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高小立:新媒体时代的影评生态,真正考验的是观众丨对话(上)

高小立:新媒体时代的影评生态,真正考验的是观众丨对话(上)

2023-05-10 14:56:27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视协艺术评论委员会委员。编著了《梁衡散文研究》《激扬文字》《08文学记忆》《水流云在》等文艺评论著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影视评论、述评类文章。曾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评论类一等奖。多次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


畅所欲言与参差不齐的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快捷了,丰富了,但也随意了”

“人人都是影评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两次高潮期。电影是当时最受人们欢迎的观赏艺术,那时全民写影评人人都是影评家,但是后来电影走了下坡路,电影的评论也从大众化走向了精英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现在的电影评论又回到了大众化的时代,然而在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评论的当下,评论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就显露无遗,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大量影评的出现,反之又恰恰考验了我们每一个观众。在庞杂的信息及丰富的评论语言中,怎么看待和鉴赏一部电影?对观众是挑战。这一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对创作是一种助推,对观众鉴赏力也是一种提升。



“年度十佳”影视作品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票房和收视率不是评判一部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

“票房和口碑均好,可归为最佳”

“我对未来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充满信心”

票房和收视率不是评判一部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评判一部作品的标准,首先是其思想艺术性,其次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发现。收视或票房也是衡量标准之一,票房和口碑均好,可归为最佳。


《文艺报》作为主流媒体,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相比去年,今年的年度盘点中,影视作品的整体质量在提升,观众的鉴赏水平也在提高。作品和观众是不能分割的一体,所以创作者必须要拿出好作品来影响观众,提升观众的鉴赏、审美能力,反过来倒逼创作者拿出好作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我对未来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充满信心。在年度盘点中选取20部作品时,首先考虑到的是作品的艺术品质,与此同时,审美发现同样重要。当下影视剧作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艺术家还是缺乏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选了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电视剧同样是历史商战题材,与《胡雪岩》《大宅门》《乔家大院》《大清盐商》等围绕家族争斗建构叙事的模式不同,《那年花开月正圆》具有新的审美发现,它脱离了单一的叙事模式,将视角聚焦于描写商人及商业文化之上。在作品的审美发现方面,给观众带来的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及差异化的观赏体验。



当下的都市情感剧及偶像剧异常火热,但其同质化现象同样严重,较难给观众带来新的观赏体验。越是观众再熟悉不过的身边故事,无论从叙事策略,还是人物塑造上,对艺术家创作能力的要求越要见功力。影视剧不是资本热钱的试验田,需要从业人员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及知识储备,创作者自身的哲学思考和视野同样十分重要。



具有思考力和社会良知的评论家

“评论的过程,就是折射社会良知的过程”

“一部作品应当具有社会性”

“优秀作品的创作,应当立足于现实及中华美学精神”

作为一个评论家,首先需要有鉴赏力,其次需要有思考、反思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社会良知。同时,文化知识储备也是最基本的能力。当下的大部分艺术评论家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思考力和社会良知还略有欠缺。我们往往呼吁创作者要有社会良知,但作为一个评论家,虽没有亲历创作,但评论的过程,就是折射其社会良知的过程,评论家的价值取向与作品的价值取向是互为的,绝不是拧巴的。


当下的一些影视评论还存在一个过分集中于技术层面评点的问题。也就是在电影的叙事策略、技巧层面的评论都很到位,但却很难深入到作品内容和人物本身,较脱离社会意义和人的精神诉求。也正因为评论在这方面的引导不够,才会导致很多作品苍白现象的的出现。


一部作品应当具有社会性。文艺作品是作用于这个社会的,不应该是虚无缥缈的。所以为什么都在呼吁要大力提倡现实题材的作品?因为其与现实的勾连非常紧密。这样的作品如果不放在整个社会层面来评判,不从人的本体出发挖掘其精神内涵,就容易陷入一个过于注重技巧的误区。


当下大部分电影在技巧层面上做得很到位,所谓戏剧性反转、戏剧冲突的设置等,都能让受众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但对整个故事进行梳理,却常常容易显得空洞苍白,当下的中国电影和国外电影相比,确实存在差距。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电影较难在国际上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下影视评论过于注重技巧性,可能是因为同西方影视理论结合得过多,或是有意识地学习西方的评论方式。其实,我们更应该立足于本国的现实和中华美学精神。



《水形物语》与《三块广告牌》、奥斯卡评委会与大众群体

“奥斯卡评奖与美国当下的精神需求紧密联系”

