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自媒体运营沦为鸡肋,如何改变?

自媒体运营沦为鸡肋,如何改变?

2023-05-10 14:56:27

自媒体一直被很多公司看成鸡肋,建号容易运维难,想要10W+却总有束缚,定位都是大方向,深挖消费者痛点?问题是连消费者调查都欠缺……如何是好?所以,如果想以自媒体做出点动静,

1.先做深度调查,企业自媒体号出现本来就带有商业性质,闭门造车不如广纳贤言。了解用户从倾听开始。行业动态、客户对行业认知,不调查总可以看看论坛,挖痛点,首先你得挥锄头不是?

2.理性分析感性描述,文字是用来玩儿的?那就错了,记得几年前果总告诉我:写双微最需要说人话,阳春白雪客户恶心,下里巴人领导恶心(不排除有不觉得恶心的)所以正常表述,加点挖痛点的段子,嗯~成功了小半。

3.自媒体运营是为了什么?无外乎是以下几种:

一,品牌发声;

二,B2C搭桥;

三,产品推广;

四,活动和优惠政策推广;

五,占据客户认知。

然而,客户总会对企业公众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好比是老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朋友,但大多数学生依然会迈不过去师生之别这道坎。

同样,企业内部的文化甚至决策层的喜好同样会限制自媒体的发散轨迹。

就好比许多中层管理会诘问为何自己的自媒体运营无法拿出类似杜蕾斯般的文案,无法引发阅读者共鸣。在某篇文章中找到了个人比较认同的观点:首先,杜蕾斯自带两性的属性,这是人群的生存延续需求。光凭这一点,许多企业就败下阵来。

杜蕾斯的话题“污”可以说是特有属性的外延,接受和认可度自然会高很多。

再看推广团队构造,一个24小时待命的团队和一两人8小时的单兵作战谁的战斗时长更长?光是拼点子数量就输了

其实,为什么说自媒体人是苦逼的,原因也是如此。新闻可能随时发生,所以许多有上进心和想法的自媒体运营专员至少都要做到12小时的待命。而且还有发文审稿带来的返工。游走在企业惯性思维下的灰色区域无疑是诚惶诚恐的。当然,这也导致了自媒体员工更迭速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较为明显,原因很简单:思维定式。

反观自媒体运营行业,压力是巨大的,甲方要点子好,新闻敏感度要高,客户分析要准,文字能力要强。所以,目前我所见到的自媒体运营大牛多数是新闻专业或是传统媒体行业脱离出来的。新闻主编或是媒体策划。

扯远了。

书归正传,我们来分析下前文所提到的自媒体运营的目的。同时也重新梳理下由低到高的顺序:


一,活动和优惠政策的推广

这是许多企业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所无奈选择的渠道拓宽方式。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只是把自媒体的运营当做多出的渠道去尝试。这也导致这些企业不会投入过多的资金去运营,因为相对而言花了十几万在自媒体上可能你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还不如我再多花十几万在高速路上一块户外大牌广告看到的人多。而且更高一层的领导也能看到。所以,发点优惠信息和活动就算了吧,也算是个渠道。

而这种做法的结果同样也导致了自媒体行业“牛皮癣”泛滥,引起了自媒体用户的反感。


二,产品推广

其实一、二两点在中层领导层面差别不大,皆以自媒体作为渠道进行利用,不同的是产品推广相比之下更耗费经历和成本,所以效果自然不同。而产品推广本身也自带弊端:做优质的,成本高,降成本又怕在同行竞争中败阵。所以许多企业会在做产品推广前进行投资回报比的分析。这份投资回报比的分析报告的决定作用至关重要,但数据真实度这一关就需要各位自行把控了。一个好的产品推广个人认为需要以下要素:

1、产品自身属性和目标人群的匹配程度,说白了就是产品定位精准程度。在此声明:这里所说的定位可以细节到某一类细分人群,不要把类似于家庭、中老年客户作为自己的产品定位,原因也无外乎是渔网原则:网孔越大漏掉的鱼越多。有朋友会说虽然我漏掉了小鱼但是可以捞到大鱼啊,那请问:从数量而言,小鱼多还是大鱼多?

