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媒体融合背景下现代传媒职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现代传媒职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2023-05-10 14:56:27

摘要:通过对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行业调研、专家访谈、项目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梳理出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采编创新的四大特点,由此提出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现代传媒人才培养“1+5+X”的课程体系方案。该课程体系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跨专业,采编技能和媒介技术并重,既灵活性又相对稳定等特征。

关键词:媒体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郝红霞(1969- ),女,上海电影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专业负责人、副教授。      


随着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院校新闻传媒专业也应顺应媒体融合的传播趋势,培养满足融合媒介需要的现代传媒人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同时自媒体也渐成“井喷”之势,有关数据显示,自媒体每年正以1000-2000万的数量在急剧增加。日益增长的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正呈现“同台竞技、融合发展”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兴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传媒界的主流趋势。高等院校传媒专业如何把握行业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采编创新的四大特点

随着移动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新媒体技术的纵深发展,媒体融合的传媒形态已经完全呈现。2014年,以“媒体融合元年”为标志写入中国新闻发展史。近两年来,“媒体融合”成为中国媒体发展的“主旋律”和“关键词”,国内媒体纷纷出奇招、想办法,努力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深度融合,不断将融合推向纵深发展。媒体融合,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即受众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正是这种思维,倒逼各级各地主流媒体融合提速,打造自己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力。

(一)机构重组与流程再造

,在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媒体数字化的双重作用下,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变革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内容融合上,平面媒体纷纷围绕生产采、编、发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即是采编流程再造最早的先行者。:程序员、服务员、推销员、联络员。,,将其变成了全媒体形态、24小时全天候生产的全过程采编管理,再造了采编流程,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渠道多元传播给用户”。,通过一个“轮轴”指挥台,利用同一种素材资源,同步加工生成通稿、微博、微信、客户端、集成报道等多种形态产品,进行多渠道分发推送,适配到多种新媒体终端。、一体化运行和产品研发的“实验田”“示范园”和“孵化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全媒体编辑部等等,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在进行采编流程再造的优化探索。顺应数字化、碎片化的传播特点,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都已经成为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举措。

(二)移动化迁移及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

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移动网络用户的迅猛增长,必将成为主流媒体移动化迁移浪潮的强大基础。一方面,移动用户迅速增长,网民视线向移动化迁移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另一方面,移动新闻阅读,正如互联网开局之初的门户资讯一样,正在成为一种基础型服务。移动互联网不仅使网易、搜狐等大型商业网站独占新闻客户端鳌头,、、。另外,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无论是新闻客户端还是自媒体,所有移动应用的本质都是通过应用聚合人,然后再把用户分到线下进行各种场景的适配。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及话题,最后能够通过各种增值活动来实现。

(三)融合报道及深度数字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内容创新,早已不是单纯的改变文体文风,以拟人化、细节化、卖萌等呈现新闻内容。融合大背景下的内容创新,要以技术为依托,探索“深度数字化”的报道内容,在深度、时效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创新,将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有机融合,全面提升读者的感官冲击力,开发适应受众口味的新型新闻产品。近两年来,,不断增强自身原创内容生产能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等重大主题进行融合报道,以全媒体矩阵形式展示,实现了高端时政新闻的新媒体化和碎片化阅读。在这些融合报道中,不仅有对“两微一端”的娴熟运用,还引入全景视频、3D动画等虚拟现实技术带给受众沉浸式的新闻体验,以及基于H5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可视化报道;游戏化、趣味性的新闻产品,也非常贴合移动端和年轻读者的阅读需求。

(四)技术驱动及跨界合作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驱动,不少主流媒体已经开始通过自主研发或借助外力等多种方式,补充技术上的短板。,既是嫁接了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全媒体新闻生产管理系统和一系列先进的采编工具,。先进传播设备、技术和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无疑成为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决胜利器。一方面,加强前瞻性传播技术的储备和应用尝试,可以增加重大新闻报道中新颖性和表现力,提升用户的黏性和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与外部技术机构的合作,研发适合的全新采编流程和架构的技术平台,对于提升采编能力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媒体融合的现代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结合当前媒体融合变革所带来的巨变,在近几年人才培养探索的基础上,对现代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出了“1+5+X”建设方案。现代传媒人才培养“1+5+X”课程体系,涵盖如下内容:一是坚守一个“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二是“五大技能”课程模块对接“融合媒体职业技能”,三是以“X”为代表的技能拓展模块,多方位拓展新媒体技术产品技能。

