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唯一与主席单线联系的王牌卧底,真名鲜为人知,化名却很出名

唯一与主席单线联系的王牌卧底,真名鲜为人知,化名却很出名

2023-05-10 14:56:27

1921年在浙江嘉兴湖一艘普通的游船上,在十几个人的讨论中宣布我党的成立。当时这个仅有几十人的团体,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勇往直前,最终发展成囊括数百万大军的超强力量,也创建了一个伟大的国度。

不过在我党、我军的发展历程中,为探索前进道路而牺牲的革命英烈千千万,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英雄。即使活下来的先辈也都是历经生死,就如潜伏在敌人内部的特工人员,他们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身份一旦暴露,连逃脱的机会都没有。但就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仍有不少革命志士为我党事业冲锋陷阵,作出极大的贡献。

今天这位主人公就是一位特工人员,他是唯一与主席保持单线联系,直接由主席领导的卧底,此人就是郝克勇。

1914年,郝克勇生于陕西临潼的郝邢村,他们家可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叫郝鹏程,与杨虎城是结拜兄弟,由此可见他们家的权势。父亲虽是职业军人,却对儿女们的教育非常关注,学龄前就重金聘请名师教诲几个孩子的传统教育。郝克勇天生聪慧,学业非常优异,此外他对医术也非常感兴趣,13岁时就能给周围的相邻看病开药方,被当地人称之为“神童”。

而郝克勇之所以走上革命之路,不是因为他有一位思想开明、优秀的父亲,而是有一位崇尚革命的大哥——郝克俊。

郝克俊早年留学苏联,在中山大学学习的时候,开始对共产主义有了向往,后来由邓公为介绍人加入我党。回国后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政法大学学习,以学生的身份掩护他在大学里的革命工作,后来成为校内党支部书记。

弟弟郝克勇高小毕业后,郝克俊把弟弟接到上海,送进建国中学读书。平时郝克俊对弟弟生活、学习非常关心,也向他灌输革命思想,后来淞沪抗战爆发后,郝克俊还带着弟弟来到十九路军的抗日前线阵地,这次经历激发出郝克勇的抗日热情和爱国情操,为他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1933年郝克勇顺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共青团。抗战爆发后,他与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热血青年,创办了抗日救亡组织“夏艺学会”,辗转数省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思想。后来抵达延安后,在我党感召下,这些人都加入安吴青训班,几个月后,郝克勇也由团员转为党员。

1938年,国军17师教导队改为38军教导大队后,需要由我党派出一人担任政治教官。组织考虑郝克勇的家庭与杨虎城、赵寿山等人的渊源关系,派他去担任这个职位,与他一同前往的还有蒙定军和胡振家,三个人成立了38军地下工作委员会,而郝克勇主要负责组织、统战以及教导大队的工作。

为了搞好政治宣传工作,郝克勇从我党发布的一些进步书刊中选取材料,整理起来分发给受训的各级军官,同时自己也编写了一些文章和教材,此外还设立了抗日政工、游击战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课程,这些培训的军官受益匪浅,也对我党有了深入了解,并有了入党的愿望。

经过数年的努力,到了抗战胜利前夕,38军党员人数发展到了600多人,与38军的上万兵员相比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些党员几乎都是军官,可以说38军的军事指挥权已经完全由我党控制。

38军的变化以及军长赵寿山与我党的密切联系被蒋介石嗅出气味,为了控制38军老蒋甚至让胡宗南派出6个军将38军团团包围,周边环境急剧恶化,赵寿山马上安排郝克勇去延安汇报这一情况,请求下一步的指示。

来到延安后,主席曾多次接见郝克勇,除了了解地下工委以及38军的情况,也与他聊起家常,主席得知他的舅舅姓“范”后,就说:

“克勇同志啊,来延安汇报工作的同志为了保密,都会改名换姓,我看你把名字改为‘范明’吧,以后在合适的时候再改回来”。

几天后,范明要回38军,临行前主席又叫他过去,对他说:

“因工作的保密性,以后你们工委的工作由中央直接领导,工委书记就由你担任了,以后不但你与中央要保持单线联系,还是由我直接领导。今后38军工委必须事前请示,事后报告,没有中央的指示,不能向局外任何人员泄密,否则会受到党纪的严厉处分”。

1944年,对38军不放心的老蒋,将赵寿山调出38军,由自己的嫡系张耀明接任军长一职。张军长是带着蒋校长的指示来的,上任不久就拿17师开刀。情急之下,范明马上与主席联系,然后听从指示安排17师官兵发动洛宁起义,这也是国军正规军首次正编制的起义,在当时影响很大。好在范明身份没有暴露,继续留在38军领导工委工作。

后来38军另一支部队55师发动了巩县起义,几个月后陕北保安副总指挥胡景铎也加入我党阵营,这些起义的背后都离不开范明的策划和指挥。

1946年郝克勇回到延安,圆满完成38军的统战工作,当时主席称赞道“38军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典范”。

回归人民军队后,范明成为一页政治部秘书长,当时军中很多重要公文都是由他亲自撰写的,彭老总称他为“军中翰林”,高兴的时候还笑称他为“范大人”。

新中国成立后,范明担任西北军区进藏部队司令员兼政委,圆满完成进藏事宜,不久他还亲自护送班禅抵达北京,受到庄重、热烈的欢迎。

当时周总理亲切握住范明的手说:“你为祖国的统一立了一大功,我代表主席和人民政府感谢你”。

此时范明觉得新中国成立了,就有了改回原名的打算,于是他向主席做了申请。主席将他找来对他说:“现在‘范明’这个名字可是名扬中外了,要是改回原名,恐怕不利于你以后的工作,还是不改为好”,范明想了想也就听从了主席的意见。

到了60年代,范明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他却利用这段空闲的时间认真研究医学书籍,年少时就打好了医术底子,如今刻苦钻研在医术上了有了很大的突破,他利用中医治好父亲的癌症,连李维汉的耳疾也是他看好的,此外他在治疗高血压、心脏病、不孕症等疑难杂病也取得不错的心得。

后来他还协助过浦安修撰写彭老总的专辑,还编写了不少历史剧的剧本。李维汉曾感慨道:“范明同志‘多才、多艺、多灾、多难、多福、多寿’,他应该是‘六多’将军”。

处于富贵家庭的他,抛却富足的生活,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中。身处敌营,肩负重要的责任,在危险的环境中却能做出极大的贡献。革命胜利后,他也成为令人致敬的开国将军,只不过后来也受到了一些冤屈,将军却只把他当作对自己的磨砺,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利用难得的空闲潜心研究医学,将军后来恢复工作后,也为陕西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将军革命生涯起伏坎坷、惊心动魄,最后以96岁高龄结束辉煌灿烂的一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