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阅读思考 | 新媒体人际传播的特征与功能

阅读思考 | 新媒体人际传播的特征与功能

2023-05-10 14:56:27


阅读思考·留言作答



1.新媒体人际传播的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说网络传播是碎片化的传播。

3.解释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阅读本文,选择以上任一问题文末写留言回答你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开始阅读,带着你的回答收获满满


一、新媒体与人际传播

施拉姆认为媒介“既是信息的倍增器,又是很长的信息传输管道……还是信息通道上强大的把关人”,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即讯息”,并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作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与传递渠道的人际传播,都需通过一定的媒介与自我沟通、与外界沟通,既获取信息也传输信息,以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综观人际传播发展史,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变革和促进作用,人际传播实际上彰显了一部传播媒介的发展史。

所谓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通信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互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和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并以数字信息等技术的发展为支撑体系的新型电子媒体,是传统媒介和新技术的融合和统一,能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正如匡文波所说,“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使传者与受者进行对等交流,是一个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的概念。石磊认为,新媒体使人际传播在传播内容、方式及效果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4个基本特征:海量性与共享性,交互性与即时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这些特征使人际传播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人际传播方式得到极大扩展、延伸和增值,如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通话、网络聊天、微博、QQ、微信等。

二、渐变: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动态特征

(一)公开性与隐匿性互渗

从传播主体角度看,从博客、微博到微信朋友圈,人们都热衷于公开表露自己的思想,公开诉说自己的情绪,公开分享自己的喜悦,“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人际传播传统的隐私性”。人与人之间通过发布、接收、评论、转发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方式也使原本私密的人际传播变得公开化。新媒体下网络人际传播内容的公开性是建立在传者身份的真实性基础上的,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又决定了其具有隐匿性的特点。

虚拟的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中的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抛开现实社会的诸多限制,在这里上下级、没有贫富悬殊,没有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等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被隐藏,个体可以一个匿名的身份和最理想化的自己去与另外一个理想化的个体进行理想化的交流。这种具有隐匿性的人际传播使人们不再担心现实社会中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可以较为自由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谣言问题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延伸性与平等性共存

从传播受众角度来看,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等动物,是社会化的个体。基于需要满足理论而言,个体需依赖人际群体而生活,这使得人际传播有别于大众传播,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一个满足自己交往及心理需求的“关系网”即人际交往圈。这个“圈子”是人际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将这个“圈子”延伸到了网络上,将“现实的交往圈子‘虚拟化’,”[8]而网络聊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类型使“圈子”外延不断扩大,促进了人际关系的稳固和发展,同时也将网络上产生的新型人际关系延伸到现实生活而形成一个新的交际圈,进一步构筑了一张庞大的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立体人际关系网。

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需建立在传受双方理解和合作的基础上,即使客观上受制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位等因素的影响,但本质上具有平等性特征(传统意义的人际传播双方也具有这一平等性)。不能否认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依然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平等方式和现象,但事实上,新媒体下人际传播将平等性推向了更高的程度,人际交流变得更加自由而开放,“再平凡的人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其他事物、其他人的观点和真实想法”,也就更具平等性,普通公民也可随时通过网络向政府部门发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发表见地。

(三)多元性与海量化统一

从传播内容看,传统人际传播是一个利用多元化传播介质与元素进行传播的过程,语言、体态、表情、服装、发型等都是人际交流中的重要因子。新媒体延伸了传播时空与传播主体的身体,将数字化元素注入到人际传播中,极大地方便了人际传播的话题,以文字、声音、图画、图像等为载体生动立体地传播信息,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方式,如短信、彩信、移动通话、视频通话等。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也促使网络语言的更新和创造,如用“:-)”表示微笑,“88”表示再见等,无限丰富了人际信息和情感表达的内涵。此外,传播者自身身份和传播对象也是多元的,一个人可“同时与多个对象或者不同时候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这些对象的文化背景等同样各异。这就需要传播者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还实现了异地即时同步的传播,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或论坛等进行交流。“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受众可以廉价快速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获取海量信息,同时也便于储存和翻阅。这种即时性交流手段使交流的信息在极短时间内发布出去并得到接受者的反馈。传统人际传播在面对面沟通时虽也具即时性,但限制于人体感官所能达到的距离,如果超出这一界限,人际交流就会延迟或停止。

