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观点|传统媒体最好的出路是被“包养”?

观点|传统媒体最好的出路是被“包养”?

2023-05-10 14:56:27

广受业界推崇的微信公众号,点上面蓝字“广播广告圈”关注。


来源:新媒体观察

声明:广播人的【广播广告圈】致力于行业资讯的及时传播,每篇转载文章都将在文前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于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



曾经看到过两份信,印象很深。


第一封是经纬中国合伙人张颖发的一篇所谓致ceo的内部信,题为《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微信公共账号上单篇文章阅读目前已经过10万,还有各大媒体转载,各色微信公共账号转贴,曝光过数百万,我不会惊讶。更可怕的是,因为微信的社交链条关系,这篇文章基本上传播到了创投行业的所有主要人员,全行业覆盖也不算夸张。我不去评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我想说的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人都是自媒体,传统媒体有紧迫感是应该的。但第二封信却让我震惊:在很多传统媒体人心里,持久的压力,已经变成了消极情绪。


早些时候,《上海观察》刊登了一位资深媒体人的文章《40岁媒体人自述:欲走还留》,行文真挚但又消极,橹sir心态很重,我很震惊,这难道是很多中年媒体人的心态吗?


原文摘录:看看我的同学们,选了仕途的,如今已经当上了区县旅游局局长;进了五百强的,已经是区域大片经理;去了学校医院的,如今已经是中小学校长和医院中层骨干……这些单位都有一个典型特点:不会关门停业!


看到此处我忍不住想口水一把:一个40岁的人了,想法竟如此幼稚。先说官员,这个我只能“呵呵”了,这两年,官员压力不小吧?五百强有五百强的苦,即便是高大上的外企,也有所谓玻璃天花板,中国区的老大永远是外国人,其次是台湾人、香港人,不会是大陆人;医院要面对医闹,很多医生都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在中国当医生。还记得当年香港巴士大叔的名言吗“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要说没有压力的人,估计只有跳广场舞的大妈了。凭神马你的苦比别人的苦更苦(有点绕口)?


其实,我个人认为,尽管我前面一篇文章极力唱衰老报人,但我认为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媒体人的机会肯定是越来越多,当然,前提是竞争会空前激烈,不能混日子了。


第一条出路:做个最牛个体户


我们先来谈下未来媒体格局,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做了预测,目前正在一步步实现,即媒体平台化:媒体平台化包括互联网公司跨界搭建媒体平台,包括搜狐自媒体平台,百度百家,近期腾讯的微信和搜狗合作,推出的搜狗微信搜索2.0,几乎就是一个微信版的赫芬顿邮报,但比赫芬顿邮报更有价值的是这个搜索平台背后是微信公共账号,内容发布者可以管理自己的粉丝(未来就是社会化的crm系统)。目前国内传统媒体集团还没有很好的,专属自己的内容聚合平台(虎嗅网只是一个胚子,还算不上产品),但相信未来一定会有。


因此,随着媒体平台越来越完善,包括稳定的访问流量和粉丝,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及广告系统和支付系统,粉丝管理系统等,媒体人,只要肚子里面真有点墨水,靠写文章,获得在报社差不多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是可以实现的。未来你的作品集结成册,出版印刷,然后四处走个穴,讲个课,谈不上人生巅峰,但也算体面了。至于那些原本就在媒体里面滥竽充数的,那自然会被淘汰。


第二条出路:找个好大哥


移动媒体的兴起,其实是一次技术赋权,将原本集中在少数机构和个人手里的媒体话语权,到了所有人手里。比如这次经纬中国,只要在自己公共账号上一贴,曝光量就几百万人次,而且人群十分精准。所以,未来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都会组建自己的媒体部(原来的品牌部),比如海尔就成立了海尔新媒体部,还阴阳怪气地写一篇文章说不给记者车马费,凭本事给稿费,我估计执笔人又是转型后的媒体人。不过不管怎样,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尔新媒体部”,这块的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的。


