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扶贫之一 | 媒体人必读:脱贫攻坚报道要防止这些偏差!

扶贫之一 | 媒体人必读:脱贫攻坚报道要防止这些偏差!

2023-05-10 14:56:27

5月7日,全国扶贫宣传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精准扶贫报道中的常见问题有哪些?隐性错误有哪些?《传媒茶话会》近期独家对话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新闻学博士夏长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宁启文,中国传媒大学报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红,,、记者周玉。

今日,《传媒茶话会》推出系列文章第一篇。今后,精准扶贫报道中一定要避免这些偏差!

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庄严承诺。的以来,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在此背景下,各级媒体对扶贫报道高度重视,报道量逐年攀升。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2017年,.1万条,比2016年增加3万多条;网上扶贫报道总量达551万余条。这些报道绝大多数导向正确,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但也有少数报道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给精准扶贫工作增添了实际困难。  

偏差一:盲目拔高,误读“两不愁、三保障”政策

 

,“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简称“两不愁、三保障。”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新闻学博士夏长勇对《传媒茶话会》表示: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地方擅自加码,盲目拔高扶贫标准。比如“保障义务教育”,在有的地方变成了贫困家庭孩子上什么学都不花钱;“保障基本医疗”,在有些地方变成了看什么病都免费。

他认为,这些错误做法不仅加大了脱贫难度,而且会吊高贫困户的胃口,容易引发“悬崖效应”,引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矛盾。,但有的记者因为不了解扶贫政策,反而把地方拔高扶贫标准的做法当作优秀典型宣传。

夏长勇说,有个别地方的医院甚至开辟贫困群众就医“绿色通道”,贫困户就医不用排队,这种做法会助长“贫困光荣”的扭曲思想,不利于调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也明显违反脱贫攻坚初衷,有些媒体不仅没有给予批评曝光,反而作为“创新”之举报道,这就更不合适了。

打好精准扶贫战,要咬定总攻目标,严格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不能擅自拔高标准,也不能降低标准。既要下决心消除绝对贫困,又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使大家期望值太高,力不从心。小马拉大车,你拉不动,拉不动的结果是好心没办成好事。

偏差二:将“精准扶贫”等同于“社会福利”或“慈善”

 

媒体在报道中常混淆“扶贫”与“福利”的概念,甚至将“扶贫”和“福利”等同。事实上,二者完全不同,不容混淆。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宁启文对《传媒茶话会》表示:社会福利是普惠性的,针对的是社会大众。扶贫针对的是困难的特殊群体,不是普惠性质的。媒体报道时应该加以区分。

此外,媒体还应注意区分“扶贫”与“慈善”。夏长勇认为,精准扶贫与慈善有本质区别,不要混为一谈。一次性地给钱给物,那是搞慈善,很容易做到。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以来,我们先是把近9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逐一建档立卡,同时派出大量干部长期驻村,帮助每个贫困家庭发展有长期稳定收益的生产。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工作哪一项都难做,挑战巨大,绝不是送钱送物那么简单。

偏差三:忽视脱贫主体作用,对“小人物”关注不够

目前,一些地方精准扶贫中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反正干部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撤职”。

2017年2月,,要防止忽视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干部和群众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精准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思想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先导。夏长勇对《传媒茶话会》表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够,是当前精准扶贫遇到的最大难题

他认为,在帮助贫困群众补齐精神短板方面,媒体作用巨大,也义不容辞。希望记者多深入贫困地区调研采访,多报道靠自己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个人典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多报道各地委政府采取的新举措、新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对一些特别有创新意义的做法,也可以通过内参反映,给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宁启文认为,当前脱贫主体故事讲得少,对脱贫主体即小人物关注不够,忽略了平凡主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大能量。应充分挖掘他们的好成效、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传播好他们自强脱贫的好故事。

偏差四:“刻板印象”说扶贫,旧眼光看待新问题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可能真正实现”“干部帮扶老百姓不过是做样子”……少数群众对精准扶贫的“刻板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刻板印象不应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中国传媒大学报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红对《传媒茶话会》表示:一些媒体评论、综述类稿件中的观点值得商榷。有些文章甚至存在立意问题、导向问题,怀疑、质疑精准扶贫的情绪弥漫在整篇文章中。

事实上,以来,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具体做法以及各地各部门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记者不应该想当然,仍然用旧眼光看待新问题。

夏长勇表示,精准扶贫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方方面面。以精准识别为例,2014年,全国动用80万人进村入户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干部等信息全部登记在册。2015年,全国动员200万人搞建档立卡“回头看”,剔除、补录大量信息,工作量巨大,这两年又搞动态调整,使信息更加精准科学。以上工作是以前从未做过的,人力、物力投入都很大,充分体现了“精准”要求,为打赢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派出人力来讲,以来,全国已累计选派驻村干部近300万人,目前在岗的驻村工作队员有77.5万人、第一书记19.5万人,建档立卡每个贫困户都至少有一名帮扶干部。

