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新媒体互动技术·基础概览PPT『入行必备』

新媒体互动技术·基础概览PPT『入行必备』

2023-05-10 14:56:27

现在诸多领域逐渐接受、青睐使用多媒体互动技术作为展示宣传的手段,其中又不乏一些跨界玩家。

大致趋势如此:

1、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开设,到诸多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具有商业价值技能的人才。

2、展览、会议活动会以多媒体互动的技术手段作为项目创意设计的切入点,以此博睛。

3、实体经营者愿意以某种合理形式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其商业运营。

4、互联网、科技团队、创业团队会借鉴一些多媒体互动技术为其项目或产品服务。同时,新产品、App的发布也会作为我们的设计切入点,以此相辅相成。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背景,对于业内目前还没有一份完整的、理性的、具有逻辑标准,简称“国标”。

我们作为从业者,至少,谁也不希望客户与服务者在一些技术性、效果上的描述还没有形成标准化。这样会增加很多沟通成本,延迟需求的真正落地。当然,希望利用信息不对等这招儿,蒙事儿的就另当别论。

每个领域都有一些槽点,想必大家一定会深有感触,习惯了,也就一笑了之。

1、我们楼盘开业想做一场(裸眼3D秀、灯光秀、立体投影、潘多拉)括号里的词自行脑补,怎么投影机这么贵?我们会议室开会的投影机不可以吗?还有,是不是不用戴眼镜就是立体效果了?

2、我们想做全息,能够让影像在这里“浮现”出裸眼3D感觉,你们都是科学家,一定可以的。

3、你知道最近特别火的Magic Leap吗,我想在我的balabalabala。。。。。。(说真的,就内Magic Leap那种类似的效果,真是把我们给害苦了,时间、沟通成本飙升!)

4、我想用Google glass那个的效果,我有一个2000人的活动要用2天。

5、一个互动程序为什么这么贵?有没有现成的?改改能直接用的?

6、我们公司网上的宣传影片不能直接使用么?还需要重新做?

即使这样,不忘初心,正确的引导,保证需求真正的落地。

但是,如果您听见谁说“没预算,你先弄,钱不是问题”。那最好赶紧说“呵呵!”。

好了,回归主题。

这是一份关于“多媒体互动技术”的概述PPT,推荐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很肤浅,但作为给公关公司、活动公司、跨界企业作为涉猎了解,需求究竟能做成什么样,能玩出什么花来,绝对够用了。

今天就三件事

1、需要PPT的朋友,后台留下邮箱,统一发送。

2、大家遇到的比较有意思的槽点,底部评论出来!

3、分享朋友圈的朋友,你们都是大能个儿。

4、就三件事儿!

PPT共124页·16件事·61个视频

以下图片·总计4.5 MB

附带文字描述·请耐心浏览至底


这是那16件事,PPT内容顺序从右边第一行开始。

3D Mapping

这几类Mapping项目,技术原理是想通的,但在被投射物体成像面积上,会造成搭建、系统、影像制作不同程度的复杂度。之所以归类于建筑、汽车、实物,是因为建筑物本来就大,汽车本来就4米来长,实物本来就比较小。固然他们的体积就已经决定了成像面积。


建筑投影

选用这个“别墅”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案例是因为,影像空间感营造的氛围非常立体,并且主题清晰、明确、温馨。短小精悍!

面对类似这种阿拉伯非常非常宏伟、宽大的建筑时。首先告诉非专业的财神爷们,只要预算够,你多大的建筑物都能搞定。第二,这套系统,硬件设备已经和上边那个别墅的案例不是一个量级了。

汽车投影

斯巴鲁发布会,不仅使用了车体投影,还有墙面投影来呈现空间层次感。主屏同样使用投影机,在影像内容制作上铺设阴影来表现机械臂运动的立体感、出画感。同时主屏与车体影像具有关联性,这是一次汽车活动的业内典范。

实物投影

这一类投影成像面积基本小于车体。在系统复杂度、搭建难度基本相当,但可玩性更多。只要是触手可及的物体,尽量浅色非反光材质,从活物、模型、一卷手纸,甚至一粒大米。我们的艺术家都能爆发出让人产生尖叫点的视觉创意。

平面投影

只要投射表面基本平整空间,需要呈现立体感都需要利用透视的“视觉差”原理。具体怎么玩?就看你那个平面身处的环境、主题性了。创意可以恰到好处,也可以毫无关联,但又似乎合情合理。

交互投影

顾名思义,是在一切以上常规Mapping基础上,增加了互动功能,可以是移动终端,Kinect体感,机械装置。只要是所谓的“人机交互”+“3D Mapping”都可以。

旋转投影

正常Mapping时候,被投射物体是纹丝不动的,因为不管投影机还是物体稍微的移动,影像的贴合都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甭提360°不停旋转了。但是,现在不是问题了,客户他要是想转起来,只需要他身边有一个人说“可以”。

沉浸式空间

简单来讲,沉浸式这个词。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在一个空间环境中呈现虚拟影像这么件事。玩法,请随意,就怕脑洞不够大。

360°环幕

BOX空间

交互场景

全息显示

只想说,现在的一些科技类媒体所推出的什么国外某实验室、某学霸创业团队研发了什么凭空漂浮、裸眼3D、全息投影这些东西的极客、黑科技产品。可是,我们真的做不到啊!!。。。。

所以干脆叫“伪全息”好了。总之“伪全息”需要一个空间环境,最好是暗场,成像需要介质,影片需要重新制作。

全息舞台

全息展柜

俗语:金字塔、倒三角。

穹顶影院

目前科技馆、博物馆、展厅用一用还可以,要是哪家企业说做一场活动用这个,可喜可贺!加油!

