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3-05-10 14:56:27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所占地位逐步提升,大学校园文化深受网络语言为载体的网络文化不断影响。本文从网络语言促进高校文化的人文公益性、德育文化建构、文化活动多样性、高校文化多元性发展等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与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网络语言在传播高校人文关怀思想,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搭建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等方面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实现策略

随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与网民数量快速增加,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这种情况而生的网络语言亦迅速在大学校园开始流行并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高校校园各个角落,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语言使用主要群体,成为网络语言发明者、使用者和传递者。“网络语言这一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已成为人们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工具,并在网络世界中构筑起特有的语言体系,呈现出从词句到语篇的系统性变异。”如何认识网络语言,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如何通过利用网络语言来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值得研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语言与高校校园文化



网络语言是当互联网环境下语言文字在网络交流中逐渐产生并运用,它是社会现实环境运用语言的一种变体,是源于网络聊天室和网络文学中的实用的“新颖”词汇。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个载体,具有虚拟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等不同于传统语言载体的特点。”在网络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弥漫着精神文化。新鲜网络语言更会用一种新的外化形式冲击着整个高校校园文化,网络语言用特有的时尚魅力气息吸引着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又让汉语言传统表达走向思想价值低俗化,充满戏谑味道,因此网络语言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位置十分尴尬,让高校校园文化与网路语言互相交叉在一起,使得网络语言健康发展,从而不断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

网络语言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功能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公益性需要网络语言表现

网络语言是一种实践性语言,它能够在大学群体中快速的传播,说明它有独立存在的空间和生存的意识。高校校园文化主体是全校的师生,如何让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老师与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语言进行学习与交际,由此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高校校园文化在平等互助氛围之中彰显一种人文公益性。应该正确认识到网络语言是一个不错的网络媒介,让学生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关系,营造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二)高校校园德育文化的建构离不开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就像“病毒”一样快速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网络语言传递着最为前沿的消息,用专属的语言表达和传递,例如“光盘行动”、“我的中国梦”等很多网络热词的背后存在一定社会因素,才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让观众关注社会背后的事实,让学生传递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去加强社会正能量。高校可以凭借网络这个大平台开设一定网络论坛,去引导学生关注时下最为热议的社会新闻时事,让学生在熟悉网络语言的同时,了解网络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道理。通过网络语言来重新树立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文化建设体系,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提升,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向前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多样性需要网络语言

大学生是最容易接纳网络语言的社会群体。如果大学生能将对网络语言的热情发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高校给予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平台和表现的机会,开展各种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内在自我动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热情与活力,鼓励大学生提出很多具有创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议,这不但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还让大学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提升大学生自我实践能力。

(四)网络语言促进高校文化多元性发展

网络语言也是语言的一种,也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便会流传下来,逐渐走入日常人们生活之中,为汉语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元素,拓宽了汉语应用范围,有些经典的网络语言甚至可以进入词典,或者开辟成新的字词。例如:“90后”、“宅女”、“剩女”。大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正确认识网络语言,使用规范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汉字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也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对汉语不断增强新鲜感,极大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对中国文字的兴趣。这些方面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多元性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语言功能的实现策略



网络语言能够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说明它具有独特的,符合新媒体潮流和吸引大学生的趣味性,亦不能一味的批判和否定网络语言,应当一分为二的,针对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知情况,发挥其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从而推进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中的发展。

(一)以网络语言为媒介,贴近学生心灵,构建特色 高校文化

高校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主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高校良好学风、校风,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网络语言在高校校园不断流行和发展,幽默流行的网络语言能够拉近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成为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有益媒介。当下流行的一些网络词汇例如“记忆”、“情怀”等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词语,可以激起大学生对青春、对良知和对社会责任感的冥想;再如 “蜗居”、“蚁族”,“谁的青春不是经历过无数打磨或者艰辛才能在荆棘的路上获得成功”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亦容易获得广大学生的精神认同。这些新颖的网络语言可以成为一条独特的纽带,拉近师生的距离,成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以网络语言为延伸,加强德育教育,发挥正向 引导作用

“网络语言是现实语言系统的延伸,必然遵循现实语言 系统的道德要求。”网络语言在社会中延伸和发展,其自身必然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传播社会道德,影响校园文化积极正向发展的责任。例如“”,“做人不能太cnn”等网络热词的背后都存在大量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这些社会时事,让学生去思考发生在这些事实背后真正的社会含义,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以增加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高校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当下流行的社会网络热词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使其在网络语言的正向引导作用下,不断关注社会民生和国家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

(三)以网络语言为引导,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 参与意识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与热情,如果大学生们将这一腔热情及时引导到高校校园文化中来,给予他们适当表现机会与舞台,激发其内在自身潜能,让大学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校可以在局域网上或者校刊上开辟一些网络论坛,来引导学生讨论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实践问题等,教师参与其中并引导学生进行延伸讨论,借助网络语言,以“大家一起想办法”为出发点,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一方面能够拉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强学生爱校护校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从而构建和谐文化的校园氛围。

(四)以网络语言为载体,优化网络环境,搭建网络 文化平台

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网络氛围,这样有利于规范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语言,这就依赖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一是学校应配备专职的网络平台管理人员,不断组织相应专业教师借助网络平台规范网络语言,将正面网络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们,帮助学生们提高认识网络环境和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二是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会的作用,给学生们提供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去引导大学生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获取健康的网络知识信息,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三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时代特色,运用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不断拓新网络文化形式,去搭建网络高校文化建设平台。


结语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传播者,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语言影响的群体。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受到不良网络影响,走上不良道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渗透,应当选择合适的方式教育大学生在网上选取合适信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将网络语言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去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健康学习和健康娱乐,使得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网络社会,让大学生逐渐走出现实中的象牙塔,运用网络这一载体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与时代同步发展。


作者:谢秉宸,硕士,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阅读原文及学术引用请参考《新闻传播》杂志2017年9期。未经本刊允许,禁止转载。



❶ 邮发代码:14-251
❷ 编辑部电话:0451-84696061

❸ 新浪微博:新闻传播杂志


编辑:丁韦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