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王利芬的10万+,揭示了怎样的自媒体世界?

王利芬的10万+,揭示了怎样的自媒体世界?

2023-05-10 14:56:27

这几日的北京冷而肃杀。

“80后创业标杆人物”、万家电竞CEO茅侃侃被证实24日在家离世,尸骨未寒。

26日上午,微博认证优米网创始人的王利芬迫不及待地就茅侃侃去世发布的公众号文章达到10万+,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番庆功言论,并配上了自己喜笑颜开的图。

▲图为王利芬发的微博截图

王利芬蹭了一波茅侃侃的热点,还喜不自禁广而告之:“达到了10万+了”、“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在10万+面前她失去了定力和职业素养,不顾侃侃刚刚过世的情境而开怀大笑,让人不寒而栗,。

微博一经发出,就有大V@韩浩月 @李天时 等转发并称其“有病”、“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做的‘对年轻人有价值的事情’?”

▲图片来自微博“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

网友更是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指责其“消费死者”,吃“”。

▲图为微博网友评论截图

,@王利芬 不得不删除了不当言论微博,并于10:24发出了道歉微博:“今早发微博的一段话极为不妥,对造成的相关影响本人深表歉意,请大家猛烈抨击,以利于我更好成长,感谢”。

▲图为王利芬微博道歉

很明显这份“歉意”网友并不买账,对王利芬的指责进一步发酵,数据分析其道歉微博所获转评高频词均为:“恶心”、“不妥”、“不要脸”、“无耻”、“人品”、“利己主义”等。

▲图为微博评论关键词云

事态发展到后来,@西门不暗发博 称,在大量微博微信上已经形成了“传播链”,不谋而合集体炮轰王利芬。


泛娱乐化语境:自媒体传来的“笑声

“先高兴一下”,即使是性命攸关的沉重议题,王利芬表现出了一种戏谑化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漠视,仿佛茅侃侃的离世无关紧要,甚至不及她的破10万的阅读量。

她是深谙创业维艰和冷暖的:也曾经历从央视辞去公职,创办优米网,推翻重来经营口碑和美誉度。但是前一天还在悲情于“创业维艰,愿侃侃安息,在天堂不再为资金发愁”的她,第二天一早立刻为自己创造的流量自鸣得意大肆宣扬。

▲图为微信公众号“王利芬”截图

自媒体最初兴起之时,定位便是“平民”的传播媒介。所以较之于传统媒体语境,更加强调传播者的主体意识,想到什么说什么,追求的是自由表达、畅所欲言。

这种时势下,在价值观上自然而然与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所对立,形成对权威的解构和消解,一直呈现出一种去权威化、反世俗化、娱乐化的态势。

▲图为点对点微传播,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

因为自媒体语境中,受众之间点对点的“微传播”优势凸显,自媒体运营者在内容上更垂直化,有意迎合读者促进传播。

王利芬的《34岁的茅侃侃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个角落》通过热点引发共鸣,文章下评论多元,个人体会独到,受众可以互动点赞。而微博上,更是可以直接评论他人的言论并转发,因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和密切。

▲图为豆王利芬微信公众号截图

为了击中受众的痛点和神经,满足他们的“眼球经济”和“集体窥私欲”,推动他们进行转发,即使是再严肃事件,在自媒体传播中往往也会披上娱乐化的“外衣”。因为人们更偏爱议论和转发经过加工处理的娱乐化、生活化内容。

但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给我们以警示:“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商业驱动:10万+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是什么让一个见过大场面,深谙新闻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的资深媒体人,,失去了媒体人应有的定力和自信,不假思索地在公共平台上沾沾自喜?

——是10万+的阅读量。

自媒体人的10万+似乎来得格外重要和紧迫,曹林在评论中将“10万+”称为是“自媒体的硬通货”。

此前舆情事件中,自媒体也是为了阅读量不遗余力,罔顾人伦。

江歌案近日又被重提掀起一波翻江倒海。在此之前,这起舆情事件里赚的流量第一的人便是咪蒙。

▲图为江歌案点赞数前十的微信公众号

前十账号在内容上无一不进行着网络审判,企图迎合现代社会我们无处安放的道德感。因为网络媒体一切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充满了盲目性和遮蔽性的因素,所以唯有可见可感的数字成为硬道理。

10万+,直白的数字意味着变现,意味着今天赚得的流量,在不久的明天就可以成为提高广告费的筹码。,。

因为自媒体环境,本就是市场入主传媒、商业逻辑支配媒体。传媒消费主义以商业逻辑为驱动力,而商业逻辑奉行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因而功利主义思维在资本驱动下被演绎到了极致,王利芬的表达仅仅体现出其中的一个侧面。

这个语境下,消费社会中的媒介娱乐幻象,商业是目的,娱乐是方式,再严肃的话题也解构变得娱乐化。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让媒介成为扩音器,不断激起受众的消费欲望。


无处安放的价值观:人是目的,还是手段?

王利芬让我们惊跳,继而愤怒,因为她挑战了我们所共识的“人道主义”和“伦理”。在她的眼中,“茅侃侃”物化为了被看的对象,物化为纯粹景观,成为一种被展示、被“示众”的对象,成为媒介“目光的猎物”,最终在“权力的眼睛”下茅侃侃被娱乐化地同情。

传播本是显著的社会性行为,需要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内心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逻辑联系。因为需要引导社会价值观,安抚社会道德的焦虑和恐慌。

▲图为陈丹青先生

陈丹青在《荒废集》中说,“价值混乱,钱就会变成尺度。”

社会价值隐含在既定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旧有的社会结构常常不能应付新环境,新的价值体系不与社会变迁同步,往往相对滞后于时代

网络的崛起,全面构造了一种后现代社会生态地貌:网络社会结构具有更大的弹性、柔性和张力,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平等多元。

但另一方面,韧性的不足增加了社会价值体系的脆弱度和社会结构的不确定性。

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都在试错和摸索,互联网不断挑战着我们的价值评判。一件件的舆情事件刷新了我们的价值认知,我们正在经历着道德恐慌和无所适从,却又努力探寻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正义。

茅侃侃离世的那天,南方飞雪,一天一夜不曾停息。

我们也该止步于冷漠和麻木的围观了。

尊重茅侃侃,愿他安息,万物也在为他白头默哀。


参考文献:

翟洋,自媒体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研究

曹林,王利芬的10万+猎物和自媒体达尔文主义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