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咪蒙刘鑫事件,新媒体时代,请写老实文章!

咪蒙刘鑫事件,新媒体时代,请写老实文章!

2023-05-10 14:56:27

刘亚洲在《红山九品》中写道:做文章不老实和做人不老实是相同的。古人讲,做人要端正,做文要放荡(思想的驰骋)。“放荡”和锦绣才华,首先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


简短回顾一下这件在互联网上引起大潮的事件全过程。


2016年11月3日凌晨,一名中国女子在日本东京中野区的公寓被杀。据悉,这名被害的女子系在日本留学的青岛女孩江歌,在日本读研究生。据多方消息证实,江歌是替同住的女室友刘鑫挡住她的前男友而被杀的,凶手怀疑就是刘鑫的前男友。江歌的母亲介绍,江歌脖颈处,身上多处刀伤,刀刀毙命,惨不忍睹。


凶手残暴,有目共睹,但更令人扼腕的是,江歌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把江歌拉扯大,如今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想来任谁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悲剧。但此案之所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却是因其中的道德问题


江歌在案中竭力保护的闺蜜——刘鑫,在案件发生后回国,随后迅速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不但交了新男友,还买了包包,换了新发型,晒了朋友圈。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非但不帮江歌妈妈打理此事,反而还一次次威胁江歌妈妈:不要让这些事情影响我的生活。对话中,她屡屡出言不逊,令人大跌眼镜。关于这些,不少文章都有更详细的描述,故不再赘述。


刘鑫的做法虽然不违法,但已经严重冲破了我们对人性认识的底线。




然而事情还远没有结束,这种触碰人们敏感点的热点,正是新媒体从业者最热衷的素材。紧贴热点本就意味着高转发、高流量,随之而来的是高关注度,高收入,这些也无可厚非。


公众号“咪蒙”在近日发布了题为《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文章,文章一如咪蒙的风格,行文酣畅淋漓,文笔很接地气,读来也令人大为解气。目前,该文章点赞量早已突破10w,阅读量保守估计也有几百万。


然而随这篇文章一起刷爆朋友圈的,还有一类主题为“正义没赢,人性没赢,咪蒙赢了”的文章,声讨咪蒙做文章不负责任,不传递正确价值观,反而一味迎合读者情绪,间接制造网络暴力,还斥责咪蒙竟如此大放厥词“如果是我的孩子,遭到这样的对待,我不会跟对方讲道理,我会杀人!!!”


新媒体时代,风格如咪蒙者,岂止咪蒙一人。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咪蒙是山东大学的文学硕士,前几年还曾发表过关于古代学者金圣叹的研究,她的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热爱魏晋玄学,据称毕业答辩时曾惊艳全场。后来,咪蒙还担任过某大报的专栏记者,媒体编辑。


换言之,咪蒙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十几年的媒体工作经历,她对传播学的理解,是我们普通人远远难以企及的。这样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一面,她写下《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另一面,她又在公众号里为儿子上学求助。套用一句话,她完美阐释了什么叫: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


在普遍焦虑的中国社会,她的文章显然为许多人的情绪找到了发泄口。也因此,熟谙各种套路的行业精英们对她褒贬不一,一面肯定其经营手段,一面却对其价值观嗤之以鼻,一个表现是,在知乎上,。


如何评价咪蒙?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23999


相反,像这样的文章却在我们普通人中间很有市场,殊不知,我们被激起的情绪,很大程度其实是“套路的产物”。




新媒体时代,写煽情文成本太低了,效益太好了。前几天引爆网络的话题,是“携程虐童”事件,朋友圈里被转播的,大多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骂了,爽了,发泄了,也就没了。相反地,一些学者的公众号对幼托行业与政府角色缺失进行了深刻分析和反思。可惜的是,这样切实解决问题,消除大众戾气的干货,在新媒体时代,不是那么有市场,换句话说:流量不高。


那么分析来也十分简单,煽情文读来不费脑筋,看后十分解气,谁不喜欢呢?我们需要的不是事实与分析,而是情绪与立场。也正因这个普遍的思维习惯,我们的善念与同情心在这个时代正被广泛消费着。


昨天,微博被一好人好事刷屏了,一个有126w粉丝的营销号发布网友爆料:有人怀疑地铁上一抱着孩子的妇女可能是人贩子,于是上前质问。微博评论里一片叫好之声。可是,有眼尖的吃瓜群众指出:这不是去年的旧新闻么?原来,2016年4月14日,网友早已经发布了这个消息,当时与警方证实,该中年妇女确为孩子的奶奶。




