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传统媒体人向新媒体人学习些什么?

传统媒体人向新媒体人学习些什么?

2023-05-10 14:56:27

新媒体KOL的学习力、行动力、输出力及个人品牌塑造能力都普遍很强,很多的打法和内容创业经验值得传统媒体人观察和学习。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新媒体这个东西,看上去充满机遇,也充满未知和风险。


在新媒体世界,成功的人叫大V、KOL、IP,大V能给助理发5万的月薪,成为内容创业的“头部”;做不成的,默默无闻,消失于无形。

 

眼下,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内容创业的浪潮仍在持续,目测三五年内不会退潮,只不过玩法一直在变化,在迭代。

而那些已经分食到内容创业红利的KOL,则有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活法、自己的偶像和导师。

跟传统媒体人是很不一样的活法。

过去1个月,我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两个跟新媒体有关的培训,一个是讲新媒体运营,另一个是讲畅销书的出版制作。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它们关注的主题都是内容行业,即怎么以内容为切口,放大自己的专业特长,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赛道。


跟我一起学习的同班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新媒体创业者,他们一般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其中有“生活化健身”专家、米其林大厨、声音教练、职场自媒体写手、理财规划师、时间管理专家、思维导图培训师等,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渠道,已经在各自领域建立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粉丝群。

 

这批新媒体创业者,年纪不大,90后居多,两三年的功夫就成为本领域的KOL,我相信他们是所在行业当中做得比较好的。本文所指的“新媒体人”,也主要是指新媒体创业者,不是普通的新媒体小编。接触下来,发现这些新媒体KOL的学习力、行动力、输出力及个人品牌塑造能力都普遍很强,很多的打法和内容创业经验值得传统媒体人观察和学习。


一、学习力


第一个印象,新媒体KOL们非常勤于学习,愿意花大价钱提升自己。他们请行业内最好的老师给自己上课,付费请教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因此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熟悉行业内最新的趋势和玩法。

 

一起参加学习的KOL,整个11月、12月都在利用周末时间上课和培训,在北上广深之间飞来飞去,学习的内容涉及新媒体运营、内容创业、投资理财、知识IP、个人成长等等。一次周末培训的费用,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如此算下来,KOL一年花在学习上的预算动辄超过10万。这是大部分传统媒体人,包括任职于央媒的人,所不能比的。

这说明两个问题:

 

(1)新媒体创业者特别爱学习,他们希望保持在行业的最前沿,更愿意花钱买经验,以最快速度提升自己;

 

(2)新媒体KOL一般不差钱,在学习上不计成本。

 

有句鸡汤说的好,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些新媒体创业者不见得个个都是最优秀的,但确实够努力。                             


二、个体品牌


第二个印象,新媒体创业者非常注重打造个体品牌,这跟传统媒体人也是很不一样的。

 

KOL学员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上普遍都很活跃,善于为自己打造、提炼富有领袖气质的“标签”;请专业摄影师给自己拍摄多套形象宣传照;微信、微博的头像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和挑选;有些KOL,出去见人之前要专门去理发店整理发型,请形象顾问帮忙配衣服。

 

他们努力学习写书、出书、开课、做演讲、写公众号,力争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获取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塑造个人品牌方面,同样是内容输出者,工作了10年的老记者,可能还比不过写了一两年的自媒体人。 

前者是“内容打工者”,后者是“内容创业者”。 

传统媒体记者供职于媒体机构,而传统媒体机构一般不鼓励员工开发“个人品牌”;媒体记者写的大多是职务作品,必须通过所在媒体来发挥影响;媒体记者一般也不太关心自己的个人形象,除了个别出镜记者和主持人,大部分传统媒体从业者并没有面向大众展示自我的机会。 

相比之下,新媒体KOL没有这些约束,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容地展示个性、秀出逼格,甚至也不需要求助传统媒体,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就可以完成个体品牌的塑造全流程。

这里提到个人品牌,不是鼓动传统媒体记者都去社会上“沽名钓誉”,只是说,现在新媒体KOL的玩法跟我们传统媒体人是很不一样的,他们有了自媒体这个工具,很容易对传统媒体人构成“降维打击”。 

在内容行业,个人品牌似乎也具有滚雪球效应。新媒体、知识付费、出版目前是内容行业的三个支流。只要能在其中任何一个版块做出较为突出的成绩,都可以轻易地把雪球滚到另外两个领域,形成内容创业的良性循环。 

在这方面,新媒体KOL“个体崛起”的过程,值得传统媒体人思考。

 

三、输出力


新媒体KOL值得学习的另一点,是能够快速建立稳定的内容输出能力。我这次见到的几个内容创业KOL,以前几乎从来不写东西,但有了自媒体以后,能一下子坚持连续写作两年、三年,保持每周甚至每日更新,这种持续的输出能力,跑赢了我们很多传统媒体出身的写手。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们非常专注。如果日常工作繁忙,就利用坐飞机、午休、出差、下班后的碎片时间专注写作。 其次,他们有大量输入。很多KOL都是读书达人,能够一年读300多本书,输入多了,输出才会有料。大部分传统媒体人,其实比新媒体写手的写作经验更丰富。但能够稳定输出个人非职务作品的记者,数量并不多。究其原因:

 

首先是考核压力。在传统媒体供职的记者大多面临不小的业绩考核压力,白天要采访,晚上要出稿,每月完成各种指标,光是职务作品就已经难以应付,很难有时间从事自由写作。

 

其次是完美主义。传统媒体人对文字质量要求一般较高,如果没有找到喜欢的题目,不愿轻易下笔。

 

此外,读书少,输入欠缺,也难以促成持续的写作。不读书就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也就无法输出自己的见解和价值观。

 记者写新闻稿,更像是一门技术活。但新媒体时代的个性化写作,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要有足够的思想和知识沉淀。 

传统媒体是“庙堂写作”,传递的是集体意志;新媒体是“江湖写作”,表达的是个人锋芒。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


会写一种,并不必然擅长另一种。在这方面,传统媒体人还需谨防懈怠。 听说现在新媒体小编为了找选题,天天都在找各种书看,那我们作为内容“老司机”,是不是更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呢? 别忘了,我们眼下正处在一个全民精神消费升级的时代,人人都希望“认知升级”。

 

四、“链接”力

 

最后,新媒体KOL有超很强的人际“链接”能力,善于链接相邻领域和周边领域的大咖。

这半年,我在不同城市、不同场合见到的新媒体KOL,相互之间几乎都彼此认识。他们相互“链接”的速度非常惊人,是一个“价值观共同体”。

他们住在不同的城市,北上广深都有,有些还在三四线城市,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他们经常去参加同样的培训,约见同样的行家,出席同样的聚会,转载同样的文章,很容易聚到一起,相互打气和互帮互助。

比如,A开课的时候,B会来帮忙站台;B出书的时候,C会帮忙写推荐语;C创业的时候,D给提供免费的创业指导。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建立链接的成本空前降低,新媒体KOL充分驾驭了这个趋势。

当然,说的难听点,这种“链接”,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交换。双方咖位、资源不对等的时候,小白很难真正融进“大咖”们的圈子。不过,小白可能因此找到了对标的对象,有了进阶的方向。


要想昂首挺胸成为大咖圈子的一员,最好的办法是修炼自身,让自己也成为大咖。

稿件来源:广播广告圈

责任编辑:中广联合会交宣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