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理念创新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理念创新研究

2023-05-10 14:56:27

摘自:《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第二辑,谢清果、钟海连主编,第101-105页。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辑刊由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与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半年刊,欢迎赐稿,稿件一经刊用,支付稿酬。投稿邮箱:cccs2013a@126.com。另:本刊为鼓励各位同行引用本刊论文,欢迎有学术研究需要的朋友来信索取样刊,免费赠送。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稿约

 

1993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庆祝建系10周年时,见证并为之倾注巨大心血的余也鲁先生提议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的探索座谈会”,会后出版了《从零开始》的论文集。此后,厦门大学成立传播研究所作为推动两岸三地华夏传播研究的基地,并顺利地出版《华夏传播研究丛书》和《华夏传播论》,成为传播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2013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迎来了30周年庆典,厦门大学的华夏传播研究在黄星民教授等前辈学者的苦心经营下,已然成为我院教学科研的一大亮点。20171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学者的责任。为不断发扬光大华夏传播研究事业,我们在广大热爱中华文化、关注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众多学者和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下,将以“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这一校级机构为平台,以传播学系为依托,以广大中华文化研究学者和新闻传播研究学者为强大的后盾,创办《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刊物,搭建文史哲与新闻传播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嘉惠学林。

我们希望以本刊为平台,继续集聚海内外有志于传播华夏文明,展现中华博大精深的沟通智慧的各方人士,彼此分享研究成果,提供学术动态,推进中华文化的社会传播与国际传播,同时兼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各领域的新成果,以更深入地发掘中华文化中的传播智慧,提炼中华传播理论,推动传播学“中华学派”的早日形成。本刊栏目主要方向有:(1)基础理论,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播思想、传播制度与传播方法等;(2)历史发展,研究不同时代传播观念与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迁;(3)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4)传播理论,含健康传播、公共传播、、科技传播、跨文化传播、情感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各领域;(5)古今融通,注重中外传播智慧的比较研究和中国传播观念的古今传承;(6)新书评论,介绍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中的新作;(7)经典发微,注重挖掘中华文化经典作品中的传播智慧;(8)学术动态,介绍海内外学者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新成果,刊发相关的学术会议综述和研究著作的书评;(9)传播实践,着重推介那些致力于国学运用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经验;(10)国学新知,国学领域有创见的论文。此外,。

本刊前5期为国际刊号出版,可来邮件索取电子版。前五期内容分别为:创刊号主题:缅怀余也鲁先生;第二期主题:传播学中国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第三期主题:中国文化遗产传播: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四期主题:民族、文化心理研究;第五期主题:华夏文明传播研究。2017年起,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友情支持,与传播研究所联合办刊,拟以书代刊出版,半年刊,力邀海内外学者担任专栏主持人,兼行盲审制,以当前国际流行的开本印刷。本刊注重学术性、知识性兼顾普及性,力求雅俗共赏。欢迎专家学者赐稿,中英文均可,来稿一经刊用,即赠样刊两本,并酌付稿酬。本刊所有文章均为作者研究成果,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观点。


来稿规范:论文题目、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简介、通讯地址(含邮箱和手机号码)、参考文献等项内容均应书写清楚,论文字数一般控制在6000-8000字为宜,最长不超过10000字。引文务必核对原书。格式为自动生成的脚注,以为系列标记,每页重新编号。若有“参考文献”可放文末,以[1][2]标识序号,格式同于引文。引文中已有的,不再罗列。


正文中引文格式如下:

1.著作

[序号] 作者.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吴予敏.无形的网格[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2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页。

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选、邓选以及《鲁迅全集》、《朱光潜全集》等每一卷设一个序号。

2.译著

[序号国名或地区 (用圆括号原作者.书名[标识码].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务馆,1997.4页。

3.古典文献

文史古籍类引文后加序号,再加圆括号,内加注书名、篇名。例如:

文中 “……孔子独立郭东门。”(《史记•孔子世家》)

脚注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页码。

文中 圣人是“百世之师”[1] (《孟之•尽心下》)

脚注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页码。

文中 韦应物的诗秀丽警策,如“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春游南亭》)

脚注 书江州集[A].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码。

文中 “视其户口和课之多寡,增减之”(《金史•选举志》)

脚注 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页码。

4.论文集

[序号]编者书名[标识码].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伍蠡甫.西方论文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8页。

论文集中特别标出其中某一文献

[序号]其中某一文献的著者.某一文献题名[]. 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页码。

[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9页。

5.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篇名[标识码].刊名,年,(期).

黄星民.华夏传播研究刍议[].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 (4).

6.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篇名[标识码].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1998-12-25(10).

7.外文文献

要求外文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和中文文献一样多,但文献类型标识码可以不标出。

 Mansfeld,R.S.&Busse.T.V.The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 Chinago: NelsonHall, 1981.

Setrnberg,R.T.The nature ofcreativ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Yong,L.S.Managing creativepeople. Journal of Create Behavior,1994,28(1).

说明:1.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切忌用中文叙述外文,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某某书,多少页”等等。2.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或画线标出。

8、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参考文

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

文章

期刊

文章

学位

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词典

资料

文献类

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Z

 


欢迎来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