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已不是个新鲜的词汇。如何“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刚需。
社会创新已不是个新鲜的词汇。如何“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刚需。
去年年底,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成立。“不是跟随流行,而是基于一群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理解和期待出现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周如南说。
随后由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发起,评选出广州首批50个社会创新项目,致力于推动当地社会创新发展。1月6日,首届广州社会创新论坛暨广州社会创新奖颁奖典礼在中山大学举行,现场揭晓了“2016广州社会创新年度致敬奖”、“十佳社会创新项目”、“优秀社会创新项目”以及“社会创新入围项目”。
这是广州首个专注社会创新的公益评奖,由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指导,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和广州市一百零八度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希望借助社会创新奖的评选,发现和激励先进的创新家与创新项目,总结并传播广州社会创新的经验,推动广州社会创新发展”。周如南说。据悉,凡是在广州实行并在社会领域中采取创新、有效、可持续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的项目均属于评选范围。他介绍,首届广州社会创新奖启动后,共收到100多个申报项目。
周如南说,举办广州社会创新奖的出发点,一是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和聚焦社会创新这个领域;二是希望能够凝聚一种价值共识;三是发现和推广一些已经成熟的社会创新模式并在地化。“跨界属性和创新属性是最重要的标准。看项目创新性,公共性可复制性,看针对性和有效性,项目是否有清晰的目标、精准的定位并产生可见的社会效果。”
1月8日,2016年度广州社会组织年会举行,周如南受大会委托发布《广州社会组织发展年度报告(2016)》。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广州全市登记社会组织7025个,其中,社会团体271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285个,非公募基金会26个,比2015年底新增482个,年增长7.37%。广州社会组织总体表现活跃,呈现出开放化、多元化、社区化、规范化、互联网化的发展态势。
“我个人感觉,北京的社会创新更强调政策创新,深圳的社会创新则更多地与技术创新和商业跨界创新相关,当前广州的社会创新最大特点应是社会本位,也是其优势,就是‘草根性’”。周如南说,广州地区发生的很多社会创新是在社区里的,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自下而上、自发自觉、社会需求驱动的特点,原因在于有良好的公民社会土壤。“但广州整体上社会创新氛围还不算浓厚,尤其跨界融合程度也不算高。”
爱心待餐
希望联合更多人加入待用公益
给你可能从未见过的人买杯咖啡,
这个想法你觉得怎么样?
待用咖啡(suspendedcoffee)是人们在咖啡馆消费时额外购买的咖啡,留待其他可能比较贫困的人士享用。广州市义工联的“爱心待餐”也由此概念而来。本次入选广州首届社会创新奖十佳项目。
“传统的公益多是慈善救助类,我们希望能跳出以往模式。”广州义工联高级社工主任林晓芬说,“爱心待餐”公益慈善项目也是希望“给有需要的人有尊严的受助”。
项目从2014年开始发起,最早主要针对街头露宿者。与利口福合作,爱心待餐为街头露宿者提供免费简餐。“露宿者服务义工队,定时定点去派发,面包牛奶有三到五天的保质期方便露宿者食用。”
“往常的很多捐赠是企业组织义工去一次就结束了,但待餐的形式相对更可持续。”林晓芬说,在爱心待餐开放日上,有需要的人群领到券后即可进店免费食用。“一份餐可能只需要一个凭证(券),对于餐饮企业比较易操作和便利。这是结合企业自己的特长”。
吃到女儿制作的午餐,环卫工很高兴。
2016年5月23日,义工联300多名义工同一时间全城出动,与真功夫广州门店联动,向全广州市约400户环卫工家庭送出热腾腾的爱心营养餐。在150天内送出15000份爱心营养餐,有媒体称其为“一场持续150天的温暖饭局”。
两年多以来,“爱心待餐公益服务项目”共募集善款和爱心餐点逾90万元,共组织33019人次义工为75566人次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送餐服务,覆盖越秀、荔湾、海珠、白云、天河5区共62条街道。覆盖的人群包括街头露宿者、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特困低保户、环卫工人等市区内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每年的覆盖人数超过3万。”
商家做爱心的同时能获得什么?林晓芬认为,区域的商家也希望能通过爱心待餐对接社区资源,有一天开放给更多社区有需要的人群。“不是大企业才可以做,大有大做,小有小做。”
对于义工联,则可让社区社工有更多方式接触到真正有需要的人群,通过这种服务建立更深入关系。“一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寻找帮助,也可借此将资源对接,了解到更多受助渠道。”林晓芬说。
目前爱心待餐已与十余家商家建立合作对接,已发展出“爱心待餐进社区”、“爱心待餐日”、“善功夫营养爱心待餐”等活动形式。“有需要的人每月可以领到三到五张券。”林晓芬说,一方面能一定程度缓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定期持续联结社会支援服务,发动爱心企业的门店、供应链等资源,形成全城联动的服务网络。
林晓芬说,很多企业想要做公益,但不知道怎么做。“把公益转化为‘待用’的形式,不用考虑我的物资是不是浪费了,也让有需要的人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最有需要的帮助”。
节选自《南方都市报》A8、A9版《社会创新 自下而上探索广州路径》
出品:南都创客新闻工作室 主持:李建平
采写:南都记者 尹来 通讯员 李宇红 杨柳青
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