2、同行同质化产品的对比,可以说是挖掘卖点,但是我在某公司任职时接受产品知识培训,却发现培训者对公司产品有一种盲目自信。对自己产品抱有自信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失去理性判断的盲目是可怕的。试问,如果产品皆是其他同行无法达到的,那么还存在竞争吗?就如同可口可乐和天府可乐一般了吧!所以,无论是产品人还是推广人,理性判断和分析都是必修课。要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自信,更要有山外有山的理性。同行同质化产品对比,在《文案写作》一书中提到的观点比较认同:就像《喜剧之王》中周星驰教张柏芝一样“客人总是有他好看的一面,眼睛不好看或许鼻子好看,鼻子不好看或许嘴好看……”在对比下找出优势,放大它。

3、受众的价值观认同,明确了精准定位,分析了同质竞品对比中的优势,接下来就是让受众认同自家产品输出的价值观。这时候又到了“抓痛点”时刻。真正的需求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之为“发自内心的渴望”也可以说是“共情”目前本人还在以此为目标努力,所以没有成熟建议,便不敢班门弄斧了。


三、品牌发声

在前两点基础之上,品牌发声可以说是有一种意见领袖的感觉了,许多大中型企业把自己的落地或公益活动稿件与品牌发声划等号,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不相等。品牌发声可以是落地活动的推广,也可以是优秀的产品案例,更可以是行业标准的定制。所以个人认为各位还是不要掂量错了。自媒体运营的成功(这里指企业型自媒体)不仅是以往提到的10W+,更是有着客户号召力的作用。这是大多企业认可却又觉得寻路无门的共同认知。也是因为这样,才让众多企业认定了自媒体的鸡肋位置。所以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品牌发声的国内企业并不多(此观点依然要除去那些已经有着成熟广告运营模式的国家和公司如美、日等)。


四、B2C搭桥,

许多企业开通自媒体平台的初衷也是为了建立和客户沟通的桥梁,实际的发展轨迹却停留在了前文中的一、二点上。如此恶性循环,自然自媒体成了鸡肋。纵观研究自媒体的书籍和文案写作书籍,“共情”和“说人话”诸如此类的关键词频频出现,视频媒体发展是趋势,当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诸位有没有想过:自身品牌属性和客户的连接点以及鸿沟到底在哪?就好比某领导告诉你月度推广产品是经典欧式家具,目标人群是刚需上班族……或是面对一群只玩微信朋友圈的中老年客户让他们关注微博……一群一万只羊驼奔腾而过……这是极端的例子。提问:提到90后你能想到什么?二次元,宅,“中年危机”都是答案,那初为人父母呢?相信有朋友会想到,有的不会。所以,共情不是说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容,大数据之内的东西是参考,大数据之外的很多才有亮点。所以当自媒体运营达到了B2C桥梁的作用,就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题外话:许多企业害怕诸如微博这样全开放的自媒体,原因是因为开放,所以总会引来负面评论,删除速度有比不了负评速度(这边逐条寻找删除,那边逐条复制粘贴)真心想想都累。但删除的同时还有很大可能激怒负评者,其实我们可以想想:消费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失去理智?当然是在自身利益收到损害的时候。面对和解决是必须的,害怕负面是正常的。有时候自我宽慰都会说人嘛,没有百分之百让别人满意的!产品也是如此。其实这也变相导致了部分企业处理微博等开放式平台的顾客投诉速度快于微信公众号等半封闭式自媒体平台。从而又导致了在微博上的客诉增多的现象。所以不如开诚布公,学习鲧还是禹,大家自行琢磨。


五、占据客户认知,

能够占据客户认知的企业自媒体不多,个人认为较为成功的除了杜蕾斯外,新希望乳业做的“没希望”和“扎心”系列可以算作不错的自媒体推广此创意出自坚果互动下“试物所”的微信公众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同时这一举措也让新希望的“初心”系列在成都范围内打了一场漂亮仗。将自媒体运营变现成功,就在于占据客户认知,这也是《定位》中一再提到的观点。

说了这么多其实许多观点都是自己的看法,其实自媒体发展过快也导致了许多企业的盲目跟风。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最终沦为鸡肋。虽然如此,相信大家依旧看好自媒体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此也诚恳的希望各位管理者,请在决定对自己企业的自媒体运营进行改革之前,先确定自己的初衷以及自身企业发展的需求,三思而行。否则没有斩头去尾的想法就不用劳民伤财了。因为不治根本,无论换多少代自媒体团队也无济于事。同时也希望在夹缝中生存的自媒体人能够不断成长,毕竟专业能力提升才是走向更好的关键。

最后的最后:我的拙见并不希冀企业和行业认同,欢迎批评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