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音乐会变成一个开放的文化平台
2009年,宋思衡受日剧《交响情人梦》的启发,以剧中音乐为线索,开始试水“多媒体音乐会”,通过视频、画面、图像、灯光、舞台、舞美的结合,还原剧中情景,自己则演奏剧中音乐,德彪西、贝多芬、格什温……偶像剧的超高人气让许多本不关心古典音乐的年轻人走进了音乐厅,从南到北,《交响情人梦》的票房一路飘红,他也找到了一个更宽广的音乐世界。
而13年《寻找挪威的森林》从村上春树的作品出发,并非遵从情节中提到的音乐线索而展开的“村上音乐地图”,只是把故事作为一个载体,去承载他认为适合表现的音乐。他说起初的确想要按照村上的文本按图索骥,但音乐会曲目安排需要有不同风格和节奏的错落,全然按照文中所提及的音乐设置反倒让音乐会的可听性不尽如人意,索性就抛开文中线索,全凭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重新构造一个音乐世界。
今年,80后的时光机”
多媒体音乐会,这一创新的艺术形式面临的最大质疑在于,过多的视觉占据了音乐原本的想象空间,画面成为一种说明书,分散了聆听所营造的美感。最初试水多媒体,确实是因为视觉上的辅助是一种不错的普及方式,多媒体可以做出指示性、暗示性的东西,拓宽音乐的表现维度。而现在,他想做的“就是在一台演出中给观众自由的选择,喜欢音乐的可以听到高质量的音乐,对书中情节印象深刻的可以借音乐品味书中人物情感,喜欢视觉的可以欣赏舞台上的多媒体(宋思衡的搭档、设计师李竞菲是旅法多年的多媒体艺术家,曾任教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跳出那个‘我要让观众理解什么’的教条模式,规定什么场景对应什么音乐——用这样教条化的思维是无法体会艺术的”。
宋思衡说,即使今天他也不知道“多媒体音乐会”能走向何方,但至少他看到这是一个能把音乐、文学、现代媒介这些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的文化打通的开放平台。“我想多媒体应该提供一个场所,在打乱文化背景的场所中找到自己。我们习惯了分门别类,生活中又充满禁忌和限制,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冲撞,好像一切都是碎片化的。有时候我想在这种融合中找到自己,也许还没找到,但能先找到一种语言、一种风格、一种姿态。”宋思衡说。
80后钢琴家宋思衡有很多标签:七项国际钢琴比赛冠军、首位摘得法国玛格丽特•隆-蒂博大赛钢琴比赛冠军的华人、国际音乐大赛最年轻的评委、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东方学者”、国内多媒体音乐会创始人……宋思衡比一般古典音乐家更多一份叛逆和革新精神。
尽管身为一个“革新者”,对于“纯古典音乐正在死亡”的说法,宋思衡并不认同,“古典音乐永远不会死,但怎么能因为一种东西是好的、伟大的就一直固守,不做革新?”随后他又反问,“哪有一门艺术是不与当下发生关系的?这就是一个视觉化的时代。为什么古典乐要一成不变?”
宋思衡说自己从法国回来之后对国人的思维习惯总是感到困惑,“似乎总是笼罩着一种自我约束的气质,所有人都不自觉地为各种事物下一个定义或者画一个框,非此即彼。比如古典音乐就应该是高高在上或者严肃的?”
不信任语言,更信任作品
12年,宋思衡做了一件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的事——在神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的时候,他在上海文化广场手舞足蹈地演奏了自己改编的钢琴版,说High翻全场是真的,说他吸引眼球、自降身份的言辞也是真的。他倒也洋洋得意地问记者,“你看了觉得High吗?所以Why not?”况且,“鸟叔的音乐有他的艺术性和批判性,他本不是个娱乐大众的人,只是大众将他娱乐化。”
很显然,宋思衡不是那种沉浸在古典音乐美好世界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音乐家,这是一个对这个时代悉心洞察并保持警醒的人,太多的东西需要打破却无从下手,不是保持距离,而是选择亲近。“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我有我要找的答案。”问他需要什么答案,他却只在沉默了一会之后说,“听琴吧。我不信任我自己的语言表达,我更相信我的琴声和作品。”4月23日,来听他用音乐表表达
▼▼▼
演出地点
闽南大戏院大剧场
演出时间
2016年4月23日
演出票价
480 380 280 180 80
家庭套票
650(2*380)500(2*280)
摘自:新浪博客(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