第三,皮条客


社交媒体,尤其是社群经济的兴起,给很多传统媒体人一个崭新的机会,罗辑思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很多人说,罗辑思维是一个特例,但我明确地说,这不是特例,而是一个趋势,未来,社群经济将崛起。大家可以发现,在你们周围,通过微信群组织活动的机构越来越多。光在杭州,光针对企业界,就有蜂窝私人董事会、B座12楼、自强学堂、乐创会等多个社群组织,这些组织虽然有些交叉,但并不完全重合。在成都,我有个小伙伴,通过微信群组织乐100个美女群,通过游戏分发和品牌策划,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关于这一点,我会近期专门写一篇文章《社群经济的瓶颈和出路探讨》。其实当年qq兴起的时候,很多互联网产品就事通过QQ起来的。最近阑夕也披露,新兴招聘平台“周伯通”,雏形就豆瓣小组,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群组啊、微信群,现在只是小牛,未来说不定就是meng牛。


第四,被


仓廪实而知礼节,媒体被,才是正经媒体。一旦要自谋生路,就会被利益所左右。举个例子,最近很“澎湃”的媒体,到处派记者,天天写猛稿,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位朋友刚刚工作了两年,月薪5000却在北京买下一套500万的房子。在这两年里,他昼夜不休勤奋工作,还报了很多业余课程充实自己扩展人脉,终于攒下两万块钱,然后父母赞助他498万,买到了房子。


附《40岁媒体人自述:欲走还留》原文


我们看见了牛文文的《创业家》有黑马会、黑马营、黑马大赛三个层级结构的“黑马商圈”,看见记者出身的团队打造了“本来生活”网站,但更多的是创业失败后的落魄故事。传统媒体人冲出体制投身创业,绝对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关键是成功率极低。


我的“中年危机”


迈入40岁,褪去年少轻狂,跨入成熟期,差不多是人生的最佳时光,正是吹响事业集结号的时候。


可是,当你提着机关枪跳出战壕时发现,这个战场早已是一片狼藉,或者说,你的战场已经没有了。对,因为你入的这行,就是如今全民唱衰的传统平面媒体,你现在的年龄,就是尴尬的40岁!


看看我的同学们,选了仕途的,如今已经当上了区县旅游局局长;进了五百强的,已经是区域大片经理;去了学校医院的,如今已经是中小学校长和医院中层骨干……这些单位都有一个典型特点:不会关门停业!


再来看看我们传统媒体行业:今年以来,《新闻晚报》、《天天新报》、《新民地铁报》等纷纷开始休刊,《万象》、《华夏》、《风度》、《商务周刊》、《好主妇》、《心理月刊》等杂志已陆续停刊。


再来看国外的,日本最大日报之一《读卖新闻》下属的《读卖周刊》已停刊;、《芝加哥论坛报》、、《读者文摘》、《新闻周刊》等纸质版已停刊,美国新闻业从业人员10年减少了40%,报业广告创下了60年以来的最低点,数十年甚至百年缔造的传统媒体“帝国”,在新技术传播环境下黯然失色。


报刊杂志的停刊,应该会越来越严重,能够存活的也不会太多。不论我是否愿意承认,我所钟爱和热爱的传统媒体正在加速崩盘——它正在进入的不是“寒冬”,而是“冰河时期”。


还有多少出路?


当你所忠心工作的媒体面临停刊转型的时候,不管你是普通记者编辑,还是中层领导,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组织其实是不会管你的。,返城没有工作没有住房,到了中年让你下岗,你也别无选择,这是社会大变革中的必要牺牲,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


遭遇这种局面的时候,年轻人尚且可以挥挥手,及时转行。最难的就是好不容易通过努力升到媒体中层的那批人,过去的十几年,你所有积累的经验值都在这个领域,如今才发现这些靠没日没夜打下来的经验值,在新领域几乎都被清零了。


按理说,40岁正值不惑之年,什么都能想明白了,唯独想不明白的就是,我的未来何去何从?


继续去传统媒体?电台广播是相对比较专业的媒体,没有一定的专业经验很难直接转型过去;


平面媒体中,报纸是绝对不能去了,受网络新媒体冲击最大的莫过于日报。你拽着一条独家新闻等待第二天上报呢,人家自媒体当天就已经在网络上炒得很红火了,活生生把新闻报做成了旧闻报;


去杂志大集团吧,目前几大平面媒体集团,都已经按部就班,各就各位。对外,要针对平面媒体广告份额全面减少的情况下,服务好客户,全力争取广告预算;对内,多年媳妇熬到中高层的人,尚且还为了一个职位争得不可开交,哪有功夫再从外面招一个中层来竞争?


