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数字丛林十年求真:新媒体研究全景图

数字丛林十年求真:新媒体研究全景图

2023-05-10 14:56:27



标题  |  数字丛林十年求真:新媒体研究全景图

            ——基于2006-2016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的科学

                 知识图谱分析




摘要   新媒体是一场数字化的人类交往革命,也是数字化浪潮中信息传播的复合性命题。本文运用分析软件CiteSpace,以科学知识图谱为基础,对2006-2016年知网数据库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共2875篇研究文献进行了共词分析和共现分析,包括关键词总体分析、突变词分析、学科结构分析等,呈现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流动,为总结和预测新媒体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论

新媒体,是一场数字化的人类交往革命。新媒体,亦或是应该表述为“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1],既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2],又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3]。

新媒体研究是在传统媒体面临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时,生发的新主题,讨论的是数字化浪潮中信息传播的复合性命题,也是学术研究对于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积极探讨和回应。对于新媒体,国内外学者倾注了极高的研究热情。早在1997年,我国已有学者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进行研究。[4]直到今天,新媒体研究的丰富成果仍然在持续累积。目前,新媒体研究已经成为透视社会现象的新视野和新维度。

本文将CNKI收录的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iteSpace作为数据分析工具,通过绘制解读相关知识图谱,结合关键文献的重点分析,呈现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流动,为总结和预测新媒体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路径

(一)研究技术设计

本研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 Ⅴ(版本号为CiteSpace 5.0.R1 SE),对近十年来(2006-2016年)知网数据库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共2875篇研究文献进行了共词分析和共现分析,包括关键词总体分析、突变词分析、学科结构分析。总体研究设计包含三方面:数据获取、CiteSpace数据统计、分析与验证。研究力图在实现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上,梳理新媒体研究的主题转变,探索新媒体演技的知识基础,呈现我国近十年来新媒体研究的综合图景。

(二)数据获取

按照学术影响力和数据全面性,选择了中国知网(CNKI)中的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来源。正式下载数据前,对数据库进行了多次搜索,并对检索式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题名”进行关键词索引,时间限定为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最终的检索式为:CSSCI期刊=Y 并且 年 between (2006,2016 and 题名=新媒体) (精确匹配)。共获取文献2875篇。

(三)统计工具CiteSpace参数设置

在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生成可视化图谱时,对各个选项进行了阀值设定。本研究中,基本参数设置如下:

1.“Time Slicing”(时间分隔):2006-2016年;“Years Per Slice”(最小统计时间):1年。

2.“Term Sources”(术语来源)含4种: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Keywords Plus(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扩展关键词)。

3.“Term Type”(术语类型):Noun Phrases(名词短语)。

4.“Node Types”(节点来源):Term, Keyword(术语,关键词)。

如无特别说明,基本参数保持不变。同时,为了提高图谱的科学性和可读性,对不同项目进行具体分析时,对部分特定参数做了调整。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新媒体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是构成整个研究图景的关键性因素。而研究的主要领域,可以通过探测关键词来考察。更为重要的是,关键词代表的是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统计新媒体研究的文献标题、摘要、索引词,发现其中的高频词汇,分析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逐步兴起或者突然涌现的研究趋势和主题。

(一)研究总体趋势

在设置统计工具时,首先选择每年出现频率最大的前50%关键词;因数据较多,为了避免呈现的图谱过于杂乱,采用了寻径(pathfinder)的数据裁剪方式;并且将最小频次阀值设置为5。

自动聚类后生成图1:2006-2016年新媒体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着一个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多,节点就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粗关系越紧密。“新媒体”作为搜索关键词,出现最为频繁,因此为了避免其节点过大而掩盖其他关键词,未将“新媒体”作为关键词计入统计。

图1 2006-2016年新媒体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1可见,我国自2006年以来新媒体研究围绕着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媒介融合、大学生、传播模式、报业集团等关键词,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讨论。总体而言,新媒体研究是在传统媒体应对数字技术冲击时,给学界提出的新主题,涉及数字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将新媒体研究的关键词按照频次统计后可以发现,这前20个关键词已经涉及了技术、传播、社会、产业等多元层次,而这正是新媒体研究丰富视角的微缩体现。(表1)

表1 新媒体研究前20个关键词(按频次统计)

结合图谱和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新媒体研究中被讨论最多的三个主题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新媒体传播。这三个主题作为核心主题,是新媒体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并且各自有着丰富的意义内涵,也包含着多层次的下级研究方向。

1.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既是对于一种历史时期的设定,又是一种对于社会形态的归纳。