(四)自主性与交互性并立

从传播渠道以及方式来看,新媒体颠覆了原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更是赋予人们新的沟通平台和传播权利,使传受双方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单纯传者或受者的个人已不复存在,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集编码、译码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主体,并可与信息传送者进行及时互动,甚至实现了角色转换,使每一个体既是传者又是受者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受者的主动性。

传统人际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等特点,只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受双方在时空上不能分离。而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是自主性与交互性的统一,跨越时空。微博使用者就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关注的对象或信息,也能按个人意愿随时取消关注的用户。微博的传与受几乎是同步进行,传者在发出信息时可立刻得到转发或评论的反馈,而受者只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发布或修改信息,成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交互性和自主性成为了常态。

(五)存贮性和复制性兼容

从传播效果看,传统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主要依靠口语或身体语言来完成,信息的传递“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局限性明显,极大约束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集合了文字媒介和数字新技术所具有的优势,沟通的信息不仅可长期保存,多次重现,而且还能复制。新媒体环境下,电话或在线视频交流时可以录下通话和视频进行信息保存;网络聊天时可以保存聊天记录;转发、评论微博或微信时也可以复制和保存交流的信息。因此,极大地弥补了传统人际传播时空固化的缺陷。

三、影响: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新功能

人际传播的功能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来概括,从个人来说,具有实现自我认知,建立互动关系,认识与控制环境,交流人生经验和实现信息沟通,满足情感需要的功能;从社会来说,具有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推进社会文明和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功能。新媒介的出现对人际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也赋予了人际传播的新功能。

(一)塑造双重身份,实现理想自我

社会学家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他在人际交往的研究过程中首创“拟剧论”,把人际交往比作演戏,把生活的社会比作剧场,社会成员在这个剧场里按照社会剧本的需要扮演各自的角色,以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据此,人际传播过程就成了一个双方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其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用各种符号伪装过的自我,“人际传播者实际上是带着符号制作的‘假面具’的表演者”。当然,这种带着“假面具”所进行的表演并不是代表着欺骗,而是人们在自我表达中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赞许或达到交往的目的,而故意约束真实的自我,失去人性的本真。此外,人们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播者外貌特征、身份地位等自身因素以及风俗、规章制度等外部因素,因而许多个性得不到张扬,不能自由地表达自我,也不能实现理想中的自我。

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具有真实性和虚拟性相统一的特点,使表演者具有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的双重身份。借助网络等新媒体,面对面进行传播所需要的声音、动作等符号的制约作用得到弱化,具体时间、地点等场景的影响也基本消失,这使得传播双方的表达过程更加自由。在与陌生人或新朋友交流时,塑造理想自我的可能性得到提升,这个理想的自我超越了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等现实自我的界限,现实社会交流中没有表达出来的那一部分自我得到充分展现,实现理想中的自我。

(二)“碎片化”传播,不断完善自我

网络传播是“碎片化”的传播,其“碎片化”主要体现在

  1.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指的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被撕裂成了碎片,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

  2.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超文本链接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

  3. 注意力的碎片化,面对海量信息,受者注意力多数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

  4. 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人人都有发言机会,人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由于需要借助网络,如手机短信、微博、网络聊天工具、微博等,所以也会体现“碎片化”特征。

传播时空的碎片化使人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与他人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提高获得信息的效率;注意力的碎片化能更快去适应信息的更新速度,为不断获取新信息提供保障;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使得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取长补短。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充分利用“碎片化”,不仅有利于人际传播的完成,而且能使人们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三)扩大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和谐

人际传播并非只是传受双方封闭式的信息传递,而是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人际传播过程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也会作用于社会,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大众而实现的。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通过“二级传播”,即由“大众传播、、‘受传者’等要件构成的传播过程”实现的。,他们首先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获得自己的理解,然后传播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人施加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人际传播会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龙剑梅

来源:西部学刊


推荐阅读

2019新闻实务训练营

《2019新闻传播考研每月热点报告》-4月出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与常见问题

从传播学视角分析表情包的流行因素

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学反思


新传土拨鼠官方微店入口

请轻轻的戳一下阅读原文

一定记得轻轻的,我怕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