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企业社群自媒体进化论(下)

企业社群自媒体进化论(下)

2023-05-10 14:56:27

记得很久之前看到过一个理论,认为特别适合描述社群,大意是:“个体通过特定目的聚集在一起,会自发的通过一套简单规则的运作,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去中心化群体,进而会“涌现”出超越单个个体目的的群体目的。群体目的形成后,又会不断发出指令,反过来对个体进行控制。”

社群其实就是这样靠“个体,规则和目的”组成的系统。

然而,社群的成本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而是一个从无机到有机的,从无序的到有序的,从无交集到密切联系的关系组合,这里有个关键词:控制。

盘点这两年的经验,到底什么样的社群是有价值的好社群?恐怕很难清晰定义。

其实,社群运营其实不要控制,越控制越失控,有一些特别简单的规则,人人知悉并遵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群成员之间能形成自组织自运行,自发产出高质内容,从而实现社群目的,并且涌现巨大价值,达到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社群定位和规则是群成员的发言机制、行动指南,是促成群成员自组织自运行的动力,是社群生产内容和产品、创造价值等的根本方法和基础模式。

在社群里面,一般有这么几类人:话题和内容创造者、评论者、搜集者、参与者、围观者、不活跃分子。他们各自的诉求不一,相互影响和转换。在社群运营时,必须对症下药。

如为搜集者提供有价值的干货知识,为评论者提供可以评论的话题,为围观者创造看热闹的场面,为创造者提供思考的资源和刺激。但这些成员中,最核心的莫过于社群的意见领袖,即活跃的灵魂人物。他可能兼任思考者、组织者多重身份。

如果一个群有两三个这样的意见领袖,能激活其他成员,且能碰撞出很多有深度的内容火花。这也是社交媒体的具有天然渠道的魅力,它集合了一群有温度有情怀的人,它链接的是“人性”,它输出的是“价值观”。

对于企业社群自媒体而言,需要什么样的机制来确保他的正常运转?

沉淀数据,发布信息的全矩阵自媒体平台,公众账号,微博,头条;不断地完善社群成员默认的社群规则;内部资源的挖掘机制;外部资源的补充互动;高频次的线下活动。

一个健康的长寿的微信群是基于互动才有价值的自生式生态系统,它既能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才能形成良好循环。


以晓涵plus社群为例,运营半年多,现在进行到23期线上分享,记得最开始人不多的时候,有人说要做分群,那会我没有同意,因为社群的人数基数要足够大,才有分化的意义,比如一个群500人,10个群也就5000人,以传统营销的流量角度算,5000人是很好的,当时我说了一句话:“有价值的社群,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如何理解呢?后来,以这个社群为原点,我从中刷选出了部分人,也慢慢组建了其他分社群,比如写书参谋群,事件营销外脑群,文案策划顾问群,具体项目服务群等,这些群对我的帮助都很大,我也从中找到了客户,好的合作伙伴,甚至朋友,如同昨天的文章,社群的核心是“经营关系”,社群自媒体就如同互联网是一张网,通过这张网你可以获得价值,社群运营是将这张网由小到大、由粗到细的转化过程。

现在企业社群自媒体,只是在某些领域觉醒了,比如宝妈群,产业链非常成熟,也有一些特定行业群,很集中,相对成功的社群商业模式则是培训主题社群,即将崛起的是产品社群和品牌传播社群。

培训社群,顾名思义,交钱听课学习,也有人抱着各种目的,扩张人脉,卖产品,找客户,找资源,培训社群具有天然的变现土壤和氛围,是目的存活较好的核心社群,以新媒体,互联网,网赚,法律,亲子的居多,口碑好的也很多,而培训社群不是谁都可以做好,要么平台化运营,有团队来操作,要么就是把群主本身的个人影响力和势能变现,群主自身不断产生优质内容输出,或者借用自身人脉资源,邀请嘉宾来站台,社群成员为知识付费,培训型社群对“师资”和持续优质内容的输出会是巨大的考验。

而产品社群和品牌传播社群,则以蒸汽生活电子烟的社群矩阵为例,多以产品调研,用户反馈,烟民主题兴趣,创业分销,新品上市,互动活动为核心,以品牌为中心,把用户组织起来进行社群化运营。

有很多运作成熟的用户社群,比如小米,品牌与用户能形成良好互动,甚至形成了以产品为核心的文化调性,这对提高品牌的忠诚度、改进产品生产、促进品牌传播等具有很大价值,无疑也是社群的一种商业方向。

社群就像一个小微企业。企业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有一套工作流程。它既能让企业有序运转,又能促进员工间的有效配合和能力发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能让品牌形成自发性病毒传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节,开放的互联网带来无限的信息量。每一个社群都一场化学实验,未来的互联网是垂直社群的时代。仅仅从口碑营销的角度思考,一个企业品牌和消费者的弱关系能通过社群变成强关系,未来也许大家不再相信明星代言的广告,而是相信某个领域意见领袖的推荐和某个朋友的分享。

小米早期的发烧友文化即是社群的雏形,他们最早找到100个铁杆米粉,这些米粉不断裂变,他们影响到的粉丝量17万,都是有血有肉的产品代言人。这些粉丝代言人也是通过小米的发布会、米粉节、体验店感受到了小米对他们的热爱,进而迸发巨大的商业价值。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罗宾•邓巴指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约为150人,精确深入交往的人数是20人,这些由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过量的人和信息,是低效的传播,会提高获取信息的成本。

如今随着社群自媒体的发展,移动互联网让人脉资源可以无限外化分布发展,实际上,我们的线上有效人脉资源已经远远超过150人,以此产生了社群的“人脉盈余”。

区块链领域的三点钟社群,企业家聚集的正和岛社群,知识ip社群,触电会,秦王会等各种社群,无论是培训主题,还是微商主体,或者个人品牌打造,都是将人脉资源作为商品资源交换的社群,甚至现在泛滥的微信群买卖交易,明码标价一个人头多少钱,一个微信群多少钱,大大提升了互联网这种把人连在一起的能力,让人与人连接的成本变得极低。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人与人的连接,构筑一个人际关系的网络。以一个社群门票钱来换取社群背后的“人脉资源”后者“流量”还是很划算的。

但是别忘了,人脉的价值在于资源交换,没有价值就没有交换,没有交换就没有价值。

晓涵plus:一个有价值的新媒体学习交流社群


一个好产品咋这么难找?一不小心让我遇上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