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今日哈工大,关注哈工大的重要信息
本文系依据网络媒体检索到的2017年有关哈工大校友的报道,汇编而成,按媒体发布时间为顺。欢迎大家留言!讲述您知道的哈工大人的故事,或您自己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成绩。
01、孙家栋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2017年2月8日,,“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颁奖词中写到: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孙家栋院士,1948年考入哈工大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1951年,他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航天事业。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孙家栋院士是我国航天事业60余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我国航天事业60余年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
02、罗义教授折桂第13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共同设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7年2月28日在北京揭晓,罗义教授凭借在污染生态化学、环境微生物、生态毒理学领域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破解”抗生素污染,成为获此殊荣的10位杰出女性之一。
罗义,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1年生,1998获哈工大市政与环境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罗义奋战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第一线,探求中国河流环境中抗生素与微生物耐药性之间的关联性,用于指导环境治理和保障人类健康。
03、“高桥舞者”王超:央视[中国梦实践者]行业先锋
2017年4月7日,央视[中国梦实践者]第327期“行业先锋”播出了题为“‘高桥舞者’:王超把世界最高桥当艺术品去建好”的专题报道。4月26日,在2017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中,王超和港珠澳大桥、FAST射电望远镜、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首艘国产航母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等众多国内最顶尖的科技人才齐聚现场。
王超,2005年从哈工大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国内建桥翘楚——中交二航局工作,33岁担任全球瞩目的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项目总工程师。他在大学毕业后的12年间,先后参与了武汉阳逻长江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九江新长江公路大桥、北盘江特大桥等多座世界级桥梁的建设,从一名技术员逐步成长为项目总工程师。
在央视播出的《辉煌中国》第一集中,“中国桥”圆梦工程的4座世界级大桥由哈工大人设计建造:哈工大交通学院本科1989级刘波主持设计、2001级王超主持建造的“坝陵河大桥”是建成时国内跨度最大、世界第六的大跨钢桁加劲梁悬索桥。哈工大交通学院本科1979级刘自明主持建造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全球最长和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他主持建造的“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按四线铁路修建的双塔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世界最大公铁两用桥。
04、潘际銮院士《朗读者》发出最震撼的声音
2017年4月15日,央视第九期《朗读者》请来90岁的焊接工程专家、。他与其他西南联大老校友共同朗读1935年清华大学救国会写的那篇著名文章《告全国民众书》,13位接近百岁的老人“燃爆”年轻人!他们的名字,是历史的见证。
潘际銮院士,1927年生,中国焊接技术学科的奠基人。1950年到哈工大进修俄语,半年后转为研究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深造并开展研究工作。1953年任哈工大机械系焊接教研室主任。在他的主导下,创建了哈工大和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并让这一学科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直到现在,潘际銮院士还奋战在科研一线,带着四位80多岁的老院士以及一帮年轻的博士生继续攻克焊接工程难题。在这期《朗读者》中,潘际銮和这群老前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年轻人展现了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在网络上谩骂与叫嚣战争,而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奋发图强。
05、沈卫国见证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2017年5月5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成功完成首飞任务,圆了国人期盼半个世纪的“飞机梦”。“C919首飞”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在无数的C919功臣中,照片左侧的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负责C919总装)总经理沈卫国,他和中国航空人一起见证了C919从无到有,从科研到首飞的全过程。
沈卫国,1961年生,1978年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在哈工大开始了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的学习。“规定严格,功夫到家”是母校的校训。在哈工大,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老校友那种为国防事业、航天事业拼搏的精神,几乎成为学生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同样激励着沈卫国发奋图强。
1982年,沈卫国投入了航天事业的怀抱,后在航天部门工作了35年。2003年10月15日,沈卫国在甘肃酒泉亲眼目送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2008年,中国商飞成立,沈卫国被召唤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不仅参与和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许多重大成果,也见证了中国航空梦的实现。
