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出版内容质量管理与制度建设专题 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要素及质量管理监控机制

出版内容质量管理与制度建设专题 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要素及质量管理监控机制

2023-05-10 14:56:27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不断推进,给出版业带来了至少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出版物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纸质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同生共存,并且越来越多的数字出版物不断涌现;二是从策划到生产到营销到传播的出版全过程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出版产业经营管理和发展越来越进入互联网产业的范畴。尽管如此,在出版物的核心构成要素中,内容依然占据主要地位。无论纸质出版物还是数字出版物,两者对内容的依赖并未产生本质的变化,唯一的差异则表现为内容在纸质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上呈现方式的差异。与此同时,某些形态的数字出版物(比如电子书)与其对应的纸质出版物之间的差别仅仅表现在载体上,内容展示的方式几乎完全一致。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两种形式之间存在着需要出版者给予同样重视的方面,那就是内容质量的把控。

就出版物质量而言,我国广大出版从业人员都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我国政府也曾出台过各类法律法规予以要求。图书报刊的编辑以及出版社的管理者都十分清楚我国出版业所执行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和规范。在纸质出版物的质量保障要求中,选题质量、编辑加工质量(包括三审三校一读)和生产质量等构成了完整的质量体系,是多年来我国出版业一直遵循的出版物质量保证的指导。[1]

然而,随着融合发展的推进,大量数字出版物被不断推向市场,其呈现形式丰富多彩,内容载体及内容传播和获取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这一方面改变了阅读方式,大大丰富了优秀作品内容的传播,能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题,那就是,数字出版物的质量把控问题。[2]

一、数字出版物的界定及常见形态

在讨论数字出版物的质量把控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出版物的定义和具体形态做一个基本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官方尚未采用数字出版物的提法而是继续使用电子出版物的表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电子出版物是)以数字形式出版的文献,可通过互联网或物理载体(CD-ROM、DVD)获取。[3] :(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M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4]考虑到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给数字出版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当下出版者和读者对数字出版物的认知变化,我们将上述对电子出版物的定义等同于对数字出版物的定义,同时提出一个更为精简的定义:数字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出版经过编辑的内容并通过各类数字和网络设备存储、呈现、传播和读取的出版形式。

依据上述国内外官方的界定及我们提出的数字出版物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常见的数字出版物主要有这样三大类形态:1.数字离线出版物,包括CD、VCD、DVD、CD-ROM、DVD-ROM等形态的数字出版物;2.数字网络出版物,包括电子杂志、个人主页、各类BBS、博客、以传播内容为主的APP应用等;3.电子书出版物,包括在线或移动网页形式的电子书形式以及专用电子书形式。上述数字出版物的常见形态都包含了内容以及文字、声音和图像呈现的方式。我们对数字出版物质量问题的讨论将在基于上述数字出版物的界定和内涵以及当下常见数字出版物形态的基础上进行。


二、与纸质出版物相比之下的数字出版物质量要素

如同数字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既存在着形态上的巨大差异(图书、报刊等纸质物理形态与网络、移动应用等数字媒介形态),又存在着内容这个要素的共同点一样,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要素与纸质出版物相比,也同样存在着共性和差异。其中,两种出版物类型最大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存在内容质量要素。不论以何种形态呈现,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与纸质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一样,都是出版物质量保障最为核心的要素。纸质出版物内容质量所涉及的知识性质量、思想性质量、文字(含静态图片等)质量在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中同样存在。这一点,无论是纸质出版物出版者还是处于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的出版者或者纯数字出版机构,都需要加以重视。除此之外,以物理形态存在的数字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一样,都有生产质量要素,亦即CD-ROM等形态的数字出版物也有设计、装帧和生产制作的生产质量要素。

即便如此,数字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毕竟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出版物形态上的差异和内容呈现、传播获取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要素迥异于纸质出版物的质量要素。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要素除了上述内容质量要素、物理生产质量要素外,还存在数字技术质量要素、多媒体数字化呈现质量要素、数字出版物读者体验质量要素、数字出版物网络传播质量要素等。

数字技术质量要素包含了数字出版物设计研制所采用的数字技术或网络技术、编程软件及语言标准、算法、媒体应用技术等支撑数字出版物研发和应用的质量因素,具体涉及技术设计人员的IT和数字开发能力与所掌握技术的先进程度,所采用编程软件、算法等的先进性,媒体应用技术的先进性等。这就如同在纸质出版过程中出版者是选择计算机激光照排还是铅活字排版一样。

多媒体数字化呈现质量要素指的是数字出版物内容呈现时多媒体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声光电等介质呈现内容的质量以及这些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内容展示与传播的促进作用和效果。与纸质出版物类比,数字出版物的多媒体数字化呈现质量要素大致等同于纸质出版物的印制质量要素,与最终的阅读和传播效果质量相关联。