首先,“新媒体”是随着时间流转、媒体变迁而产生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承载不同的意义。当前,“新媒体时代”是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5]而许多关于新媒体的讨论,都不可避免的将其同传统媒体进行比较。当学界对于清晰界定新媒体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就越艰巨。因此,传统媒体在以互联网和数字化为基础的历史阶段,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从融合到数字化转型,成为了热门的话题。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报纸、图书、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介转型,以及媒介素养、高校舆情、。

其次,新媒体时代是当前社会形态的表述。新媒体时代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为主要特征。一方面,当前社会形态趋向扁平化发展,新媒体技术通过自我赋权,从而实现话语权社会分配。[6]而全球性的部落化,也是新媒体时代实现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革命。另一方面,原有的行业领域相互之间渗透融合,传媒、通讯、软件、娱乐、电子工业等不断打破各自边界,交叉发展。学术界的研究也相应出现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角度,社会、文化、艺术、教育等都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各个领域都在寻求一个全面的解决之道。

2.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为学界借以描述当前以网络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的信息传播生态。新媒体环境中,有着空前丰富的信息内容,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受到地理空间的束缚,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7]。这不仅改变了媒体的角色和作用,也在不知不觉间,催生着整个社会的变化。

因此,除了探讨传统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新媒体环境被放置在一个更深刻的社会框架之中。社会性的主题被更多的加以讨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个体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首先,这种不受物理限制的信息接触,使信源主体从传统的大众媒介及其控制机构逐步扩张到公众个体层面[8],为社会重大事件的处理增加着难度,突发事件因此成为重点研究话题之一。这其中又涵盖了政府公信力、媒介权力、公众权力等交叉话题的讨论。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被称为网络原著民,已经习惯了这种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自由交流。对于其中许多人而言,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环境,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的媒体使用习惯和偏向,也因此成为学界重要的兴趣点之一。研究涉及了面向青年一代的信息内容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3.新媒体传播。新媒体,自被提出以来,就引发了与信息共享有关的各个领域持续的研究热情。

首先是新媒体技术。技术是信息传播一系列改变的现实基础和支撑。目前,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和大数据,是对传媒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背景[9]。新闻报道、广播电视、出版教育、商业营销等关键词,是新媒体技术研究的关键领域,因此也是研究最为集中的方向。而新兴的云计算、云储存、虚拟现实等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更是给业界和学界都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挑战。

其次是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这场如火如茶的新媒体革命导致传媒业整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相继出现。[10]如今新媒体的传播不再是线性的信息流动过程,而变成立体的、全方位、多对多、叠加式的信息裂变过程[11]。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接受者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改变。融合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兴的传播方式,不仅引起了信息传递的重要给变,也给社会形态和社会文化带来不可忽略的影响。

再次是新媒体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传播效果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新图景。经典的传播效果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正在被修订和更新。信息把关人、意见领袖、沉默的大多数等概念,都有了新的内涵。此外,因通过各种新媒体的人际传播,效果和影响因子,比起传统媒体来,更加不可控。[12]而新媒体又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病毒式传播,、网络辟谣、公关营销等,增加了新难度。

(二)研究前沿的时间演化

1.整体情况。“我们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如研究思路)”。 [13]新媒体研究随着时间的演变,研究重点和前沿都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如果按年度统计相关研究热词,可以清晰看到不同时间段内的研究侧重点。因此,借助CiteSpace的时区视图功能(Timezone views)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到图2: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图谱。

时区视图展示了新媒体研究的关键词更新和彼此之间的交互联系。图中横坐标表示2006-2016年的时间切片,每一个节点,代表着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标识节点的字号就越大,代表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大。此外,根据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将它们放置在不同的年度区域中。关键词的演变,依据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轨迹。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传承和共现关系。不同时间段的节点连线越多,说明这两个时间段内节点间的关系越紧密。因为每年度的关键词较多,为读图需要,调节了节点的文字显示,带箭头的关键词根据箭头指向,可看到其代表的节点和所属年份。

图2  新媒体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图谱

由图2可见,图中最大的三个关键词节点: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新媒体传播,集中出现在2007-2008年,并且一直到2016年,都吸引着学者的研究热情。与其说这三个关键词是研究的方向,不如说它们是在新媒体研究范畴内生发的母课题和大背景,是其他新媒体研究都不能绕过的研究前提。在新媒体研究的早期,学者致力于准确界定新媒体,并预测其带来的重要变化。随着新媒体的普遍应用,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教育、娱乐等方面都收到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主题也愈加具体、愈加细化、愈加具有实践性。而这种变化,通过考察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度,更加清楚可见(表2:新媒体研究分年度研究热词统计)。

表2  新媒体研究分年度研究热词统计(每年前三个关键词)