06、92岁大国工匠“钢铁院士”崔崑
2017年5月18日,。6月7日,央视[中国梦实践者]第382期“大国工匠”又播出了题为“‘钢铁院士’崔崑,1200℃熔炉里炼就‘钢铁人生’”的专题报道。
钢铁,号称新中国工业的脊梁。高性能特殊钢,又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一生矢志于祖国的钢铁材料事业,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时代共进步,脚步从未停歇——这就是“钢铁院士”崔崑热忱报国、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
崔崑院士,1925年生,1954年哈工大研究生班毕业。1960年,崔崑从苏联学成回国。2006年,81岁的崔崑开始撰写《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一书,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一种坚韧不屈的钢铁品格,一颗奔腾不息的报国雄心,凝铸成崔崑不同凡响的钢铁人生。
07、陈刚成为雄安“千年大计”的执行者
(上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今天的中国,看雄安。雄安的身上,承载着中国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今年52岁、专司雄安新区具体执行工作的陈刚,15岁考上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1984年考取哈工大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3年后又赴北京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
2017年5月任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临时委书记;6月任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7月任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代表。
陈刚校友肩负着“千年大计”具体执行工作的重任,开始迎来历史所赋予其的新使命。
08、陈树德教授荣获“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第八届“顾毓琇电机工程奖”2017年授予了华中科技大学陈德树教授,他受IEEE正式邀约,于7月18日赴美领奖。
陈德树教授,1930年生,电力系统专家,中国微机继电保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1955年哈工大电机系研究生毕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退休后,还于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顾毓琇(1902-2002)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顾毓琇电机工程奖”旨在表扬在电力、电机、电力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获得杰出成绩的专业人士,是中国第一个以华人命名的国际工程奖。2010年开始,该奖项每年奖励一名专家,堪称我国电力领域的最高奖。
在历届总共8位获奖者中,4位是哈工大校友:2010年首届贺家李教授、2015-2017年(第六至八届)张伯明教授、孙光辉教授和陈德树教授。
09、我国首次实现两台水下机器人深海交汇拍摄,李硕担任航次技术首席
2017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任务圆满完成。。
本航次中,我国首次实现了缆控式和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深海交汇拍摄,实现了深海探测从过去单项装备分别作业向协同作业迈进,在大幅提升科考效率同时,也为解决重大海洋科学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李硕说,虽然看上去是一次简单拍摄,但里面蕴含了非常复杂的技术体系,非常令人兴奋。
李硕,1970年生,1992年哈工大电气工程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师承封锡盛院士(哈工大校友)。李硕率领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自治遥控(ARV)新概念水下机器人技术攻关,使我国成功跻身国际上利用水下机器人技术开展万米深渊科考的国家行列。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刷新深潜纪录”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当听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海翼”水下滑翔机时,李硕赶紧在朋友圈里转发了这条消息,“大家都很兴奋,没想到新年贺词里会提到我们‘海翼’”,“这是我们做海洋机器人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世界级成果。明年我们还会有新的技术突破,还要尽快推向市场,让‘海翼’变为标准化的海洋装备”。
在上面这张照片中,两台水下机器人首次深海“约会”大功告成后,,哈工大校友)、首席科学家孙松、首席技术李硕(右边穿白色衣服者)和记者合影。
10、深圳首个诺奖实验室主任郑海荣
:中国“磁共振”,因他名声大振”的报道,11月《南方日报》发表了题为“深圳首个诺奖实验室,十年创新硕果累累”的报道。郑海荣(照片前中)就是这个深圳市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室的主任。
郑海荣,、医工所所长、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哈工大本科毕业,2002年哈工大硕士毕业。郑海荣带领团队把我国在多功能超声、高场磁共振等领域的研究技术推向了新阶段,成为我国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其产业化的领军人物。
2014年,。2015年,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国产3.0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推出。2017年11月,《自然》杂志专门报道了郑海荣团队研制的超声神经调控仪器,并称之为神经科学和脑疾病研究带来了有力新武器。
2017年,郑海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并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这是何梁何利奖自1994年设立以来,深圳科研人员首次获奖。2018年1月8日,郑海荣主持完成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今日哈工大官方微信 (todayHIT)
哈工大最实用、最重要的信息,都从这里出发! |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网站最新消息,点阅读原文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