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深化媒体融合要有智能思维

深化媒体融合要有智能思维

2023-05-10 14:56:27

在人工智能条件下,实现媒体深度融合,首先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超越现有新兴媒体,开辟融合新道路,打破媒体旧格局;创新的核心在于新闻生产传播全链条各环节的智能化,而智能化必须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在展开微观层面媒体自身内部深度融合的同时,还要有宏观层面媒体行业的全局性融合,着力为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我们将打造出智能化新型媒体,从而抵达媒体融合发展的彼岸。




前不久,一家商业网络公司宣布推出智能媒体平台,向所有媒体从业者和内容创作者开放。在创作方面,可帮作者快速监控、捕捉和预测热点从而及早发现新闻线索,可为作者快速精准匹配各类素材并生成内容;为作者提供视频快速云剪和自动生成专题功能;在传播方面,借助以数亿用户大数据为基础的全面用户画像,可实现差异化、精准化内容推荐和分发。

这一智能媒体平台,,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差异,但总体上,未来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智能媒体。

朝着这个方向,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深圳报业集团近一年来迈出了新步伐。目前,集团由读特和读创新闻客户端领衔的各报刊网新媒体矩阵业已形成,用户数近6000万,年发稿量是平面媒体的3.27倍,集团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得到有效拓展。时政类客户端读特覆盖用户50万,科技财经类客户端读创覆盖用户10万,深圳ZAKER覆盖用户500万、日活用户70万,深圳都市报客户端覆盖用户35万,晶报代运营政务新媒体50多家、覆盖用户1100万;深圳新闻网完成移动战略转型,在全国首推城市级自媒体内容平台“@深圳”,用户超2100万,2017年6月26日深圳新闻网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广东省第一家依托传统报业集团登陆资本市场的媒体公司。

深圳特区报业大厦


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国内先进传媒集团相比,我们还有不少差距,需要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去。我们既要与国内先进报业集团对标,也要从整个媒体格局来认识现实,把握未来。

根据一份中国移动互联网2017年夏季报告,截至2017年6月,以月活跃用户量排名,新闻客户端前10名中主办者仅有1家为传统媒体,位列第9;前20名中,有5家传统媒体,4家排在15名之后;这5家传统媒体客户端月活跃用户量总和不到第1名的十分之一。

这种格局不是2017年才出现的,而是近几年一直基本如此。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媒体深度融合做更深入的思考。


一、以科技创新为融合第一驱动力

在新闻客户端乃至整个媒体市场中,传统媒体与商业网络公司的差距,首要原因恐怕在于科技创新不足。

当今的商业网络媒体巨头,其竞争和制胜的核心依靠都是科技创新。他们并不具有新闻生产资质,但其新闻客户端却几乎瓜分了市场。恰恰证明,科技在赢得用户、占领阵地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西方领先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中,走的主要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大幅扩充技术队伍,达到近400人,超过全报社总人数的一半,号称堪比“硅谷的任何团队”。,专注于研究机器学习和翻译,成立跨部门数字服务中心,编程已成为新进采编人员的必备技能。

值得我们传统媒体思考的是,我们算得上是科技公司吗?技术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有多少?取得了多少项技术专利?我们说,融合发展要以技术为支撑。我想准确地理解,就是要让科技创新成为融合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让科技创新引领融合发展。

二、超越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融合

我们的传统媒体当前主要融合路径是对外建立以“两微一端”为主体的新媒体矩阵,,以适应新媒体传播的需求。通常对“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理解,就是传统媒体就是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就是传统媒体。也就是说,我们是以已有的新兴媒体为目标来推动和加深融合的。在我看来,如果把眼光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恐怕很难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

首先,一味模仿和依赖他人不可能超越他人。为了学本事、打基础,模仿和依赖他人未尝不可,但今天,我们是要从新兴商业网络媒体手中赢取阵地和用户,要超越他们,成为主角。这时模仿和依赖是无效的,跳出他人所设定的道路,开辟自己的新道路,才有望打破旧格局。正如有人所言,在同一条直道上追赶别人,总想弯道超车,十有八九会翻车,只有换道,或者换工具载体,才能实现超车。

其次,当前的新兴媒体并未对传统媒体形成实质上的超越。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等形态的媒体,其内容生产依然是人工找线索、定题目、采写编、审核、发布和反馈这种传统方式。采集方面始终未变,呈现形式由一种变成了多种。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本就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接收到同一信息的多种呈现形式,不过现在一家媒体即可做到,这对于受众不是根本变化。发布渠道虽然数字化、网络化了,但内容依然如前,实际仍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



所以,要实现“相融”,仅把传统媒体变成当前的新兴媒体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超越已有新兴媒体,走向智能化新型媒体。互联网公司常讲降维打击,在我看来,超越融合就是降维打击。

三、实施全链条智能化融合

要建成智能化新型媒体,就要对新闻从生产、传输、消费到反馈全链条各环节进行智能化升级。

在新闻生产阶段,传统媒体仅靠数百名记者编辑产不出海量内容,难以吸引到大量用户,形不成用户大数据,也就无法做到正确而高效地生产。因而,首先需要大幅扩充用户生产,为智能化生产奠定基础。其次,要扩充机器生产,比如机器辅助写稿、机器自动写稿等,这可以解决人工无法生产海量个性化内容的问题。

在新闻传输阶段,传统模式中,传输人包括发布新闻的生产者及转发新闻的用户,两者均自主选择传输内容、渠道与对象,往往误差大、效率低;智能化传输则主要依靠机器来对传输内容、渠道、对象自动化、个性化精准匹配。随着数据的积累和算法的改进,最终,一定是也只有智能机器的传输才能满足亿万用户的所有差异化传输需求。



