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乾隆登基后,平反了诸多被雍正打压的叔伯,为何不愿平反其大伯?

乾隆登基后,平反了诸多被雍正打压的叔伯,为何不愿平反其大伯?

2023-05-10 14:56:27

乾隆可不是不愿平反他的大伯,而是他不敢这么做。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令,在诏令中,他明确要求,将原本被父亲雍正帝“革除黄带子、削除宗籍”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二人,“复其原名,收入玉牒”。

此诏令一下,顿时朝野议论纷纷,可还没等大臣们回过神来,乾隆帝又紧接着下了第二道诏令,为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平反,并为皇三子胤祉追谥。

乾隆这一连串的操作,意味着将当年与他父亲雍正争夺嫡位失败后,被打击的叔叔大爷们几乎全部平反,大臣们在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同时,不由得对乾隆帝此举揣测不已。

而有些细心的大臣就发现,在被平反的人中,唯独少了乾隆的大伯,也就是当年的皇长子胤褆,前前后后,并没有关于如何处理他的诏令。

是乾隆不愿意平反被幽禁致死的大伯胤褆吗?实际上并不是,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乾隆无论如何也不敢拆自己爷爷的台。

胤褆被幽禁,完全是属于自己作的一手好死。

如果单从年龄上来讲,胤褆是康熙所有成年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也因此位列皇长子,只不过这个皇长子,一点都没做大哥的样子。

原本在早年间,康熙还是比较喜欢胤褆的,毕竟他是最大的儿子,平时经常会安排一些具体的事务交由胤褆处理,并且,逢上带兵出征,康熙也喜欢带着他一同前去,除了让他长长见识之外,更多地就是让他得以锻炼。

而胤褆本人也较为聪明能干,每一次父亲康熙安排的事情,他都能十分圆满的达成,对此,康熙时赞赏有加,经常会夸奖胤褆是个可塑之才。

其实,这只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正常的赞许和认可,但胤褆听起来,则变得完全不一样。

之所以他会觉得不一样,和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胤褆的生母是惠妃乌拉纳喇氏,由于乌拉纳喇氏的娘家只是内务府的包衣奴才,因此,即便是惠妃为康熙生下儿子,也只能是一个妃子。

根据清制,这样的出身,决定了她当不了皇后,因此,惠妃的儿子胤褆,哪怕是年龄最大,也只能是一个庶子。

而庶子在当时是没有继承权的,换到皇家而言,就意味着他不会成为太子。

对于这一切,胤褆自然是心中极不平衡,凭什么自己是长子,却因为出身当不了太子?况且自己能力也不差。

但他的不平衡,也只能埋在心里,毕竟太子胤礽的出身,要比自己高贵的多,并且,父亲康熙对太子的喜爱程度,要比对自己更深一点。

但他一心想要夺得太子之位的念头,从没有停止过,在他看来,如果自己想要上位,那么最大的机会,就是太子被废。

因此,从康熙二十五年,胤礽被正式立为皇太子开始,皇长子胤褆就暗中密切地关注着太子的一举一动,期望他犯错,好能让自己有上位的机会。

而这一等,就等了足足二十多年,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胤褆的机会来了。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以及多位阿哥陪同康熙巡行塞外,没想到在出巡的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患了疾病,身为父亲的康熙焦急万分,但身为哥哥的胤礽却表现的无动于衷,甚至还有些冷漠,这就让康熙十分恼火,认为胤礽毫无友爱之心,没有一点做兄长的样子。

与此同时,皇长子胤褆又告发胤礽诸多不良表现,比如他恣行捶挞王公大臣、纵容下属敲诈勒索等等,种种劣迹加起来,让康熙对胤礽极度失望。

如果胤礽在当时能低头认错,康熙可能还不至于那么恼火,但在康熙训斥他时,他不仅不听,反而当场顶撞,这就更让康熙对这个儿子失去耐心。

而在回京的路上,发生的另外一件事,让康熙彻底下定决心要将胤礽废黜。

返京途中,胤礽趁着半夜,偷偷的接近康熙的营帐,并把帘子撩开一道缝隙往里面偷看,他看到什么无从知晓,但却被康熙逮了个正着,这下,康熙也实在忍不了了,认为胤礽有“弑逆”之心,当即决定,废除太子胤礽。

而这种局势,显然是皇长子胤褆喜闻乐见的,他巴不得胤礽被废,这样一来,他就有上位的机会,而他接下来的操作,更验证了他急切的心理。

就在胤礽被废除同时,胤褆认为自己时机已到,加上父亲康熙对自己向来喜爱,因此他就认为,康熙势必会考虑自己,而为了在父亲面前给自己加点印象分,他干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

他居然当众表示,自己愿意代替父亲,诛杀那废太子胤礽,还美名其曰,不要脏了康熙之手。

要知道,康熙虽说是帝王,但他一直对于亲情看得还是比较重的,不然也不会因为太子胤礽对皇十八子生病无动于衷而大动肝火,如今胤褆竟然说出了这种话,这让康欣不仅震惊,而且感到可怕。

