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心理百科 | 关于读书这件事,总是让我深感羞愧

心理百科 | 关于读书这件事,总是让我深感羞愧

2023-05-10 14:56:27

这是TED演说中,Joshua Prager在一本书摘录下的话:

人在20岁的时候总是看不清自己。”

我们很多人都是在20岁这个节点,又或是稍微年少、年长个一两岁,但也大都正处于在这个“看不  清自己”的年纪。

因此,在过去一个多学期的推送里,我们聊了一遍又一遍关于“焦虑”、“成长”、“亲密关系”.......的话题,想要找到更多解决我们的困惑的方法。

在今天推文中,心助君想说:

阅读是培养起正确自我认知的最佳途径之一

当然,这里的阅读就肯定不是在说网络小说、公众号推送、微博文章等碎片化阅读,甚至可以将范围更加局限地来讲,即阅读经典。毕竟长时间流传后仍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的书籍,即便阅读多几次仍然会呈现新的面貌。

Joshua Prager在演讲中提出:“书籍能帮我们了解曾经的我们,当下的我们,和未来的我们。”

每一本书籍乘载着是作者在他那个年纪左右见识、价值观等等的累积,这就如同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就是在与特定年纪的作者交流的过程,我们感受他们所感受的,用他们的视角看他们所看,尝试用他们的方式治愈我们内心的痛症和解决我们的困惑,通过他们的思路来了解每个阶段的我们。

但在今天,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对许多人来说)是高难度活动。我们能够花费两三个小时刷完每个公众号的推文,也难以做到用这段时间阅读一本书。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却又常见得让人感到不安:

似乎一些东西也随着阅读能力在从我们身体剥离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情绪掌控力

KY曾经科普过关于“情绪粒度”的概念,即一种分辨、情绪的能力。我们在快速化生活下忙于消化蜂拥而至的巨量信息,还没能来得及处理我们对信息产生的感受,就要继续接受下一波信息浪潮,而面对这些未处理的情绪的持续积攒,我们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对自我情绪难以把控之下是接踵而至的焦虑感。

而深度阅读能够提升我们的“情绪粒度”。像前面说到的,我们在阅读书籍的过程是一种交流过程,我们能够在阅读中捕捉、感受、分析字里行间中包含的心理状态。也正是这样,不断的深度阅读,可以培养出良好的情绪感受能力。

即使越来越多的人控诉自媒体贩卖焦虑,而若我们无法培养起情绪把控能力,依旧会在明知道陷阱的情况下再次迷失其中。

针对个体情况挑选合适的书籍阅读可以说是一种低成本的心理疗法。

事实上,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reading therapy)早在1916年就被提出,并在1961年的《韦氏词典》三版定义为:“A:利用选择性的阅读辅助治疗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治疗。B:通过指导性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中国学者论文多用《韦氏》给出的定义)

阅读疗法虽然在国内普及度不算高,但也越多国内心理学家强调阅读疗法需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近几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可以发现存在有类似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等症状心理问题,患心理疾病比例逐步上升,大学生心理情况多数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多数高校都配置有图书馆,也成为极便捷的心理咨询辅助资源,正在看文章的你若是需要,随时可以联系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获取这方面的专业意见。

就这期主题,心助君跟身边一个自称“行走的百科全书”的三十代朋友聊过(虽然我觉得是边走边掉页的百科全书),她说:

      “喜欢看书的开始是上厕所无聊时看各种文学杂志,到了大一些就喜欢散文、小说。到了有情绪问题的阶段,没有人给我解答,就自己看书,到了现在,看书对于我来说就是自我救赎的一个途径。”

我们很多人产生看书意愿的开始无非是无聊,想要消遣时间,但当特定的时间来临,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已经没办法简单地自我调节,或是找人求助,而书籍就是一个易被忽视却又无比有用的存在。

文章很长,很感谢任何一个能够坚持看到文末的朋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阅读中得到心灵慰藉。

关于读书这件事,心助君总是感到非常的羞愧的。总是抱着时间不够、事情繁杂的借口克扣自己的阅读时间,在生活中又常感到情绪上的无助、知识面上的空缺,甚至小到言语辞藻的匮乏,每每至此就会万分懊悔自己实在是阅读的太少。也希望看这篇文章的你,能够以此为诫。 

阅读推荐方面,个人来说,心助君是喜欢阿兰·德波顿(男神啊)的书,类似《身份的焦虑》、《旅行的艺术》,心理学方面比较有趣的书是《引爆点》,触动较大的还是普里奥·莱维的《这还是不是个人》,有关爱与性推荐《爱情简史》,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也非常值得阅读。

—  END  —

最后,想要了解下你们最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书籍,毕竟阅读兴趣产生的共鸣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满足感。

【文体不限~欢迎留言~】

文字:咨询部 溜溜

排版:新媒体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