一个百万粉丝的大V,查证一下这些消息很困难吗?点赞、转发、评论比事实都重要吗?更可悲的是,不知道多少营销号整天拿着“洛阳铲”,翻着旧新闻,制造热点,制造噱头,唯恐天下不乱,唯恐消费不了大众的善意与同情心。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理性的文字,讨不了喜,高声的叫骂,却常能引起狂欢。


笔者看过一些新媒体行业入门的课程与文章,几乎都在教人蹭热点,写煽情文,写爆款文,翻翻列表中关注的一百多个公众号,其内容到风格,越来越走向雷同。


但煽情文毕竟切合人们情绪,也不是谁都有精力每时每刻都深度阅读,深挖问题,新媒体时代也确实需要大众化的文章,所以我本人对煽情文并没有什么很负面的看法。但问题在于,写煽情文的部分博主在借自己的平台,传递着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尤其是一些大号,粉丝越多,毒害越深。


这些人只顾着拼命生产,及时赶上热点,提升影响力,却不想想自己逻辑能否说通。比如,有些公号曾大放厥词:上大学?不如休学找实习,因为没上大学的人更有所谓“野蛮的生长力”。


现在,本来许多大学生就对自己读书的意义有怀疑,他们却拿一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事件当例子,把个例当普遍,误导他人。


更可笑的是,他们引用叔本华、毛姆的名言,引述哈佛教育学家的话,却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为自己的文章助威。


咪蒙刘鑫事件里,法学专业的老师学生发出了不少反对声音,这很正常,讲程序讲规则与使用网络暴力是截然相反的两条路。


为什么要拒绝网络暴力?很简单,社会治理日趋复杂,因此更需要理性,而不是被一些人带节奏。


如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些无辜者也极易被网络暴力的流弹打伤,比如前段时间发生了车站猥亵女童案,,生活受到了极大干扰,精神状态十分糟糕。


而如果纵容网络暴力,某一天,也许这样的事情就会发生在我们头上。


但写爆款文的作者哪来得及思考这些问题,他们唯恐自己的文章不是第一个发出的,唯恐自己的写的东西不是最解气的。


利益至上,道义次之,博主们入戏太深。




对作者们来说,如果只是想依托写作赚钱,那么写点煽情文无可厚非。但对一部分作者来讲,如若初心是锻炼文笔,传播积极正面的思想,然而却不自觉地被这浮躁的大潮带着跑,长此以往,是决然写不出真正优秀的文章的。


而对我们广大的读者而言,习惯了看煽情文,绝对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阅读的乐趣。高成本往往才有高收益,读文章也是这样,毋需思考的文章常常缺乏思想含量。煽情文,解气却不解决问题。


所以,与其抱怨公众号的低质化,不如反思我们自己阅读的低质化,因为需求决定市场。




判断什么是好文章?需先区分什么是坏文章。


一类便是上文提到的无脑煽情文。


另一类笔者将其取名为“装逼文”。即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把人人都懂的事情扯成人人都不懂的,比如写绿色植物如何如何时,不直接写绿色植物,反而会写: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即借助光能叶绿素,在酶的催化作业下,利用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产生葡萄糖有机物,供植物体利用的生命主要形态之一的事物如何如何


这就是“装逼文”,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以大家都看不懂为最高乐趣。


前几天,笔者看了一篇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阅读时,数度落泪。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我国对越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生动,文笔有力。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李存葆在动笔之前做了大量功夫。


这样的精心准备,周密思考,给读者带来的,除了情节上的催人泪下,还有便是对自我与现实的反思。该书深刻的地方还在于,文中揭露的几十年前的问题,现在仍然普遍存在。


这就是好文章的模范,脱离了煽情的窠臼,真正打动了人心,而夹杂于字里行间的思考,又会给读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一言以蔽之:它既提供思想知识,也提供意志感情。


因此,真正想写好文章的作者们应该明白,好文章不是生来就要被埋没的。被埋没还是因为文笔上不够出众,形式上不够亮眼,传播上能力欠缺。


上世纪初的美国媒体业,乌烟瘴气,各种报刊尽是些标题党,,更有甚者,竟直接在正文宣扬暗杀总统。


开始,人们还抱着猎奇心理大量阅读此类报刊,,邪气不压正气人们开始逐渐对前者失去了兴趣。


由此来看,新媒体的乱象与低质既需要一批真正观点正而富有理性,内容深刻而极打动人心的文章与被套路伤害后变得更加耳聪目明的读者们去解决,但至于今后情况如何,我们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END-



“申江评论”



浩浩乾坤观上下,巍巍丹青视古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