用康熙的原话就是,像胤褆这种“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之情”的人,简直是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这一句话,就宣判了胤褆的死刑,康熙也明确表示,自己原本就没有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如今他犯下大错,也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此时的胤褆,能够停止他的非分之想,并诚恳地向康熙认错的话,虽说免不了责罚,但依照康熙的行事风格,至少还会顾及父子之情,不至于让胤褆被幽禁致死,但只可惜,胤褆依旧是执迷不悟,硬是一条道走到了黑。

在看到自己已经没有希望当上太子后,胤褆开始押宝,把自己的前途寄希望于赌注中。

他押宝的对象,是皇八子胤禩,当时胤禩以“聪明能干,有德有才”著称,并且,在太子胤礽被废除的当时,康熙就任命胤禩为内务府总管,种种迹象,让皇长子胤褆认为康熙有意于老八胤禩。

因此,身为大哥的胤褆,开始无条件地支持弟弟胤禩,不仅主动亲近胤禩,还为其广造舆论,还特意找来一个算命的张明德,对外宣称老八有“大贵”之相。

胤褆这样做,无非是觉得康熙会把太子之位交给胤禩,而自己提前亲近并主动示好,同时帮助他扩大声势,日后若是老八继位,那么自己就是大功臣。

但结果却是,胤褆这一番操作,被康熙看得真真的,不仅令康熙对他愈加厌恶,同时也认为老八胤禩勾结胤褆,最终康熙大动肝火,斥责胤禩为“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彻底断了他继位的梦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八被康熙踢出局,有一部分原因就出在老大胤褆身上,有道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胤褆的操作,完全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自己惹康熙嫌弃,还连累老八下了水。

到了这个时候,康熙已经是对皇长子胤褆极度的厌恶了,恨不得让他马上消失,看到康熙如此态度,本着墙倒万人推的宗旨,皇三子胤祉又火上浇油,向康熙告发了胤褆利用巫术,“魇镇”并试图谋害皇太子胤礽一事,这下,胤褆算是彻底跌入了万丈深渊。

而眼看自己的儿子已经无可救药,惠妃乌拉纳喇氏也是十分无奈,她主动向康熙奏请胤褆不孝,请求将他就地正法,而康熙再次发扬了父爱精神,并没有将其诛杀,而是将其圈禁起来。

不过,虽说只是圈禁,但胤褆与别人不太一样,毕竟康熙内心里对他还是极度愤怒的,因此,先是下令夺去其王爵,之后又派重兵,将其关在自己家中,不得外出半步,而康熙在出远门时,担心这个喜欢四处搬弄是非的儿子不安分,又特意下令,派了足足近一百位王公大臣来看守胤褆,生怕他出来找事。

自此,胤褆就开始了长达二十六年的圈禁岁月,高墙外争夺嫡位的战争依然在继续,但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安静岁月”,哪怕是康熙驾崩、雍正登基,也同样如此,曾经风光无限的皇长子,就这样在方寸之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而在雍正帝登基后,开始了对当年和他争夺过地位的诸兄弟打击报复,其中,先是在雍正二年,首先对皇八子胤禩进行问罪,斥责其为“肆行悖乱,干犯法纪“,下诏削其宗籍,同时进行圈禁,并将其改名为“阿其那”。

紧接着,皇九子胤禟也同样遭受了与老八一样的待遇,并被改名为“塞思黑”,另外,皇十子胤 被圈禁,就连雍正帝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皇十四子胤禵也被打发去看守皇陵。

整体一套操作下来,除了始终站在雍正这边的皇十三子胤祥之外,其余当年和雍正对着干的几个兄弟,基本上全部都被打压,而在这里面,雍正肯定忘不了当年皇长子胤褆曾干过的事,斥责其为“残暴横肆,暗行镇魇,冀夺储位”,继续坚定地执行着当年康熙将其圈禁的命令。

因此,皇长子胤褆,也就只能继续过着他那高墙之内的岁月,一直到雍正十二年病逝为止。

由于被圈禁的日子过于无聊,胤褆没事就生孩子玩,终其一生,共生有儿子十五个,女儿十四个,共计二十九个子女,创下了他同辈兄弟中的最高纪录。

对于雍正打击报复自己兄弟这种行为,且不论是否冷血自私,但在当时来说,既然雍正已经将这几个人定性为铁案,那么作为儿子的乾隆,按理说是不应该将其推翻的。

但乾隆在登基数年后,却出人意料地下达了将诸多被雍正打击的叔伯们平反的诏令,自皇三子胤祉开始,基本上所有曾被父亲打击的叔叔大爷们都一一翻了案。

但在乾隆为这些翻案的同时,唯独有一人,依然是被选择性地遗忘,这个人就是乾隆的大伯,皇长子胤褆。

那么说,乾隆既然敢翻案,怎么会不平反他大伯呢?其实仔细研究乾隆平反的名单后,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乾隆为何不平反其大伯的原因。

