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广电+”模式日渐成型 看各级媒体有哪些“套路”

“广电+”模式日渐成型 看各级媒体有哪些“套路”

2023-05-10 14:56:27

“广电+”行动:怎么看,怎么做?


2015年7月8日, 加快广电改革发展》的演讲,,这是国家广电行政管理部门推动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的两大战略。各级广电媒体结合实际,,纷纷实施“广电+”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和诸多经验,亮点纷呈,“广电+”模式日渐成型。总体来看,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间横亘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


进展:向前迈出一大步


从实践来看,“广电+”的实质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广电+”——也就是广电媒体植入互联网传播的基因实现蜕变和新的赋能后,功能和业务得到扩张、延伸、互联和整合,是广电媒体的整体升级。现阶段广电媒体“广电+”探索实践呈现出4个鲜明特征。一是潮流式推进。,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广电媒体都着力推进“广电+”,形成了“广电+”的群众性马拉松比赛现象,大家簇拥着一起奔向目标。二是先行者引领。在“广电+”的马拉松中,出现了一批先行者和领军者,,拓展新的传播方式和业态;上海台、湖南台、湖北台、山东台、广西台等成为省台“广电+”创新的领军者;深圳台、成都台、苏州台、无锡台、清远台等在城市台的“广电+”上发挥了示范作用;浙江的安吉台和长兴台、山东的宁津台等在县级台的“广电+”中脱颖而出。这些台的创新探索为其他台提供了基本经验。三是新模式发展。比如,国际台和上海台的多元布局与体制创新,湖南台的芒果TV和芒果生态,湖北台长江新媒体大平台,山东台的轻快APP打造共同技术服务平台和加盟各台互联发展,广东台的IPTV,各地市县台的无线城市系列、智慧城市等,生态型、平台型、综合型、移动型等多种模式各有侧重、各擅其长,新闻、娱乐、旅游、交通、政务、民生、教育等服务纷纷嫁接到广电媒体,推动广电媒体业务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四是体制机制新跨越。“广电+”促进了广电媒体体制机制的创新,一体化运行、企业化运营、整合发展、资本运作、股份制、上市发展,等等,这些探索推动广电媒体体制机制创新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思考:力避加而不融


“广电+”行动对广电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来说,既是战略,也是路径。很明显,“广电+”行动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来说有些滞缓,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很多,其中最大的当属观念落后、人才匮乏和体制机制瓶颈。目前广电媒体在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有些地级台连一个运作APP的人才都没有,有些县台找不到能熟练运作微信公众号的人。基层台的台长们几乎都认为,最大困难是人才缺乏。而现在有些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用人与管理体制机制,无视媒体机构运营的特殊性,对优秀人才产生了“驱赶效应”。


还有几个应该高度重视的现象,一是许多台对“广电+”和融合发展的认识模糊,目标不清晰;二是盲目跟风,成效不显,比如各台的“广电+”,都有电商,都在卖东西,可业务不多,获利微薄,成为鸡肋;三是初心渐忘,有些台重“+”轻“广电”,淡忘了广电首先是媒体,媒体当以内容为根本,导致基础不牢、优势渐失;四是加而不融,零碎化布局,难以整体发展。


这些问题和现象制约着“广电+”行动的深入实施和实际效果。基于目前的不足和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深化“广电+”行动,不同层级的台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台的“广电+”宜多元发展,跨区域、生态化、集团化运作;发展相对滞后的省级台和城市台的“广电+”宜本地化发展;县级台的“广电+”宜社区化发展。不管哪一种策略,都要以媒体为基础、阵地为目标、技术为支撑、内容和服务为根本、用户为核心,走平台化、移动化、生态化、整合式和联合化发展之路,实现产业模式转型和整体升级。




贵州广电网络: “+”速度奔跑

□本报记者 牛春颖


“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这是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广电网络”)给自己定的发展思路。6月28日,,“撞”上了贵州广电网络的一个大新闻:当天,10余个省(区、市)广电网络的老总在贵阳签约,成立一家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项目的执行机构。国网公司是大股东,贵州广电网络是二股东。


。在贵州广电网络董事长刘文岚看来,不断“+”小伙伴是一件共赢的事情:不动存量、开发增量、共享增量。他把这样的发展归为公司三大战略之一的“走出去”,“‘走出去’不是说我们走出贵州,而是聚合全国资源,推动创新发展”。


