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行之记者必杀剑3—新媒体技术下的新闻生产

行之记者必杀剑3—新媒体技术下的新闻生产

2023-05-10 14:56:27

99%的上大新传考研学子都关注的公众号

全文352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建议花15分钟好好琢磨)


看懂了这篇文章,有关新媒体技术和新闻生产之间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以移动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技术力量,已经开始渗透到专业机构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未来还将给新闻业带来更多革命性的变化,新闻业的某些环节甚至面临着被重新定义的可能。这包括:由传感器带来的新闻源与新闻反馈机制的再定义;由机器写作带来的写作者与写作模式的再定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带来的新闻体验再定义;由“即时新闻”、“苹果新闻”等应用带来的新闻分发渠道的再定义。


一、传感器:新闻源与新闻反馈机制的再定义


无论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惊喜或惊吓,这都只是一个开端。移动互联网一定会与物联网深层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智慧网络。物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将带来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带有智能传感器或处理器的各种物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中介者甚至发布者。今天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传感器带来的冲击。


(一)“传感器新闻” 与作为新闻源的传感器


1、传感器拓展感知能力,开辟信息采集新维度

无论某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大, 他都只能观察事物的某些截面, 无论是时间上的, 还是空间的且他的观察主要是人体感官所能达到的领域。而传感器是比传统媒体更强大的“人的延伸”,它们可以代替人的眼睛、耳朵等去探测和感知,而相比人的能力, 传感器在感知的广度、深度、准确度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今天遍布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 就是一种传感器。当人缺席时, 它们仍稳定地记录着某些区域的现场,一些新闻事件真相的最终查明正是得益于这些监控录像。无人机,也是传感器的一种,今天它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上的应用,特别是事件中的表现,已经展示了未来的可能。


未来将出现更多的智能传感器,它们将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环境、各种物体以及人身上。它们从过去人力无法企及的层面,来获得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媒体从新的维度来揭示与描绘新闻事实。


2、传感器探測未来动向,提供预测性报道新依据

据媒体报道,2014年11月,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武汉长江二桥、汉江特大桥等4 座大桥上被安装了传感器,实时监测其健康状况,自动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类似的做法正在更多的桥梁上实施。这不仅可以更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也可以使得在危险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桥梁可以自动发出预警信息。物联网中很多传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监测某些对象的变化过程与趋势, 因此以传感器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将是必然的。


3、传感器传导个性需求,“定制化” 新闻生产成为可能

未来的新闻报道与信息服务将更多地尊重与满足个性化需求, 提供定制化新闻与信息生产,而那时的定制化信息生产将不同于今天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4、万物成为新闻源,媒体的中介性意义被削减

物联网时代,万物将成为新闻源,且“物-人”间的直接信息交互将变成常态。由“物”所监测或感知的某些信息,如果对某个用户或某个群体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也许通过“物- 人”信息系统,就能直接到达目标受众,甚至在未来,“今日头条” 这样的角色都不需要了。


( 二) 可穿戴设备与作为用户反馈机制的传感器


传感器不仅在重新定义新闻源,也将重新定义新闻传播的反馈机制。可穿戴设备等与人体相关的传感器,将使得用户反馈从意见层面深化到人体生理与心理层面。用户在进行意见反馈时,或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但人的生理数据不会说谎, 反馈也就会更为真实。


二、机器写作:写作者与写作模式的再定


2011年,Narrative用Narrative Science写作的新闻进入我们的视野。Narrative是一家拥有大约30名员工的美国公司,它运用Narrative Science算法,大约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Narrative 的新闻撰写基本模式为:首先,通过系统的搜索引擎收集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并从中寻找新闻要素。其次,决定新闻的角度和风格模式,再按照“元作者”提供的词汇来组成句子。所谓“元作者”是由资深记者组成的团队,他们负责创建一系列报道题材的模板,他们同Narrative技术工程师密切合作,使计算机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识别相应数据。在Narrative之后,一些媒体也加入到了“机器写作”的探索中。

 

,主要面向公司业绩财报的报道。2015年9月,腾讯财经开发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它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并且逐步向风格化、个性化写作方向进化。

 

2015年11月7日,。相关人员介绍,“机器人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技术上通过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