首先,乾隆在下达平反诏令最初,先是平反了曾经被顺治皇帝“挖坟鞭尸”的多尔衮,此举可是大有深意。

试探谁?试探朝中大臣们的反应,尤其是那些八旗贵族的反应,当年多尔衮在死后被顺治帝掘坟鞭尸,但毕竟已经是几代前的事情了。

如今朝中局势一变再变,已经不是当年的情形了,不管是为了拉拢八旗贵族也好,还是为了平息矛盾也罢,乾隆帝非常需要一个能彰显他“仁政”的政绩。

既然是要彰显仁政,那莫过于宽恕曾经罪大恶极之人罪过这件事了,历朝历代的帝王也经常会干这种事,其目的无非是靠着施以这种“仁政”,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已。

但在平反谁这个问题上,就是一门大学问。

乾隆向来对父亲雍正的各种举措都不以为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包括雍正曾经重用的大臣,到了他这里,不是被冷落,就是被打压,而对于那些被父亲打压的叔叔大爷,乾隆抱着的心态也是如此。

说白了,他其实就是想平反这些叔叔大爷,但由于雍正是自己的父亲,如果他一上来就平反他们,难免会招来非议,毕竟当年这都是被雍正定下的铁案。

因此,乾隆就来了个迂回的招数,先平反多尔衮等人,看看大臣们的反应,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声音,那么他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平反了多尔衮不久后,乾隆就下诏对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平反,之后又陆续地对其他叔伯们平反。

这就是乾隆的一个小心思,也是他的一个政治手段而已。

而这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就是,就是在被他平反的所有人中,不管这个人是曾经被定性为什么罪名,统一的特征,就是全都不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定罪的。

多尔衮、多铎,是当年顺治帝定下的罪名,彼时康熙还是一个皇子,尚未登基,自然就和康熙没什么关系。

而乾隆平反的叔叔大爷们,不管是皇八子还是皇九子,以及其他皇子,虽说部分人在康熙活着的时候,曾经遭受了康熙的斥责,但至少在康熙驾崩时,这些人没有一个被康熙治罪的。

他们被圈禁、被削去爵位,甚至被改名,这些都是在雍正登基之后发生的事情,雍正帝有没有借助自己是皇帝来打击报复暂且不论,但无一例外的,这些人都是在他登基后,才一个个结局凄惨的。

我们都知道,乾隆一向十分推崇爷爷康熙,其人生宗旨就是,只要爷爷说的,那就是对的,在乾隆心里,康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以至于他在其登基之初,就发下宏愿,自己不敢超过康熙在位的时间。

前文也讲过,乾隆对父亲雍正一向不以为然,而这些人被定罪,既然和爷爷康熙没关系,那么翻案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反正除了爷爷康熙之外,其他人都不如他乾隆,既然不如他,那就没什么顾忌了。

而他的大伯皇长子胤褆,却和别人不一样,他的罪名,是当年康熙亲自下诏定性的,因此,胤褆也就没有了能够翻案的可能性。

先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利令智昏的胤褆主动向康熙请缨要代父诛杀太子胤礽,惹得康熙大骂其为“乱臣贼子”,紧接着在当年十月,胤褆魇镇胤礽的事件被揭发,更让康熙震怒,亲自下令派兵对其严加看守。

期间,胤褆为皇八子胤禩找来“妖人"张德明相面也东窗事发,彻底让康熙失去了所有耐心,最终下令,将胤禔革去郡王爵位,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

而在之后,康熙仍然是余怒未消,在他巡视塞外临行时,特意下诏,加强对胤禔的看管,增派了百余名王公大臣负责看押胤禔,防止他借康熙不在京之际,跳出来招惹事端。

从康熙的一连串反应来看,他对皇长子胤褆的愤怒是到了极点,就差将其一刀砍了。

而作为一向尊崇康熙的乾隆来说,这个当年令自己爷爷大动肝火的大伯,着实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这样的人,怎么会对其平反?

况且,胤褆的罪名,是康熙亲自定论的,如果乾隆对其平反,岂不是直接打了康熙的脸?这样的事情,乾隆是万万不会做的。

不给父亲雍正面子可以,但绝不能不给爷爷康熙面子。

出于这种心理,乾隆才会在平反其他叔伯的同时,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个被圈禁至死的大伯,也就是这件事,使他难得与父亲雍正保持了一致。

总而言之,乾隆不平反大伯胤褆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他内心一些自私的想法,不能违背康熙曾经定下的东西,是第一大前提,另外,胤褆的诸多行为,不管是在哪一个帝王来看,都属于那种罪大恶极之徒,并且还是铁证如山那种,平反这种人,显然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符合,因此,乾隆不管是出于尊崇爷爷康熙,还是为了自己的统治稳定,都不会平反他的大伯胤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