数字出版物读者体验质量要素可以被视作为数字出版物的终极质量目标要素之一,其主要内涵包括读者在阅读使用数字出版物过程中的愉悦度、数字出版物内容和形式对读者的吸引力(黏度)和读者对该类型数字出版物的忠诚度等。纸质出版物的读者体验质量基本只能通过内容的吸引力以及印制装帧设计的辅助刺激实现,而数字出版物的读者体验质量除了内容的吸引力外,还可以通过各类多媒体形式以及网络交互和分享等其他方式实现。后者是纸质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数字出版物网络传播质量要素是数字出版物的另一个终极质量目标要素,它与数字出版物实现的营销效果相关,指的是数字出版物通过网络(电脑端或者移动端)或者其他途径所能到达用户(读者)的多少以及最终被用户(读者)所接受并采纳(购买)的数量的多少,也就是数字出版物网络传播的有效性要素。纸质出版物(如图书)通过实体书店、网上书店、各类移动应用推介、口口相传、报刊电视网络广告等将其出版信息和内容信息传递给读者,并最终实现销售目标,实际实现的是纸质出版物的营销传播质量。数字出版物同样也存在着这种质量要素的传递,并且比纸质出版物更强调这种传递。

三、数字出版物质量的评价方式

根据上文讨论,在确立数字出版物的质量要素之后,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应当同纸质出版物一样对数字出版物的质量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其中设定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数字出版物质量评价机制的基础。从现有的数字出版机制和不少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物质量评价实践来看,数字出版物质量评价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数字出版物出版过程动态质量评价。这是一种贯穿数字出版物出版过程每个环节的评价方式,其对质量的评价起始于数字出版物的选题策划阶段,终结于数字出版物正式出版并投向市场一定时段以后。这种质量评价方式与出版社对纸质出版物进行动态质量评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5]在纸质出版物的出版环节质量评价中,从选题策划质量、作者质量、文字内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排版质量、校对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到印制装订质量等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审次和不同校次间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的质量都可进行评价。数字出版物的出版环节质量评价也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式,比如文字内容质量、功能质量、页面美工设计质量、呈现效果质量等,都可以利用前后流程环节进行动态质量评价。这种对数字出版物在出版过程中每个环节之间的动态质量评价,其优点是可以确保数字出版物质量在出版全程中得到评价,从而保证数字出版物产品最终的整体质量;缺点是由于数字出版物的研发生产既涉及文字内容、声音内容和图像内容等传统纸质出版编辑能够处理的环节,也涉及数据处理、程序编写等数字和网络技术领域的环节,不同环节间的协同配合甚至沟通可能会影响质量评价的有效性。数字出版物质量的这种动态评价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出版物出版过程动态质量评价


第二,数字出版物质量要素指标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指将数字出版物的各质量要素以不同量化指标形式列出,在数字出版物研发生产完成以后按照这些量化指标对各质量要素分别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数字出版物总体质量评价结果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如果各质量要素的量化指标设定科学合理的话,最后得出的数字出版物质量的评价结果就比较准确。不过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数字出版物研发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评价,属于事后评价,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便难以补救,很难再对出版物质量进行补救或者即使可以补救,出版社也需要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数字出版物出版实践中,这种评价方式可以用列表打分的简易形式进行(如表1)。若评价要求设定较高,则各评价指标及质量要素还可以进行细分,最终得出数字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指标评价结果。


表1  数字出版物质量要素指标评价表



第三,数字出版物质量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对上述两种数字出版物质量评价方式的综合,即对数字出版物既进行出版过程动态质量评价又进行质量要素指标评价,从而避免了这两种评价方式的不足,并将数字出版物质量放在一个过程加结果的整体性评价系统中。这种综合评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确保数字出版流程各环节能及时发现并改进质量问题,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来保证最后数字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能通过对数字出版物各质量要素的评价,为未来产品的升级更新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评估依据,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方式。

由于数字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出版过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即使出版社确立了对数字出版物质量的评价方式,但在出版实践和质量评价实践中,如果没有一套针对数字出版物质量的监控机制,上文所述质量评价方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因此,要真正确保数字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社的质量管理监控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更为重要。

四、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活动中对数字出版物质量的管理监控机制

我国传统纸质出版单位在出版活动中按照我国《出版条例》的规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规章的要求建立纸质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其最为核心的质量监控机制是三审三校一读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纸质出版物文字内容质量在出版过程中得到有效管理和监控。纸质出版物的物理生产质量则分别按照印刷装订质量标准、纸张生产质量标准等进行监控。。[6]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类似《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那样的完全针对数字出版物质量规范的政府规章,因而在数字出版实践中各出版机构对数字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尚无较为一致性的行业规范和机制。随着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我们认为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数字出版物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已经迫在眉睫。对此我们提出以下设想:

