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专访丨忠于内心 成为最好的自己——访资深媒体人朱学东

专访丨忠于内心 成为最好的自己——访资深媒体人朱学东

2023-05-10 14:56:27


12

朱学东

江苏常州人。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曾服务于北京印刷学院、,后出任过信息早报副总编辑、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董事、南风窗总编辑、中国周刊总编辑、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副院长。著有《黄金般的天空》,《江南旧闻录》系列。

他拥有“才力犹可恃,不惭世上雄”的豪气,也不失“努力尽今夕,老年犹可夸”的执着。他既有“黄金般的天空”的畅想,也有“任其事,成己心”的踏实。他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实干家,他就是那个坚持“我做不了黑暗中照亮别人的蜡烛,但自我举烛,照亮自己的前路,而不是靠别人的光芒来照亮”的朱学东。

铺就精神底色

1985年初夏,一个懵懂的乡下少年踏入了人民大学的校园,憧憬着将要在这里度过的漫长而又短暂的四年。在这四年里,朱学东收获了良师,结识了益友,更为他的人生铺就了厚重的精神底色。


对于朱学东来说,来到人民大学,是一种缘分。中学时期,,他们在课堂上带来时代前沿的知识,介绍当时有名的学者,也为朱学东带来了关于对哲学概念的启蒙。填报高考志愿时,招生简章上人民大学排名第一,哲学专业也排在第一位,在老师的影响下,他决定摆脱熟人的网罗,毅然选择了陌生的人民大学,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


朱学东说,,老师们的教诲令他受益终身,从班主任老师马俊峰、李燕,到李德顺老师,再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李秋零等各位师长,都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至今仍然记得张志伟老师在他的毕业留言册上写下的这样一句话:“口开神气散,但人总是要说话的。”正是在许多良师的帮助下,朱学东从朴素的路见不平式的思维方式转向了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思维。


有良师指路,也需益友为伴。朱学东的大学同学,虽然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地区,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但大学四年相伴成长的经历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学东说:“我不仅学会了向自己的同学师长请教学习,也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立场中认识到自己应该注意的地方,就像以赛亚•伯林所说,学会从反对者身上学到东西。”


,朱学东在阅读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尝试着在书海中独立思考、寻找自我。正是在这短暂的四年,涵养了他的人文素养,也形塑了他的精神品格。正如他自己所言,“今天我所拥有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和辨析能力,我的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我对人的异化工具化的警惕……都首先应该归功于人民大学哲学系打下的基础。”


走入社会后,大学时期的收获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种子一旦种下,遇到合适的环境,总会发芽。”朱学东脸上温和的笑容透着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对思辨精神的笃定,也来自于对事实和逻辑的尊重。正是这种自信,让他拥有了“表情独特的脸庞”,让他得以敏锐体知着世间的冷暖,书写着人生的沧桑。


坚守职业理想 忠于自我选择

“过去这些年,换了许多工作,且大多是逆势选择,逆潮流而动,总是与时代潮流不合拍。”朱学东不无自嘲地说,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未准确踏上过时代的节拍——上高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时读了文科;法政经济开始流行时读了哲学,“公务员热”的时候当了老师,“下海潮”的时候考了公务员,别人打破脑袋想进机关时选择离开,证券市场衰退时做了以证券信息为主的报纸,互联网兴起时做了以平面为主的专业杂志和专业研究公司,社交媒体时代做了月刊,移动互联时代到了都市报……他笑着说,“就像六指琴魔里那个报信的胖老头,口头禅是‘又晚了’。”


毕业之初,朱学东在北京印刷学院做教师,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彼时市场经济刚刚兴起,人们的目光纷纷投入经济领域。,朱学东通过考试,,在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传媒行业当时最优秀的领军者。


2000年,朱学东选择了离开国家机关,开始接受新的挑战。从《传媒》,到《南风窗》,再到《中国周刊》,最后选择《新京报》,对于朱学东来说,每一次转身都是一个新的尝试,都会带来新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创业失败的挫折,也体验了“努力尽今夕”收获的成功。


谈到面对挫折时的坚持,朱学东感叹道:“或许在朋友和别人眼中,会习惯性认为,像我这样坚持的人,激情理想如永动机一般有不竭的力量。其实,这种坚持,就像我们走夜路时会歌唱一样,更多是一种内心软弱时的自我鼓励。软弱放弃、安逸享受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顽强坚持的才是非常态,就像李健歌里唱的,‘有时候,坚持是一种无路可退’。”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说过,“认识到一个人的信念的相对有效性,却又能毫不妥协地坚持它们,正是文明人区别于野蛮人的地方。”通过这些挫折与挑战并存的宝贵经历,朱学东总结了他在职业生涯中所秉持的原则,“每一个行业所要坚守的都包括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两部分,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做哪一块,都要投入很大经历去学习,自我提升,否则无法在行业内立足立身。”


他认为,在媒体行业工作,就要努力做出回归常识、突出理性专业性服务社会的媒体。首先要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敢于为公众发声;其次要组建强有力的团队,在团队里要形成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最后要培养年轻的媒体人,为年轻人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


有目标才有行动,朱学东以一个王健林说过的“一个小目标”做对比,说明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我到死也做不到。不过,我能做到的,首富恐也未必做得到。但,立志当学首富,我给自己也定了一个小目标:读1亿字的书(6-8年),出版10本书(5-10年内),走2万公里路(10年),抄万首诗(10年),10年后小楷送朋友能送得出手——向周作人学习,送朋友的,就送随手抄的诗词,送最好的兄弟姐妹的,就送小楷手抄的自己作品。”


步入天命之年 领悟人生真谛

“天命之年,灵魂最接近自己渴望的样子”,因为这个时候,人的精力体力、人生阅历以及其他状态在真正意义上,都是最饱满的时候,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为了保持自由的灵魂,不仅需要时时自我激励、自我修炼,也要坚决抵抗住强大的外在压力和诱惑,正所谓“在最坏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在朱学东看来,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忠实于自己并且向内坚守。


忠实于自己,既是忠实于自己的信念,也是忠实于自己的灵魂。社会是复杂的、庞大的系统,所以个人无力改变世界,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建设自己改变自己,而这同样是意义非凡的,因为唯有个体的改变才能推动社会的真正改变。谈到这,朱学东分享了一位朋友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对他的激励:“哪怕所有人都放弃了,只要你一个人坚持在做,你的坚持就有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


向内坚守即是一种自我建设。朱学东向来是一个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的自律性很强。他说,当灵魂真正接近自己渴望样子的时候,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地保持下去。


朱学东以实际行动证明着他的坚持,抄诗、暴走、读书他都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正如他自己所言“让自己成为一道微光,即便不能照亮别人,至少也要自己照亮自己的前路”,这些坚持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自我清洗,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也能够像洛伦兹的蝴蝶一样,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通过社交媒体带动各个年龄段的朋友共同成长。这是朱学东建设自己改造社会的自我认知。


“我不向往任何别的时代,任何恩赐的天堂不属于我。我愿意在自己的时代,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建设自己,用创造对抗破坏,为自己争得未来,哪怕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哪怕最终也未必能来。”忠于自我、忠于灵魂,向内坚守、自我建设,守住自己所能珍惜和守护的世界。朱学东说,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人生真谛。


朱学东还建议未来的建设者们,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平等对待所有人。另一方面,要多读书,多读经典,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得以体现。


采访/李宣谊  文/校报 杨默 学生记者 王月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