2.突变词。研究前沿和重点,总是瞬息万变,有着昙花一现的研究兴趣,也有着影响深远的持续热点。在新媒体研究中,也有着突然在短期内研究成果激增的研究重点,因此利用CiteSpace进行了突变词(Burst Term)检测。通过考察频次变化率高、频次增长速度快的突变词,分析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知网新媒体研究中,前20个突变词见表3。

表3  新媒体研究突变词


从突变词的时间分布和研究内容,根据新媒体研究的兴趣点爆发和消退,可以将新媒体研究前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2009年,是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应对转型期。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使手机等移动终端迅猛发展,而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也因此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何存续传统媒体的优势;如何将新媒体的优势应用的到传统媒体的生产和传播中;如何实现产业转型,这些彼此交错的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兴趣。

第二阶段,2010-2013年,是新媒体传播的理论拓展期。经过前期的实践和积累,新媒体的许多传播案例,显现出了经典传播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的地方,因此学界对于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倍感好奇。研究者或是通过互联网解读大数据,或是应用数字民族志的方法深入分析,亦或是以社会各阶层网络使用习惯为研究对象,对经典理论提出了有益的修订和补充,也逐步提出了立足我国实践的传播理论。

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是新媒体研究的沉淀和深化期。这一阶段,新媒体同传统媒体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如何实现不同类别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社交媒体,抑或是自媒体将独立个体点化成不计其数的信源,,价值观也更加多元和多变。这一阶段的研究变得更加谨慎和充满担忧。

(三)学科结构

在当今各个学科交叉发展的学术界,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充满了跨学科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新媒体研究的学科结构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的基础理论构成。新媒体研究涉及新闻与传媒、经济、文艺、法学、宗教学等40个学科,研究切入点丰富多元。按研究成果数量,选择前20个学科,绘制成图3:新媒体研究学科分布图。

图3 新媒体研究学科分布图

研究成果最丰富的学科当属新闻与传媒,占所有论文数量的63%,是排在第二的高等教育的七倍。其实,从文献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发端并不仅仅在新闻传播学科,早在1997年,教育、广告、出版等学科都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研究。以最初的多元学科为核心,研究延伸到了文艺、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目前,新媒体研究的基础知识,依然以新闻传媒为支柱,其他学科的研究兴趣日渐增强。随着新媒体的影响扩大、学科间的交流和研究的深入,未来这中学科结构或将更加复杂多变。




四、结论

新媒体是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和共享的主要实现方式。纵观2006-2016年的研究文献,新媒体激发了学术界不断的探索热情。新媒体研究从最初的传统媒体应对策略探讨,逐渐发展成全媒体的信息流动研究,从单纯的媒体研究,逐步发展成关于每个个体的社会性研究。

数字丛林十年求真,新媒体研究依然是年轻的命题,仍然在不断积累和吸收各个学科的基础理论,而各个学科也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融合。面对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研究有着不断变化的主题,而促进信息共享、促进沟通和对话等话题,或是现阶段正在进行的议题。而正是这些研究突破点,需要学者的合力探索。



滑动查看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06):66-69.

[2]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5):121-125.

[3]景东,苏宝华. 新媒体定义新论[J]. 新闻界,2008(03):57-59.

[4]张哲.新媒体时代[J].中国电子出版,1997(02):8-11.

[5]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93-103.

[6]陈伟球,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J].国际新闻界,2014(05):79-91.

[7]高贵武,连哲.试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长尾”市场的开发[J].国际新闻界,2010(02):38-46.

[8]谢耘耕,徐颖.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源管理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4):58-67.

[9]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新闻界,2012(16):3-8.

[10]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05):16-23.

[11]钟大年.“颠覆”还是“重构”—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J].现代传播,2014(09):140-144.

[12]陈力丹,汪露.论新媒体人际传播的客观“监督”效果—以“柑蛆”事件为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1):25-27+112.

[13]Chen, Chaomei.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Vol.57(3), pp.359-377.




浏览结束





作者简    胡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 2017年第2期 7页至12页





《新闻界》杂志

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丨 CSSCI来源期刊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张志安丨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

迈克尔·舒德森:新闻学不是一个学科

陈昌凤丨黑箱: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格局嬗变

彭兰丨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传统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

蒋晓丽丨新闻游戏:一个属性的界定

被思想根源所遮蔽的新闻事实——渤海二号沉船事故报道的再审视

支庭荣丨“后真相”时代:话语的生成、

出版经济学的学理价值、研究维度与拓展空间

《新闻界》到底想干什么

媒介形态变迁与女性受众研究范式演进的历史与逻辑

物联网能否走向民主:隐私、劳动和环境的视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