当然,在广电网络系统“走出去”是需要思路与底气的。贵州广电网络之所以“敢”这么做,源于8年来的一路奔跑。2008年,公司整合全省广电网络、实施资产重组而成立,“当时整合全省400多张网,在全国而言,我们的整合不是最早的,但是最彻底的之一。”说起这次改革的意义,刘文岚比喻为使得全省广电从游击军变成正规军。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贵州广电网络开始了“奔跑”:2008年收入仅4亿元,而2015年收入已达21亿元,每年递增速度超过20%。此前公司99%的收入来源于用户每月缴的收视费,经过几年产业升级,改变了“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的尴尬与风险,目前收视费用只占总收入的46%左右。


说起贵州广电网络的速度,可以用不少数字来说话:用3个月时间完成全省广电网络整合运营、10个月转换数字电视用户数200万、24个月实现1555个乡镇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联网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当然,这些都是过去时了。今年3月8日,贵州省打响了新的“发令枪”: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正式启动,目标是年内完成11097个行政村的广播电视光纤建设任务。


1万余个行政村的光纤入户是什么概念?今年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也就是说,仅贵州就要完成全国任务的五分之一。“为此,我们要跑出贵州广电网络的新速度。”刘文岚指出。


新速度究竟有多快?工程实施仅1个月后,就完成1052个行政村的光纤建设,总长度为8912公里,批复工程立项的行政村3160个。截至6月底,工程已经完成三分之一。


,这是一项“上墙”的工作,每半个月就会更新一下工作最新进展。朱新武告诉记者,这项工程分量极重:今年2月贵州被国家批复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而这项工程是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开篇之作。“工程不仅可以让村民看到上星频道、市州的节目、县里的节目,还可以推出许多增值服务,比如‘黔货出山’”。朱新武介绍说,按照省里大数据发展“7+N”朵云的整体设计,这朵“广电云”今后要把贵州的政务云、食品安全云等都“+”进来。




SMG互联网节目中心: “加”互联网 “去”电视化

□本报记者 尹琨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SMG)的“广电+”之路走得有声有色。为应对网生一代的成长与网生内容的爆发,去年6月成立的SMG互联网节目中心憋足了劲要“给你好看”。


,作为SMG“整体转型、全面融合”战略的重要支点,SMG互联网节目中心将进一步以互联网化的思维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式,提升整个电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有媒体中首个以互联网内容为主要产品的制作机构,SMG互联网节目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掘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将SMG大量传统IP网络化;另一方面,陆续打造一批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自制泛娱乐内容产品,探索全媒体时代“台网联动、融合发展”的全新路径。


从SMG互联网节目中心的定位不难看出,内容仍是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这也源自蔺志强对优质内容重要性作出的判断。在他看来,传统电视媒体“广电+互联网”,就是要完善内容创新体系,建设互联网生态系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完成从传统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


因此,SMG互联网节目中心在制作网生节目过程中,摆脱依靠大咖带收视、海外买模式的套路,尽力做到“去”电视化。


何为“去”电视化?蔺志强表示,就是在保证节目制作水准的基础上,以自主研发为主,敏锐捕捉网友的兴趣点。以《国民美少女》第一季为例,SMG互联网节目中心在节目中使用了独家研发的直播特效系统,实现了在直播中同步加入特效和花字。直播时出现的各种好玩的桥段以及网友弹幕,都会有相应的花字实时回应,呈现效果和后期精剪的花字不相上下。


SMG互联网节目中心网络基因的不断繁衍,和中心与视频网站的合作密不可分。


自成立之初,SMG互联网节目中心便与视频网站保持深入合作的关系。如《国民美少女》和《小哥喂喂喂》两个节目的版权购买方是优酷,优酷的团队会加入到节目内容的策划中。新节目《梦想造新家》也将和腾讯展开深度合作。


以《国民美少女》为例,它也是SMG互联网节目中心“网台联动,台网互补”的一次重要尝试。《国民美少女》正片在优酷直播后,精编版《阳光美少女》在东方卫视播出。通过“台网互动”,《国民美少女》成为网生节目反哺传统电视节目的成功案例。


“《国民美少女》和《阳光美少女》是一个IP的两种表现方式。”蔺志强表示,《国民美少女》通过网络投票,全民参与,完整呈现了优质互联网综艺内容的三大要素,即直播特性、互动特性和对年轻人群的把握。节目利用弹幕、投票等强互动手段进行网络端粉丝的聚集和吸附,传播了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阳光美少女》将网络端节目重新编排,辅以网络直播无法兼顾的内容,实现用户从网络端向电视端的回流。