在新闻消费阶段,新闻消费场所、载体不断变化,由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但这还只是浅层的变化,更深层的是消费智能化,即用户选取新闻过程的机器化。在智能时代,机器渗透到了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用户的了解远胜过了用户本人,因而能够帮助乃至代替用户作出最佳消费决策。

在新闻反馈阶段,智能化即在用户和专家反馈之外增加机器反馈。一方面,机器本身是反馈的主体之一,能够对新闻效果作出自己的独立评价;另一方面,机器是所有反馈的记录、分析和研判者,同时,机器能够将反馈与新闻全链条其他各环节即时互动,使之对反馈自动作出反应,自动实施动态调整。

可以说,新闻全链条的完全智能化,就是主要由机器完成从生产、传输、消费到反馈的全过程,无需人的干预。从这一角度上看,如同无人驾驶汽车,新闻全链条深度融合,最终所实现的是无人新闻传播。


无人驾驶技术示意图


四、以用户为融合的中心

全链条智能化不是为了智能而智能,而是为了真正解决新闻用户痛点,更好地为新闻用户服务。

以用户为融合的中心,在我看来,要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让用户参与到新闻全链条各环节中来。

当今的用户既是新闻消费者,也是新闻生产者、传播者。“人人都有话筒”,用户即媒体,媒体即用户。传统媒体不仅要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融为一体,更要与用户优势互补、融为一体。

二是为用户赋能。

这也是为媒体赋能。把先进的传播技术、渠道、方式交给用户,用户才可能融入到媒体中来。媒体不是单向的新闻输出者,而是新闻生产传播生态圈的组织者、构建者。传统主流媒体既要适应这种生态,也要引导这种生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是围绕用户配置资源。

新闻用户绝大多数已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上,投身在手机移动端上。与之相应,传统媒体也应把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新渠道、新阵地上去,而不能守着传统的资源分配格局不变。

四是解决用户痛点。

比如,身处网络世界的用户,始终被海量信息所包围,如何提高获取有价值新闻的效率,是一个永远的痛。社交分享和算法推荐,相比自己到网络海洋中寻找,的确提高了效率,但不足之处日益显现,社交分享垃圾信息越来越多,“精准推送”频现“精准伤害”。这些痛点亟待解决。

五是为用户创造价值。

如何检验我们是否为用户创造了价值?看用户是否愿意为你的数字内容付费。据调查,国内55%的网民有过为内容付费的行为。在美国采用付费墙的媒体,已从2010年的6家上升到2016年的77家。国内传统媒体应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多探索。

五、加强全局融合

前面四个观点,都讲的是媒体内部如何深度融合,全局融合则是指媒体外部如何深度融合,着眼于探讨如何构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外部环境、全局生态,是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如何理顺各新闻生产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是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适用统一的新闻规制。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如果指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那么,就不仅仅包括一家传统媒体机构内部的一体化,还应包括整个新闻媒体行业全局范围的一体化,不论是谁,开展新闻报道都要接受统一的政策、纪律、道德等规范的制约,统一都要承担社会责任、义务和使命等。但显而易见,新兴商业网络媒体所呈现的大量内容,是不符合规范的,许多网民视新兴商业网络媒体为可以随心所欲的新闻特区。在这种不统一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很难遏制用户流失。

二是重构新闻生产与分发的关系。

目前一个普遍的情况是,传统媒体原创的一篇报道在自己的各类新媒体渠道发布后,应者寥寥,而被商业网络平台转发后,点击量、评论量迅速达到千万乃至亿级。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生产与分发关系。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对网络转载进行更合理的约束。比如商业网络平台只能转发传统媒体原创作品的标题和链接,不得转发和编辑内容,当网民点击后,就跳转到了传统媒体自己的网页上,经注册后才可阅取。这样,他人的转发行为才可能为传统媒体引来流量、用户乃至收入,从而让传统媒体作为原创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是破解大数据困境。

商业网络公司将数据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秉持得数据者得天下的理念。目前新闻用户及其大数据主要掌握在商业网络平台手中,但他们没有新闻采编资质,所掌握的数据不能用于新闻生产,只能用于分发,而拥有新闻采编资质的传统媒体缺乏大数据,无法用数据指导生产。所以,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数据占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导致大数据无法在新闻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数据支撑的生产,即使有数据支撑传播,那也是跛脚的。

媒体融合不仅是一场关涉技术、流程、渠道等生产传播环节的调整,更是一场深层利益的调整。融合越深入,所影响到的利益规模越庞大,利益关系越复杂,利益调整的阻力也越大。但也只有敢于对深层利益做出调整,媒体融合才能走向深处,抵达彼岸。


作者陈寅系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本文原文刊发于《新传播》第14期,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阅读原文)




欢迎关注“新传播智库”!“新传播智库”是深圳报业集团舆情与传播研究院《新传播》杂志推出的新闻研究和探讨的平台,注重理论与学术探析,也重视实战与案例分析,突出引领性、前瞻性和全球视野,力求成为传播力研究思想智库。
网址:
http://xcb.sznews.com/
投稿:
1754352384@qq.com
电话:
0755-83518316



深圳报业集团舆情与传播研究院是集团总部所属的专业研究机构,、新传播、新媒体的分析与咨询,依托集团博士后工作站、智库、《新传播》等平台,整合集团内外顶尖专家、庞大数据和深厚人脉等,致力于媒体融合、舆情研判、传播方案等项目的开发与合作。深圳报业集团舆情与传播研究院愿成为您拥抱新传播时代的最佳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