从这些数字,。媒体如果对新形势把握不清,。有个别媒体刊发的言论,其由头不是来自自己深入采访的感悟,而是网上的议论、传闻甚至谣言,这样的评论自然弥漫着质疑和批评的味道,这是需要警惕的。 

偏差五:乱贴标签,“扶贫是个筐,农村啥问题都往里装”

或为了吸引眼球,或出于其他目的,一些报道将贫困县发生的什么问题都往扶贫上联系,都给贴上“扶贫”标签。错贴“扶贫”标签,,给扶贫工作带来干扰,给扶贫干部带来更多的压力。

今年1月,国内多家媒体对云南鲁甸“冰花男孩”展开连篇累牍的报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1月19日,在一些媒体的安排下,“冰花男孩”王福满和父亲、姐姐一起到了北京,坐飞机、去天安门看升国旗,甚至还出席了媒体专门为他们举办的“媒体见面会”。

“冰花男孩”又一次使扶贫系统“躺着中枪”。报道引发的网上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不少人质问:为什么这样穷的孩子没有人来帮扶?“难道精准扶贫是走过场?”后来一调查,“冰花男孩”家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据当地政府部门透露,王福满家的经济状况在该村属于中上等水平,名下有一辆二手小轿车、一辆面包车,在外打工月收入有3000元。王家新建的楼房有两层,共150平方米左右。

夏长勇表示,这起事件很值得媒体人甚至是网民的深思。冰花男孩所在地确是深度贫困地区,孩子穿得这么单薄,步行一个小时去上学,确实值得大家关心和同情。但是,因为同情这个孩子,就开始质疑“扶贫不精准”,是否有失公允?其一,经调查“冰花男孩”家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直接把矛头指向扶贫是站不住脚的。其二,退一步说,如果“冰花男孩”家是贫困户,就可以给整个扶贫工作贴上“不精准”标签吗?这明显违背逻辑常识,个中道理不需要多讲。更重要的是,报道也好,评论也好,最终都要拿效果说话。,带来的是一些人对精准扶贫的误解,消解的是上百万日夜奋战在一线的驻村干部的热情,其效果无疑是负面的,。当然,在一窝蜂地批评指责当中,也不乏有中肯理性的声音,有的评论从“冰花男孩”事件来看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呼吁全社会都为扶贫尽责出力。这样的声音弥足珍贵,因为它产生的是正能量。

偏差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未分清精准扶贫的主流与支流

媒体在精准扶贫报道中,尤其在监督类报道中,要注意区分问题的主流和支流,防止抓住一点不计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个基本原则。

张晓红对《传媒茶话会》表示:精准扶贫报道一旦未正确看待主流、支流,在面对现实复杂矛盾、敏感问题时,就会把握不准报道方向,或对事件的报道、解读过于片面,或将社会现阶段的偶发问题归咎为体制因素,或出于收视率、点击率考虑,热衷于渲染事件的负面影响,错误引导读者。

夏长勇对《传媒茶话会》表示,对一些贫困地区发生的极端案例,媒体不应过分渲染,更要理性分析。

2016年9月,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村贫困户杨改兰在残杀自己的4个孩子后,身亡,这样的极端案例背后有贫困问题,也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长期紧张”等复杂的社会原因。如果由此案例让人们对精准扶贫产生质疑,那就是导向出了问题。

再如,在精准扶贫中,确实出现了填表报数过多加重基层干部负担等问题,比如,个别村“打印材料过多烧坏打印机”,对这些形式主义、,我们该怎么看?一要看态度。、国务院扶贫办都高度重视这类问题,正多措并举加以治理,,力度是大的。二要看主流。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每年脱贫1300万人,成绩是干出来的,干部都在搞形式主义的话,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群众脱贫、农村怎么可能发生这么大变化!

与缺点不足相比,成绩是主要的,这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千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打赢攻坚战还有两年多时间了,气可鼓不可泄。媒体也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要担起自身职责,坚决弘扬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为精准扶贫加油助威。

《传媒茶话会》评论:

脱贫攻坚报道存在哪些偏差?导致偏差的原因是什么?上文已说了不少,归纳起来,做好扶贫报道,媒体首当其冲要做好上接“天线”的工作。这是准确把握好扶贫报道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上接“天线”,就是媒体要吃透扶贫精神。精准扶贫是什么?它是新时期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媒体就要认识到,现在的扶贫已不再是粗放扶贫,而是到了啃硬骨头阶段,脱贫攻坚必须走精准扶贫之路。精准扶贫就要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譬如,扶贫资金不可以“天女散花”,也不能“手榴弹炸蚊子”。

谁贫困,就扶持谁,这才是精准扶贫,也才能更快实现精准脱贫。、领会了政府意图,才可以避免拔高、将扶贫等同“福利”“慈善”,甚至质疑精准扶贫等。也只有这样,媒体的扶贫报道才可以避免出现导向错误。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主办单位:贵州省扶贫办

承办单位: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编辑:小婷

审校:郑娟 王猛 苏江元

微信号:weifupi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