第一,对申请电子(数字)出版资质的出版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应对其业务部门设立、内容和技术业务人员配置及资质、数字出版管理制度等进行必要的审核,并将是否符合配置要求及专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列入获得数字出版资质的主要评估条件范围。

第二,数字出版单位可参照纸质出版物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结合数字出版的特殊性,设立专门的数字出版业务部门(如数字出版部、数字出版中心、数字出版事业部等),对数字出版业务人员的职责、数字出版项目的策划、研发、出版、传播全流程和各环节制定运作规范和管理制度,明晰数字出版的流程管理,从建章立制开始规范数字出版活动。对数字出版业务人员的配置可以按内容文字和技术策划两个类别进行配置。

第三,从数字出版实践及对数字出版物质量管理和监控实践的经验看,对数字出版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并同时实行数字出版物内容文字责任编辑和技术策划责任人的双责任人制,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数字出版物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数字出版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整体策划设计和进度控制,并对数字出版项目的顺利完成及数字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和效益负责,而内容文字责任编辑主要对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负责,技术策划责任人则对数字出版项目的技术设计、呈现效果、应用质量、内容与技术整合效果等负责,两者相辅相成,既可以是分工协作的关系,也可以整体进行数字出版各环节的工作,从而避免不同职能编辑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扯皮,确保数字出版物整体质量。

第四,确立数字出版物出版过程中内容文字的审读和校对制度,除对文字和静态图片的审核外,数字出版物内容文字责任编辑还必须对动态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等各类多媒体形态的内容进行把关,以保证数字出版物文字内容和多媒体形态的其他内容的质量。至于是否需要参考纸质出版物的三审三校一读机制,应视数字出版物的不同形态和类别而定,以文字为主的电子书类数字出版物宜结合纸质出版物的审校进行质量把控,而其他形态和类型的数字出版物则需结合各自特点进行内容文字等的质量监控。

第五,确立数字出版物出版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和应用测试制度。数字出版物使用的软件质量、编程质量、多媒体应用质量以及技术和内容合成后数字产品正式出版前的内测和公测等,都应纳入数字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和监控范围。出版单位应杜绝数字出版物在出版过程中使用盗版软件、落后软件和其他不规范技术标准等行为,并对数字出版物的质量内测和公测确定规范和流程,作为数字出版物正式出版前的必要环节。

第六,由于大多数数字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物是与一些软件企业或者IT企业或者个人合作研发制作的,因此加强数字出版项目合作的流程规范和技术规范是对数字出版物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的重要机制。其中前期确立技术标准、样本制作质量审核、交流沟通机制等都是有效保证合作顺畅、保障数字出版物质量的做法。

第七,建立对已经出版的数字出版物特别是网络和移动应用类数字出版物进行质量跟踪和对功能差错、内容文字差错等进行即时修正完善的机制,也是加强对数字出版物质量管理和监控的一个有效机制。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很快的状况下,这种即时性的常态化的“迭代式”质量改进方式,将是不断提升数字出版物质量行之有效的方式。

与纸质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和监控相比,数字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出版业对数字出版物质量要素以及数字出版物质量评价方式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而建立在这些认识基础之上的数字出版物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做更多研究和探讨的课题。[7]随着出版业数字出版转型和融合发展的继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出版业对数字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监控机制的探索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优质数字出版物将会不断出现,惠及读者,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注释:

[1]有关出版单位对纸质出版物的质量保障等问题,可参看《加强和完善出版社图书质量检查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7期)一文,作者崔青峰。

[2]田晓光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质量管理研究》(《科技传播》2014年第4期)一文中也提到了除图书以外其他形态出版质量管理问题,但未能对电子(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3]见ISO9707:2008《信息与文献:图书、报纸、期刊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统计》。

[5]关于纸质出版物质量动态管理的相关观点,可参看《动态管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抓手》(《中国编辑》2014年第4期)一文,作者张华、王素芳。

[6]《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电子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的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7]《数字出版物如何走出质量建设困境》(《中国出版》2013年6月下)一文的观点对本文写作也有一定启发,作者陈光耀。


(作者单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编辑 zgbjwx

投稿方式:来稿请寄杂志社电子邮箱

(zgbj@vip.sina.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邮编:100120

编辑部电话:010-58582441

经营部电话:010-58582287

发行代号:国外BM-1746 国内82-594

单月10号出版

定价:人民币10元/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