行为和粉丝数据,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为粉丝服务,也可以让我们拓展粉丝电商。


内容如何从资讯升级为服务?


那么“有车以后”是怎样从内容到服务的呢?关键点在于思考如何让内容具有服务属性。“有车以后”的宗旨是所有文章必须对用户来说要有干货属性、攻略属性,能直击用户的困惑和痛点。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车企的工厂,跟我一起去参观的有一个报纸汽车版的主编,还有一个门户网站汽车频道的主编。后来我发现,我们三个的文章写作风格有很明显的各自领域的自带属性。报纸的主编写的是工厂工艺、解决多少个就业问题...更多的是从产经角度着手。而门户网站的主编更多的是偏向当初PC端的写作方式,几千字的文字,大量的图片,像一篇游记一样。但在新媒体的传播当中,我们希望文章不是传教式的,而是能和用户发生互动的干货,通过和汽车工程师对话,直击用户关注的汽车细节、亮点,给粉丝们攻略。这些攻略讲的就是在熟悉场景下,用户该怎么判断车各个零部件的性能,判断这部车该买不该买。


还有在“有车以后”成立一个多月的时候我们打造过一篇《加入我在车展遇见你》。这篇文章描绘的是在忙碌、高压的车展里头,从市场总监、销售、到车模、到车展安保等各种车展相关人员心中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一经推送,随即引起汽车业内人员的疯狂转发,达到了8W+的阅读量。


第三,要让内容具有社交属性。因为现在编写的所有东西本身需要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这决定了内容需要社交属性。举例子,某些大号在打广告的时候习惯文章前面铺垫一大串语言,文末才亮出广告。惊叹于大号打得一手好广告的粉丝反而更乐意转发文章了。这里的社交属性就是通过彩蛋的设计赋予的,因为对于用户来说,这些内容是用来完成社交活动的资源。


第四,内容要戳中用户刚需。比如对买车、用车的人群,他们在买车的过程中会提出大量的问题,于是我们平日推送的文章就必须让他们感觉涨姿势,让他们感觉这不仅是资讯,还是一种服务。种种累积,“有车以后”就成了一本汽车攻略。




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部分是,如何在内容基础上升华服务。


“有车以后”的文章推送下边会出现非常有意思的盖楼文化,前五十条评论基本是盖楼,或问砖叔他是第几楼。而我们也有意识引导用户他是第几楼,让用户有种被认同的感觉,以及和其他用户互动的感觉。另外,有车以后是同类型自媒体里点赞数最高的,除了因为内容方面好,还因为用户形成了一种以点赞为荣的文化。此外,我们建立的论坛还给用户设定了很好的成长体系。


电商服务方面,我们从用户调查里获取用户最迫切需要的产品,通过福利的形式放送给大家。比如行车记录仪,我们从市面上的几种主流产品中测试广角、曲径、录制时间等多方面的性能,选出最适合用户的产品。活动一推出来几个小时就售罄了。此外我们还组织过一些深度的线下活动,也是从内容升级到服务的一种表现。



Q
A
&


1、下一个新媒体是哪个渠道?


我不认为下一个新媒体被定义为渠道的判断,新媒体的本质的“互联网+媒体”,媒体应该回归内容。不管下个新媒体是哪种形式,如果你有足够优秀的内容,不仅能在微信混得很好,在下一个任何形式的媒体中你都能混得很好,因为你已经掌握了最核心的关键。然后你就能用内容创造渠道,把所有渠道为你所用。所以下一个渠道是什么并不重要。



2、如何善用90后?


90后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在他自己喜欢的领域天马行空,没有太多包袱。但是如何能让他们没有包袱,让他们很快落实到工作中,这需要管理者很大的协调能力。


在我们这边,我们会通过很好的协作分工,让每个90找到找到合适的地方,让每个90后和80后很好的协作,保证我们能充分吸取他们的想法,得出前沿、接地气、灵活又符合规划的策略。


然后再由我们把策略分解到每个90后身上,让他们在单点上发挥他的个性、优势,通过这种角度真正能让90后找到发挥的地方,又能让每个人的发挥组合到一起, 他不是一种乱串的能量,而是拧成一股绳,把整个工作串联起来。


通过这种方法,公司对90后形成了很好的氛围,我们公司的90后有各自的80后老师,慢慢让80后、90后相互学习,80后向90后学习灵活跳跃的思维,90后向80后学习组织规划能力。 



3、小众传统文化类公号,在风格上是保持平述方式好,还是活泼点好?文章上加入品牌故事或学员交流小篇章是不是打造成干货之外的第二种优质内容?


在我看来,还是活泼点比较好,作为一个小众文化类公号,如果想扩大到外延,吸引一些有点兴趣,但没有耐心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方式,用偏科普的形式,偏有趣的形式吸引一些人,慢慢的这些人成为你最忠实的粉丝,像知乎、飞碟说,都是用这种趣味科普的形式通过这种趣味科普的形式,最终吸引了他的粉丝群,形成了小众、但人群一点都不小众的人,他们吸引了非常主流的一群人,这个反而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并且是做小众传统文化类公号的一个宗旨 ,其实还是想把这种文化精髓让更多人知道。



至于文章加上品牌故事或学员交流小篇章,是不是打造成干货之外的第二种优质内容, 我因为没有具体运营过,打包票这个是还是不是,但是我想分享一个对所有公号有用的一个方法给大家。就是在你做你的内容开发的时候,你可以思考很多很多的栏目,然后按照一定的频率一周出两个,在实际的用户交流当中,去看你的栏目是否受欢迎。


其实微信公众号提供了非常好的大数据分析。新媒 体运营跟传统媒体运营最大的不同点是,一切用数据做分析,数据作为一个科技工具去分析,你就能看出来你的文章是否受欢迎,是否是优质内容。如果不是优质内容,再换下一个栏目,再去尝试,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粉丝群体的栏目时,再把它继续打磨,这种平台试错的成本不是很高,但是你能很快发现到底什么是适合你的,所以我觉得这种方法可能对大家更有用,谢谢大家。


看不够?社群经理推荐您阅读:

| 小镇青年 | 00后群体 | 凤姐直播 |

| 一个人听 | 采编雷区 | 道歉营销 |

| 深圳潮生活 | 大话铲屎 | 六神磊磊 |

| 刘强东炒茶 | 马蓉公关方案 | 傅园慧拆套路 |

| 感觉身体被掏空 | VR游戏 | 视频UGC风口 |

| 淘宝头条入驻 | 躺倒鸭 | 今日头条机制 |

| 公众号转型 | 刷屏话题 | 奥运最low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