增强现实

英文全称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另外台湾那边喜欢叫“扩增现实”。几年前AR还是一个极其神秘、高端的东西。当技术壁垒的打破,变得加亲民。不过随着应用范围的越来越广,以及技术门槛的降低,甚至一些创业团队拿着这东西可以融资,使得对于增强现实的定义也越来越广。

所以,以目前状态下,鄙人的粗俗见解是“什么是增强现实?就是,当你从摄像头看到一个真实世界画面的基础上,叠加上了一个虚拟的影像,这就是增强现实。”

以下是几种常见、有意义、通用性强的增强现实应用方向。

企业发布会

户外营销

虚拟试戴

面部识别

图册识别

实物识别

交互体验

未来科技

这个真有必要叨唠两句,此类视频属于未来概念。生命短暂,希望我们可以享受到这项科技。

虚拟现实

英文全称Virtual reality,简称VR。一个和AR的兄弟技术,造成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如何区分它们,甚至到现在一些媒体工作者也分不清AR和VR,还又搞出了一堆其他的概念,然后还写文章。。。。。。。。。。。。。。。。。。

老实说,关于怎么快速一眼辨别AR和VR的方法,鄙人开始也是想过一阵,毕竟这两项技术只是小荷刚露尖尖角的状态时,很多概念模糊不清。

现在,只要是在VR和AR这种零界状态不好辨别的效果时,只要您看见了一丁点“真实世界”的画面,那么这就是AR,相反则是VR虚拟现实。

这个方法不严谨,但基本受用。

还有,这两个方向AR和VR的从业者还经常在争论究竟谁是未来,这明明就是两件事儿,好不啦???

多点触控

至少在iPhone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多点触控也是一个高精尖的技术,现在呢?专业领域的多点触控设备,在使用效果上和我们的手机没法比,因为我们的手机屏幕小,造价低。要是同样的手机屏幕触控技术去做40多寸的多点触控屏,好几万一块,价格不菲。

所以造成了很多廉价技术的多点触控设备大量使用。我们看到的一些高大上的国外视频的流畅交互效果。要是想模仿的时候,试问三件事:

1、预算是否可以使用几万一块的多点触控屏,而不是几千元的红外触摸框?

2、是否可以使用专业交互实时三维设计软件制作其内容?

3、是否愿意给开发者足够时间,雕琢交互效果?

双屏联动

交互游戏

产品导览

实物感应

素材管理

未来界面

人体感应

其实大量项目使用的是微软的Kinect摄像头,也有极少部分使用红外摄头,或动补系统。不过常规项目把Kinect玩好了,就足够了。客观讲,如果是开发体感游戏,客户千万不要拿Xbox的游戏品质来要求开发者,服务商也一定要和客户讲清楚这件事,单子丢就丢了,但,不忘初心。

影像渲染

机械装置

视觉追踪

骨骼绑定

交互控制

体感游戏

模拟仿真

有一些地方借鉴了虚拟现实的技术,比如VR头显。在此基础上,利用机械设备、大屏幕模拟某种操作环境,形成了模拟仿真效果。如:地震模拟平台、模拟驾驶、模拟飞行、模拟射箭等等。

动力装置

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巨烧钱,纯撑场面的一项展示手段。客户如果希望能够带来什么实际效益、促进什么事情,最好不要采用。

唯一能告诉受众的是,“好看、壮观、您有钱”。

透明显示

归根结底其实是将我们正常使用的显示器那层偏振膜取下后,配合LED补光形成的一种透明显示效果。目前有一个极大的技术阻碍,是永远需要一个高照度的补光环境才能形成透明效果,应用场景非常受限制。

虚拟漫游

叫三维漫游也行,现在还有了全景拍摄,通过打开H5网页移动手机,可以观看全景画面。大概都是一类东西,记得很早Flash年代,也是可以做虚拟漫游的,当然那会的画面还比较粗糙。但是那时候就已经有了一些结合实体业务的虚拟体验店的应用场景。

数字沙盘

在传统沙盘的基础上,使用了投影机、iPad、音响、,就可以称为数字沙盘了。

水幕投影

就是在水这种介质上,投射影像画面。当然这个水最好形成喷雾效果,才能完美呈现影像。做水秀,放电影都行。

数字水帘

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控制整齐排列的每一个喷头的水流速度、长短的变化,以此形成图形、文字、形状。在某年春晚上全程大量使用了该技术。

滑轨透视导览

一台可被推动,或自动滑动的显示设备。影像的显示与背后的实际物体形成X射线透视效果。对于产品内部,多维信息的讲解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展示手段。

当然,如果背后的物体移动了,X射线透视效果会穿帮的。

艺术·科技·互动


创新·设计·技术


主编:heisenberg0722


新媒体艺术·互动装置·智能硬件·黑科技
会议、展览行业关注人数最多的科技媒体之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