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热点过后,一个心理学自媒体人的应激障碍 | 主创深夜随笔

热点过后,一个心理学自媒体人的应激障碍 | 主创深夜随笔

2023-05-10 14:56:27

壹心理主笔团|触角



虐童案曝光之后,难得的周末夜晚,我却莫名地,思绪万千,睡不着......


这个周五,整个朋友圈被这件事刷爆了,而......

距离江歌案刷爆朋友圈,11天;

距离携程亲子案刷爆朋友圈,16天;

距离孕妇跳楼刷爆朋友圈,2个月;

距离李文星传销案刷爆朋友圈,3个月.......

作为一名自媒体人,每次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都需要追了一整天的新闻。


看了各种细节描绘,各家观点,与在朋友圈刷文的各位一样:


先是对各种细节感到震惊,无法相信真的有人能对小朋友下得了手;


然后,一边心疼担心小朋友,一边气到发抖,把信息转发到朋友圈,愤怒地骂了一通,但心情却无法平静下来。


一边不断地关注这这件事情,希望能有新的进展,一边沉浸于一种不安、焦虑与悲凉之中


脑子里充斥着: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真真实实地发生了,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我们还有改变的可能么......


紧紧张张地刷了一天,到了晚上,郁闷,疲惫,悲凉,甚至,有点麻木了。


然后呢......



 01 

负面新闻发生之后......


事件发生后,看了那些触目精心的细节,我们压抑了内心想宣泄的愤怒,开始搜集有价值的报道和心理学资料,以及自媒体圈的文章。


做了自媒体那么久,其实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文章可以,哪些文章可能不太适合现在发。


而当同事转发了一篇“心理医生教家长:如何识别孩子被虐待”主题的文章时,我们眼前一亮,这不是当下很多慌乱的家长最需要的信息么?


尽管在满朋友圈都是愤怒情绪的时候,这篇过于冷静,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但也正因还未出现可以受用于慌乱中家长们的文章,我们还是结合事件做了改动,推送出去。


在改文章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截出那些让人发怵的文字,没有渲染未被证实的细节,只是简单地概括般地带过.......


甚至,对于情绪唤起上的处理,也小心翼翼,只说出了家长看到事情后,实实在在的一些担心。


因为我们知道,朋友圈类似的信息,已经足够丰富了,我们没有必要再说;


更因为作为心理学媒体人,我们知道,有种应激创伤,叫“替代性创伤”,和李松蔚老师的那篇刷屏的《不只是被虐的孩子,整个社会都应激障碍了》中提及到的应激反应基本一致:

媒体的报道,让很多事件之外的人,都会在理解他人经历的创伤中,体验到这种经历,以及其带来的巨大压力。


细节越多,事件描绘越真实,大家的感受便越具体;


而事件传播得越多,人们看得越多,大家感受到的压力就更大。


如果说科普心理学的代价,需要唤起大家那么多负面情绪和压力,那不是心理公开课的初心。所以我们很克制地,不敢触碰太多细节。


但我们也知道,事情远远还未结束。


现实是,朋友圈刷屏不止后,大家的应激反应还在持续,压力/愤怒的情绪堵在心头,只能不断地转发宣泄情绪。


随之而来的是,是深陷其中的无助感,对社会/幼儿园/教师的不信任感,让人无处可躲,只能不断地呼吁:


让真相大白!让坏人得到惩罚!让法律和制度得到完善!


随着事件的刷屏,几轮下来,在愤怒、无助、不安、焦虑、疲惫后,内心真的有点麻木了。


这种麻木不是不理睬,而是在不断的事件袭来后,持续地在不安中浸泡之后,我们适应了。


这也是,另一个让人悲凉的地方。



 02 

今天适应了,明天往哪去.....