这次成功的尝试,给了蔺志强很大的信心。“它让我们认识到,互联网和电视之间也可以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接下来,SMG互联网节目中心将通过产品的制作和传播,拓展更多的“网台联动”节目,为SMG实现战略转型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纵观SMG互联网中心下半年即将推出的节目,直播、虚拟现实(VR)、边看边买等新技术、新玩法纷纷加入。蔺志强认为,技术是生产力,是驱使传统广电媒体转型发展从“梦想”到“现实”的因子。技术的突破能让节目品质发生突变。


以直播技术为例,其将在SMG互联网中心下半年的节目中广泛运用。如即将在优酷、来疯双平台首播的直播脱口秀《小哥喂喂喂》,通过随时接收网友音频、视频信息,直播弹幕实时互动,并运用“话筒”“草裙”等丰富好玩的小道具,让网友直接参与直播过程。


技术的革新,就是把选择权交给了消费者。用户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来看什么样的媒体,选择什么样的终端,愿意付多少钱。”蔺志强认为,技术的更新换代,不仅带来节目形式的改革,更改变了用户获取媒体内容的方式。




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平台化繁为简

□本报记者 杨骁


当前广电机构普遍开通微信账号,微信已成为广电媒体融合传播重要的社交平台,更有广电媒体基于微信加入了自身独具的优势内容——直播。同时电视媒体也在积极探索云平台的融合方式,实现互联互通,将流程化繁为简。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云南广播电视台便是其中的探索者之一。


微信订阅号“云视新闻”是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多媒体运营部推出的,打开“云视新闻”点击“新闻专题”进入后,再点击“东行记”,可以看到《云南党政代表团考察专题》,当中包含云南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江苏、浙江考察学习的最新报道、领导言论、团员感受、经验介绍、媒体关注、记者手记等,如同浏览网页般丰富,这与我们看到的微信页面大多是图文的内容明显不同。,“云视新闻”订阅号采用了“微信+H5”的技术。


“云视新闻”还加入了很多直播内容,比如《全景看南博》当中有南亚博览会期间,云南广播电视台做的大量视频直播。武志敏坦言,现在的直播网站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不入流的,低俗的。他认为,由传统媒体来做直播比较合适,,比如做突发事件的直播。云南是多灾害的地区,我们做成权威的视频直播,可以避免让小道消息进行传播,不给造谣和传谣者可乘之机,主流媒体要回击这些虚假信息。我们要传播的就是正能量的东西。”


“微信+H5”的功能模板和传统APP很像,是在传统APP上加了很多视频的技术,有视频直播,视频点播内容,那么为什么不用传统APP的技术,而要在微信上进行?武志敏回答说:我们经过分析认为,APP实际上已经是落后的互联网产品,因为APP需要下载、安装和注册这样繁琐的过程,对于用户体验来说,并不方便。虽然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新的APP应用,但实际上大家的手机不会装很多的APP应用,有些APP安装以后使用率也并不高。但是有一个应用,大家的手机几乎都会装,就是微信。利用微信的应用和H5互联网技术,实际上方便了大家的使用。‘微信+H5’前端还是公众号的方法,后端则是微信网站的操作方法。”


,提出加快融合型制播体系建设。以制播云平台为核心建设融合型的节目制作与播控体系。整合升级现有制播平台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统筹各类采编渠道和各种播出方式,构建集采编、制作、存储、发布、安全管控、运营于一体的广播电视制播云平台。


武志敏透露,云南广播电视台名为“七彩云”的云系统平台已经做好,接下来将在全省推广。该平台将打通各州市县广播电视台给云南广播电视台传片的途径,同时各州市县广播电视台可以互相调动电视资源。基于云平台,可以完成一次采集多频、多媒体平台发布。武志敏认为,关键在于怎么样用好这个平台,通过云平台可以研发一系列产品。他说:“全省各州市县的视频素材都可以上传到云平台,各广播电视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云平台获取。现在的制作流程需要下载、编辑再上传,而未来可以在云平台上进行编辑,无需下载,整个流程在云平台上都可以完成,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工序。”




独家|专业|原创|深度

微信ID:chinaxwcb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请勿擅自转载,有意转载的公众号请联系QQ:8067069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