(一)“1”即坚守一个“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不动摇

专业基础课程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基础课程的功能和授课任务都不能发生改变。对于新闻传媒专业而言,其新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写作、新闻摄影、新闻评论、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媒介公关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础课程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基础课程应紧密适应融合媒体的传播特点,及时做出更新和相应调整,譬如新闻摄影应增加移动摄影、街拍等教学内容;新闻评论除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教学内容外,还应增加以移动互联网用户自动生成的UGC评论;新闻采访写作也应重视移动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写作上的差异性和用户阅读心理需求,增加移动媒体采写内容。

(二)“5”即“五大技能”课程模块课程对接“融合媒体职业技能”

融合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全媒体特征,即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移动网络,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终端适时、适地获取信息。“全媒体”并不排斥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而且在整合运用各媒体表现形式的同时仍然很看重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并视单一形式为“全媒体”中“全”的重要组成。因此,作为信息采集者,要掌握全媒体的采编技能,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满足“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元传播”的传播需求。“五大技能”模块的课程包括新闻采编基本能力、新媒体采编能力、摄影摄像能力、微视频制作能力、媒体公关策划能力等。当然,五大采编技能课程并非孤立的。在完成课程授课任务的基础上,以学院校报、网路电视台、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为实践平台,设置了《媒体实训》《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课程,使学生的采编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和提高。

(三)“X”即技能拓展模块,多方位拓展新媒体技术产品技能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技术研发与应用始终是核心因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优势内容与先进技术相互支撑、共生共融的过程。在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推动下,媒体开始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挖掘,通过H5、VR等新技术进行可视化立体呈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平台,各种信息传播介质的边界更加模糊,传播内容更加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技术创新已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忽视技术的存在等同于掩耳盗铃。笔者考察了当前新媒体技术在传媒中的应用,以选修课为模块,设置了新媒体技术产品课程群,其中包括H5新闻、微视频新闻、航拍新闻、动新闻、VR新闻、数据新闻等。其目的在于让传媒教育紧跟媒介前沿,对最新出现的媒介技术产品会运用、会制作。之所以用“X”在表达,是希望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有更新的媒介技术产品出现的时候,可以适时增补进来,使其始终能够跟上媒介发展步伐。

三、媒介融合下现代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特色

一是跨媒体,跨学科,跨专业。与传统高校传媒教育课程设置不同,本课程的设置摒弃了以单一媒介形式设置课程体系的做法,而采取了跨媒体、跨学科、跨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涵盖纸媒、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多媒体形式;在师资上,聘请了新媒体、网络、广告、动画等多个专业的教师兼职授课;在教学方法上,开展了校内全媒体实训及校外项目实践、“校外导师”辅导等多种实践模式,保障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采编技能和媒介技术并重。本课程体系中,不仅突出了五大采编能力课程,强化了采编技能的培养,同时以“X”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产品课程,加强了对技术的重视和教学运用。另外,还采取了聘请业界兼职教师、多专业联动等多种措施,对授课任务分解,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技术类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是既有一定灵活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在以“X”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产品课程中,选取当前在传媒界已经运用或者刚刚出现的H5新闻、微视频新闻、航拍新闻、动新闻、VR新闻、数据新闻等技术产品课程,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且这些技术刚刚出现,未来还可以有较长一段时间的使用期。但同时,“X”并非是固定的,随着新媒介产品的出现,“X”可随时更新换代。因此,该课程又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前瞻性。

    四、结

本文提出的媒体融合背景下现代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5+X”方案,是基于近几年新闻采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同时也是对当前传媒业界容融合媒介变革实际现状的考察和研究。因此课题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可操作。但是对于以“X”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产品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在操作层面,需要借助“外力”方能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以在具体的实施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并进一步拓展媒体资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确保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另外,融合媒介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1+5+X”课程体系方案也必将随着媒介的变化而不断升级换代。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能够持续不断完善课程培养方案,使其跟科学,更合理,具有更大的创新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垒.媒体人,准备好用技术思维来“改变世界了吗”.中国记者.2016.5.

[2] 严三九.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渠道融合发展研究.现代传播.2016.9.

[3]李晨.新京报谈融合发展模式下的创新思路和具体做法.中国记者.2016.10.

[4] .融合元年主流媒体采编创新的五大特点.新闻业务研究专辑,.2016.2.

.!如何烹制新闻大餐?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01/c192370-28161771.htm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