“《水形物语》讲述的是边缘人的爱,直指当下社会群体的情感匮乏”

奥斯卡秉持着一个非常成熟的评选机制,《水形物语》获奖,自然有其道理。奥斯卡评奖不仅综合了美国当下的社会诉求,更与整个世界格局紧密相连。好莱坞电影的受众不仅是美国人民,更是全世界观众。 但相对而言,其评选机制,还是更偏向于美国化一点,其与美国当下的精神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各种危机猝不及防,人们在环境恶化、恐怖袭击等等不安中产生恐慌、焦虑与烦躁,所以需要寻找诗和远方。但越是寻找诗和远方,越是感到这个远方怎么那么远。现实缺失的、人们呼唤的,就会从电影里寻求答案。所以说电影是一个超现实的存在,是造梦的机制,人们通过”替代性满足“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水形物语》讲述的是边缘人的爱,直指当下社会群体的情感匮乏。


影片的意蕴很深刻。在资本控制的当下世界里,人们最迫切呼唤的就是不带任何功利的爱和信任,《水形物语》讲述的就是爱和信任。影片《三块广告牌》是一部揭露社会现实、关注女性生存的作品,同样非常优秀。作品中对主人公人性之中非理性的呈现,塑造得非常成功。这两年,奥斯卡评奖的风向标为“呼唤爱,呼唤信任”。这样的评选倾向可能会与部分观众的期待有一定偏差,但这均属于正常的范畴,奥斯卡的评价机制非常成熟,过分的质疑是没有必要的。 



“他们的每一句评论,都应该负起责任”

大V、大咖所代表的新媒体行业,确实圈粉无数。正因如此,他们的每一句评论,都应该负起责任,不管是社会责任,还是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这种引领很重要!


现实题材:不是记录现实,也不是复制生活,最重要的是认识现实 

“现实题材创作最能考验艺术家把握现实、认识现实的能力”

“我们新闻工作者能做的东西就不需要艺术家去做”

当代影视行业领域,应提倡大力创作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文艺创作是现实的产物,即使是创作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也需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进行人文关照。所以,现实题材的创作是最能考验艺术家把握现实、认识现实的能力。现实题材,不是记录现实,也不是复制生活,最重要的是认识现实。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普通观众是不一样的。艺术家具有先知先觉的洞察力、敏锐观察现实和认识现实的能力。真正的艺术创造,在创作者认识现实后,才能产生艺术情感,进而在审美角度中进行艺术创作。很多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并非单纯地复制现实,而是揭示时代和社会,以及现实生活中本质的东西。如果创作者缺乏对现实的认识,那只能流于复制和记录现实。记录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职工作,那么艺术家呢?所以,为什么说艺术作品是情感的创作?因为它是靠情感共鸣去打动观众的。很多优秀作品让人们感动,虽然叙述的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但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在创作者蕴含的情感积淀中,上升到审美的高度。因此,创作者只有认识现实,才会有丰富的情感积淀,才能达到艺术的审美。很多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之所以让观众感觉假,问题就出在这里,创作者必须在情感积累的基础上把握现实进行创作,才会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影视创作的资本逻辑

“资本的力量在影视创作中不可忽视”

“年轻人是最具消费力量的群体,所以大量作品会聚焦青春题材”

“春节观影已经成为了新的民俗”

“中老年群体有一定的观影需求,但是现在院线适合他们看的电影太少了”

资本的力量在影视创作中不可忽视,其左右着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现在影视行业推崇的“大制作”生产模式,标榜制作项目的资本投入,成为很多影视公司的宣传营销策略之一。这种营销模式拉动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实际上,资本已经渗透到影视产业的方方面面。


电视剧靠广告赚取利润,年轻人是最具消费力量的群体,所以我们的作品会聚焦青春题材,或者是专门为年轻观众量身制作的题材作品。创作者如果能吸引年轻受众,才能获得广告商的青睐。青年人群的消费能力很强,而老年人群的消费能力较弱。过去的影视作品,很少考虑市场、资本的因素,所以创作者不会过多考虑作品的受众指向是年轻群体还是老年群体。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在为年轻人创作,这会影响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多元化的创作环境。