避开大集团,去小一点的杂志社?这些杂志背后的民营老板们,也许正在愁下一月的工资,或者正盘算着能不能把杂志卖给一个大靠山,能及时套现解脱呢。


最热门的,莫过于传统媒体人转型新媒体。《新闻晚报》等停刊的同时,仍在筹备的“澎湃”就在《东方早报》在头版宣布“中国上海互联网行动正在招募”。


然而现实是,这些由传统媒体大佬们操盘的新媒体,几乎都没有找到明显的盈利模式。就算创刊词被朋友圈频频刷屏,但赢钱才是真本事啊。我不懂新媒体成功之道,我只知道,互联网产品是一个非常专业,需要长期研究和训练的一个苦差事,不是出巨资就能一蹴而就,更不是看着看着就能懂的。


有朋友说,你可以去创业!我身边确实有不少曾经是媒体老总级别的人创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到中年,再去其它媒体已颇为尴尬,创业几乎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曾经是一家杂志主编的朋友A,现在开了一家日本货品代购网站,不温不火;另一位同样在杂志做到管理层的朋友,辞职后和别人合作做起了海岛游,说起创业,她说:“别指望一创业就能给你带来数百万的收入,创业只不过是给自己另外找了一份工作而已,能养活自己就不错”;还有一个朋友从媒体出来后去创办了一家视频网站,虽然拿到了首期风投,但盈利仍是看不见影子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见了牛文文的《创业家》有黑马会、黑马营、黑马大赛三个层级结构的“黑马商圈”,看见记者出身的团队打造了“本来生活”网站,但更多的是创业失败后的落魄难捱,这些是我们不一定看得到的。可以说,传统媒体人冲出体制投身创业,绝对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关键是成功率极低。


好吧,最后一条路,可以去做企业内刊!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纯粹的企业文化已经无法推动内刊走下去,连创立二十年的《万科》周刊都停刊了。原本以为集团老大们拔下九牛一毛就可以随便养活的内刊,如今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内部OA、微信微博,有太多可以直达员工个体终端的方式。内刊被关,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不敢做打手


我们这一代媒体人,可能是最喜欢畅谈理想的一群。当初入这一行,都认为自己应该在社会变革中挺立潮头,在社会点滴动态中体察民情,都担负着“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的梦想。


《经济观察报》的执行总编辑文钊说过:“如果报纸真的死去,先于报纸死去的一定是责任和理想。”写得真好,写得真伤感,写得也确实对!因为眼看着不少报纸真的在慢慢死去,责任和理想也真的慢慢在远离……


媒体人最不愿意承认的是,其实媒体是理想与生意的结合,因为商业社会,媒体历来就是承担有社会公器责任的商业机构。只可惜当年我们谈理想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最终稿子写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挣到钱!


媒体人如今内外交困,外部而言,媒体的公信力在下降。在欧洲,平面媒体仅获40%欧洲人信任,只比网络(35%)高出5个百分点。在过去五年多,有近2万名记者因媒体经济危机失业。2013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宣布裁掉整个摄影部,下岗名单包括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怀特。


内部而言,本月最新发布的《媒体人健康调查报告》中指出,媒体从业者常年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加上饮食不规律和长期熬夜的不健康作息,亚健康状态高发:53%的媒体人存在腰颈疼痛等“亚健康”症状;32%的媒体人有过长期情绪失控和焦虑的经历;而陷入长期抑郁的媒体人占到23%,甚至有超过5%的人有轻生念头。这意味着,每20个媒体人中就有1位有轻生的念头出现。


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转型阵痛时期,媒体人承受的工作和精神压力都远超以往。调查显示,在这个传媒衰落的年代,仅有不到两成的媒体人对工作有成就感。


有人说,传统媒体人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当打手,一条是当“小三”。所谓打手就是走黑路,具体你懂的,前一阵子已经抓进去一批了。所谓当“小三”,就是找有钱的老板出资,就像万达集团之于《华夏时报》,“接力中国”之于《接力会刊》等。


可是,这难道真的就是我们的出路?

投稿请注明笔名和微信名,以便编辑联系

 凡经录用均视为同意公众号原创声明       

投稿邮箱:593229146@qq.com            

推广与合作请联系微信号:15530165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