现在的机器写作基本是一种“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模式。也许从当下来看, 机器写作实质意义并不明显,甚至会被质疑为“噱头”,但机器写作的快速推进,再度强化一个事实:数据是新闻生产的新思维、新资源,未来媒体的竞争,将越来越多的是数据平台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的竞争。而未来的机器写作,应该不会只是停留在这样一种模式中。


;D;实验室正在尝试一种“粒子化”(Particle,有媒体将其译为“积木式”)的新闻写作模式。即在每一篇文章中,对可能被重复利用的每个知识进行编码,使其成为一个“粒子”,文章发布后,可以很方便地将其中的“粒子”检索与提取出来,引入到新的文章中。一个动态事件的新闻报道可以分解成若干“粒子”,利用这些“粒子”便可生成一个可自动更新的新闻时间轴。对于解释性报道中那些辅助读者理解事件的背景信息,也可以由编码后自动生成的“知识链”来提供。在这样的思路下,信息可以实现自我积累与升级。尽管这样的模式还只是在实验室中,但是将其命名为Particle,让人联想到它与Article的进化关系,探索者们对于革新新闻写作模式的野心可见一斑。当然,这其中的核心,是对“粒子”进行编码、提取与自动更新的技术。

 

无论是“机器人写作”还是“粒子化写作”,也许都不能代表未来的全部,这两者更擅长的是对于程式化的或者组合要素相对稳定的新闻主题的表现。机器写作不够自由个性、没有质感与温度,一直是今天人们对机器化写作的主要批评理由。但长期人事社会计算研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挺认为,未来的机器写作有可能在规律的提炼、情感的表达、原因的分析以及细节性描写方面得到提高。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的写作,将是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机器的作用,不仅仅是自动获取数据并进行填充,也不仅仅是寻找与运用那些可重复使用的“粒子”,还将体现在引导新闻线索的发现,以及拓展写作的深度或广度上。

 

未来人-机一体的新闻报道体系,还有可能像刘挺所预言的那样,可以通过机器分析来预测以什么样的文风使新闻可以传播得更远,自动识别那些对某类新闻感兴趣的人群并针对他们进行写作,预测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读到某条消息后的情绪反应等。这意味着,对传播效果的预判,可以融入到选题与写作中。写作更多变成了由用户驱动的过程。


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新闻体验的再定义


未来新闻生产的重新定义,不仅仅出现在生产者这一端,也会出现在消费者那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新闻体验方式的变化。现阶段最受关注的是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技术(AR)。尽管在技术上, 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技术(AR)有着很大区别, 但对于用户来说, 这两者带来的体验都是类似的。


现场感与沉浸感, 这是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表现中努力追求的, 也就是重构新闻与读者的关系, 使用户可以更多地“ 进人“新闻现场, 成为新闻的当事者。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看, 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是大的方向。未来的信息呈现将不再完全依赖今天的各种实体“屏幕”,“ 屏幕”在扩张, 在“虚拟化”。未来新闻的表现形式,也不可能不受到这些趋势的影响。突破传统媒体时‘ 二维平面”, 进人“三维空间”, 将为新闻表现力的释放带来新可能, 尽管这肯定不是惟一的可能。


四、技术公司的媒体项目:新闻分发渠道的再定义


过去媒体内容的发布都是通过自己的渠道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者与其内容发布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分离, 媒体之外的分发渠道对内容生产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内容分发”的竞争,也就是渠道控制力的竞争。


互联网上内容分发渠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内容在这些渠道上分发的机制也有所不同:第一个阶段以门户类整合平台为主,在中国,商业门户网站是其典型代表。第二个阶段,搜索引擎作为分发工具的作用凸显出来。第三个阶段,社会化媒体平台开始成为新的内容集散与分发地。第四个阶段,类似于“今日头条“ 这样的客户端出现,它们以“个性化”为卖点,为内容与用户间的匹配提供了一个新维度的依据。


在今天,这四种模式正在逐步整合、相互渗透,这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新媒体内容分发的主要机制。Facebook正是混合模式的代表。它不仅基于用户的自发分享促成媒体内容分发, 还通过其NEWSFEED将媒体内容推送给用户。


本文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来源《新闻记者》杂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