从电影的角度来分析,进入影院观影的大多是青年观众,随着银幕数的快速增长,电影必须要培育多层面的观众群。“春节档”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育观众的机会,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的这一批观众,他们已经养成了观影习惯,会带动周围的亲朋好友走进电影院,观影已经成为了春节的新民俗。所以,春节档的电影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艺术水准不高的电影排进春节档,原本具有新增长点的这批观众,可能会对中国电影产生失望的情绪。反之如果越来越多的新观众感到“现在的中国电影这么好看啊!”那他可能会增加去影院观影的次数,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进入电影院。中国电影需要用好电影把新观众留住。但是现在中国电影的类型多样化尚未成熟,未来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看,合家欢电影的票房容易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在节庆的节点上推出合家欢电影,意味着全家老少都能去看,所以要把握住新观众的增长点。如何抓住新观众,需要依靠各种档期。目前,春节档是最好的一个节点和机会。但是,现在的“春节档”做的还不够好。比如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都是娱乐化的大片。像父母这一辈的老人,肯定是不愿意看的,除了《红海行动》还具备可接受性。但是《红海行动》中高强度、重工业的视听体验,对老年人的感官还是有点刺激。所以,电影要做到多类型、多样式、多元化。电视剧更是如此,电视剧的主体观众仍是中老年观众,现在适合他们看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少。《父母爱情》这种题材的电视剧,很多电视台反复播出,老年观众会循环看五六遍。



电视剧题材内容太倾向于青年观众,而儿童题材类型的电影、电视剧创作几乎没有,甚至已经用动画片来取代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现在的动画片、动漫正倾向于成人化。低幼儿童看什么?少年儿童看什么?因此,受众的年龄分层需要区分清楚,现在多元化的创作环境却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在欧洲看电影大多是中老年群体,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经济实力,而且欧洲的电影票价便宜。而中国的老年人大多是在社区进行自由活动,或者跳广场舞。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走进电影院,也具备经济实力。为什么不能把他们拉进电影院?就是因为没有适合他们观看的电影,去年的电影《芳华》,票房成绩达到了14亿,其中大部分票房来自新观众群——中老年群体。


比如之前的《黄金时代》《归来》等,都是能够吸引中老年人群进入影院的电影。中老年群体有一定的观影需求,只是现在院线适合他们看的电影太少了。


艺术院线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热爱”

“作品的口碑需要慢慢积累的”

“艺术院线需要和商业院线结合起来”

转述中国电影资料馆孙向辉馆长的一段话,“艺联会继续向新片同步发行,佳片长线放映等多种不同的方向进行尝试,为艺术电影创作和生产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条件、更多的空间,让中国观众认识到国内外优秀电影的水准、思路,拓宽部观众的视野,丰富观众的选择,更好地引领观众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促进国产电影创作多元化发展。”新片的同步发行和佳片的长线放映,的确有助于艺术院线的建立和口碑观众的培养。图书中有畅销书、长销书,电影也是如此。商业电影放映的第一个星期,可能畅销的,但很多艺术电影需要长线放映和口碑的酝酿积累,因为很多艺术电影没有资金去做营销。一些电影,也出现了“院线一日游”的现象。但是好电影就应该长期放映,在国外的艺术院线中,有的电影能循环放映几个月时间。 


很多电影的口碑需要时间积累,艺术院线可能需要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在具备一定条件后,艺术院线才会不考虑市场利益的问题。但以盈利为目的商业院线肯定要考虑市场利益。我们做院线的老板,由于你的产品属性的特殊,就要负起社会责任感和对电影的热爱?一家大型的院线公司,可以拿出一个小影厅,作为专门的艺术影厅,选择质量高的艺术电影长期滚动放映。如果这方面的宣传做好,形成一定的放映规模。那么喜欢艺术电影的观众,自然而然会被吸引过去。现在的艺术院线还不够成熟,艺联布局的全国院线大概有二百多家。其实,最好的选择是艺术院线和商业院线的联合。因为存在观众的流动,不管哪种艺术电影,总有这一类观众可选择的片子。


除了艺术院线之外,还要建立专门的儿童院线。现在很多城市的大型商业中心都会有一层专门的儿童游乐场所,因为外界环境等多种原因,现在的孩子大多时候在室内玩。那能不能给他们配套一个儿童院线?在儿童电影院内,商家还可以开辟游乐、购物等各种消费功能。比如电影的衍生品、后电影等产品。或者建立一体式的消费中心,把购物、娱乐和电影院捆绑到一起。孩子在这里可以完成购物、娱乐、观影等多种活动。


对话(上)丨END

敬请期待下期!

第24次眨眼

电影,一面集中的镜子......

微博ID:第24次眨眼

微信公众号ID:mirror-movie

公众号团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学系 filmtopia电影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