在事件全网刷爆后,脱口秀达人李诞在微博上说:


完全不想写段子了,头痛,笑个毛笑。每次一出这种事情,就觉得自己很蠢。


   但这种情绪很短暂,因为我并不蠢,错也不在我。没啥能做的,只能好好建立祖国。


这应该反应了很多人的想法:


心情不好,不知道怎么办,宣泄完了,疲惫了,背着无奈感,继续干活。


表面风平浪静,但内心,却多了一层悲凉和无力。


勒诺瓦说:「我们因此能够适应不幸,从而不再追求幸福;或者自认为足够幸福,而不再追求改变。」


我们能够在不安全感充斥的环境下努力求生,但不会因此而更加快乐。


反而在内心,却在忍受痛苦中,对这个世界慢慢失望:


从孕妇跳楼的新闻中感到对婚姻和怀孕的恐惧,从刘鑫案中反思自己是否太过善意,从辱母案中对办事机构失去信心......


而人的适应性最吊诡之处,便是当我们觉得社会不安全,当有人告诉我们其实社会是安全的,我们反而会去找各种不安全的证据,去说服他,同时强化自己的信念。


最后,我们不再相信有安心的可能,同时告诉别人:「你们也不可能得到安心。」


然后呢.....


我们难道只能经历这样的伤,这样的悲凉,慢慢失感和绝望,却无法改变么?



 03 

或许,有没有别的可能.......


有很多人说我们现代社会太让人不安了,其中有数不清的原因:


(1)社会发展快,很多制度和教育跟不上;

(2)媒体更加发达,小概率事件“见天日”的机会多了;

(3)自媒体和朋友圈的传播,让事情更多曝光,而其中,愤怒的事件最容易得到传播,被更多人看到......


每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都伴随着各种矛盾的产生--旧的矛盾被曝光,新的矛盾又迭出......


我们一边被快速发展的脚步追赶着,焦虑着怕被抛下,不敢停留在舒适区,一边又得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挑战,实在是太膈应了。


但因为它正在快速发展,还未根深蒂固地稳定下来,是不是被塑造和改变的机会,也会多一些;是不是改变的速度,也会快一些呢?


每个大的改变,都必须经历阵痛的过程。


美国是“种族隔离制度下,学校对黑人不公平对待”法案审判后,引起的一波平权运动;


韩国是《熔炉》之后,国民戳心后,努力呼吁带来的改革......


而我们近年来,也有一些小的变化:

至少,李文星传销案曝光后,对于每个奇怪的面试机会,我们警惕了一些;


至少,在这两天北京危楼清理,多少人寒夜中无处可归时,《一把大火烧出的冷,北京的餐饮人还你温暖》的广泛传播,一长串的餐厅招募留言,让他们有了去处;


至少,公众场合猥亵女童/恋童癖等新闻曝光,让很多父母意识到了,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性,与之相关的绘本/视频也被传播.....


由此看出,在被热点刷屏后,除了悲凉地适应外,我们还可以有呼吁改变,甚至着手改变的空间。


在朋友圈转发一篇真正对家长有用的文章;在微博上转发严谨报道的事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各行各业找一些方法,去对新闻进行分析,寻求解决方法......


当被曝光在负面新闻之下,无法忽视时,做些努力,或者休息一下,恢复理智,再做些努力。


这或许,是我们抵抗无力与悲凉,挣扎前行的可行之路。


- -写在最后 - -


最后,想再引用李诞说的话:开心点吧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这句话我至今都很认同


但如果能出一点力气,为我们爱的人,让人间变好一些,我们也愿意。


李诞写段子,让紧张的大家一乐,放松放松,更有力气在生活中前行;


自媒体和朋友圈中发声的各位,不受困于悲凉,去呼吁,甚至更好的改变:


而作为心理人,我们通过心理公开课这个窗口,及时科普靠谱的知识,当个温暖的心事疗愈者,让深处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看见自己,看见可以让自己更幸福的选择......


这也就够了。


- The End -


(特别鸣谢:其中关于“适应性”的部分资料,由高浩容老师提供。)




人心不是黑洞

迷失不要慌,来这里

看见你自己


转载 | 投稿 | 合作

请直接在菜单栏回复关键词


有心理困惑,想问咨询师

↙点击阅读原文,找同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