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2018年新媒体的8个展望:只有传统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人

2018年新媒体的8个展望:只有传统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人

2023-05-10 14:56:27

本来呢,我是不太喜欢写这种预测文章的,最近估计身边朋友年底综合症都犯了,不断有人和我提问、讨论新媒体接下来的走势,见面必谈的就是阅读量、收入和2018年怎么办。


也巧,原来有声Voice的主编娄玉强说,想举办一个上海媒体人的聚会,邀我过去讲讲有关“媒体人生存、焦虑、变现”的话题,正好可以讲讲最近所谈所思所想,于是我就分享了《2018年新媒体行业的8个展望》这个PPT,都是个人对新媒体的一些理解,您且随便看看,觉得有用也可以参考一二。



1,传统媒体将继续关停,转型剧烈阵痛。


最近一段时间,媒媒哒内容部收到有关纸媒休刊、整顿的选题如雪花般一个接一个,2018年初好像纸媒休刊多于往年。比如《新年纸媒休刊潮》,我认为,2018年纸媒的休刊潮将会更猛烈。


与此同时,我看到许多传统媒体也在力求转型,具体就不再赘述,但是鉴于过去一段时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反应速度,我觉得只有20%-30%的传统媒体能转型成功,更多的仍然逃不过“关停”的命运。


有关纸媒休刊的消息宏民已习为常,但是,心中暗暗牵挂在这些媒体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媒体人。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春江水暖鸭先知唇亡则齿寒,难道作为记者,感觉不到自己单位早已负债经营,难以为继了吗?为什么还要苦苦熬到最后一天,落一个“败军之将、亡国之臣”的标签呢?我一直坚信,消息灵通、文思泉涌的媒体人,应该都在“聪明”之上,一定能看懂这层利害。


后来,一个媒体朋友和我透露了一个案例,我似乎秒懂了。比如《某尚》节目,本来单位是免费报道商家的,结果个别记者在实际采访报道过程中,哪家给钱报道哪家,商家为了品牌推广和生意也愿意出这个钱,结果《某尚》单位负债累累,个别记者却每月收入可高达十几万。有财如此,者又何求?


一个单位转型可能举步维艰,但是个人,转型是非常之容易的,也许上一秒还只是一个传统媒体的记者,下一秒就可以注册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直播等平台,成为一个新媒体人,我们也看到诸如傅踢踢、石榴婆报告等记者,在职期间就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代表人物。所以,我想说的是,在当今媒体行业,只有传统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人。


所以,传统媒体人,叫“乐意做传统媒体的人”更为贴切。2018年,记者转型做自媒体,不管是个人行为还是单位行为,都是大势所趋。


2,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将过去。


微信公众号两级分化太严重了,很多公众号想努力做好,投入几个人,一年下来,终于实现了平均1000的阅读量哈哈哈哈,这个笑话就折射出公众号运营者的无奈。红利期已经过去,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投入和产出比,已经接近原来传统方式了。


当然,红利期即将过去,并不意味着微信公众号不再增长,无论公众号的总量,还是每天的总阅读量,仍将持续增加。


我最近和多位小程序服务商沟通,微信小程序对于媒体行业,并不是什么好工具,小程序更多的还是一个简化版的APP,一个工具。


3,新媒体早晨8、9点,仍有大量红利。


微信公众号红利期正在过去,可能有人认为新媒体行业已经饱和。但是放眼整个新媒体生态,我坚持认为2018年,新媒体行业仍然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一样,仍然有大量的机会。


我这样说的主要依据就是,新媒体平台的格局并不稳定。


新媒体最底层基础是智能手机,而最直接的基础则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喜马拉雅FM等这样的新媒体平台。这个行业的竞争远远没有结束:


最近几天,百度突然再次发力,成立内容生态部,非常积极主动的与今日头条展开新一轮公关战。

更早2017年11月,腾讯宣布斥资“三个百亿”、整合打通除微信公众号之外几乎所有腾讯内容生态产品做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再早一点,2017年10月,一点资讯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该证下发后,北京文投集团将会投资十几亿元。


与此同时,宏民了解到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新浪看点号、东方号、WIFI自媒体、趣头条、百家号等等新媒体平台仍在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综合类新媒体平台的竞争尚未明朗,垂直细分的新媒体平台的战火已经打响,车家号,易车号,中关村在线推出ZOL科技头条号,创业家app也悄悄开始抓取互联网、创业内容,多牛传媒也推出了聚合类媒体平台—— 引力资讯。


我做了一个比喻,新媒体平台是土地,自媒体人是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辛辛苦苦的耕耘,收获粮食。如今,新媒体平台格局不稳定,就好比土地还没有达到最优化状态,农民或自媒体人的收获当然也不会是最高的时候。


4,音频媒体登堂入室,成为主流媒体形态。


1月20日喜马拉雅宣布已拥有4.5亿用户,市场占有率73%,日人均收听128分钟。1月24日新闻稿显示蜻蜓FM已突破3亿用户。可见,用户听网络电台FM,已经成为和刷朋友圈、看视频一样的常规行为习惯了。


1月11日的时候,宏民受邀去北京参加了喜马拉雅IP发布会,发布会的现场让我想到了优酷一年两次的大型节目推介发布会:优酷春集和秋集。仅2017年10月24日-25日,优酷秋集就宣布了即将在2018年春夏上档的近百部大剧热综。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音频媒体平台,已经可以号召业内顶级大咖明星来发布音频IP,这在过去的文娱、内容产业是前所未有的。可见,音频这一内容形态,已经登堂入室,基本具备和视频媒体平起平坐的体量和实力了。


目前来看,音频内容天生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伴随性强,渗透场景多,音频内容释放了我们的双手、双眼、双脚,只需要用耳朵听,所以渗透到多个场景,比如早晨洗漱、开车坐车、睡觉之前等。其次,音频内容付费性很强。目前来看,诸如喜马拉雅、得到等音频内容知识付费平台发展势头很可观。


正如喜马拉雅联席CEO余建军的豪言壮语:人类200万年的语音文明,将要回归。


5,图片媒体,仍难独秀 


图片,虽然作为一个主要的媒体形态,但是单纯图片媒体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今日头条已经战略投资图片服务商东方IC和图虫。一点资讯等新媒体平台也开始为自媒体人提供海量的版权图片选择,同时我看到,钛媒体等多家科技媒体经常使用视觉中国等图片服务商的图片。


但是,更多更多的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包括宏民自己,对图片版权的细节很模糊,甚至根本没有图片版权保护的意识。


记得,很早之前,微信公众号曾内测图片声明原创的功能,后来也不了了之了。相信微信团队也感觉到图片版权保护工作,在当前的环境下,仍然是非常难以展开的。


当内容行业中某一个细分领域版权保护意识不强的时候,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了。


图片原创者和图片平台的一个重要盈利模式,就是通过律师函或者起诉,向擅自使用图片者索要版权费用,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才能获得收入,图片行业有多惨可见一斑。这个事在媒体行业也是褒贬不一,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敲诈勒索。


6,内容形式我们真的不懂


当下,要想做新媒体进行内容创业,首先要确定的就是细分领域,科技还是财经,娱乐还是地产?汽车还是旅行?当然,这些行业已经被成熟的媒体牢牢占据了。后来者看似是没有什么机会了。


但是,宏民现在发现,做内容的形式还存在许多机会。比如,@办公室小野,专门做在办公室里利用就地取材做饭的节目,居然火了。这种内容形式任何一个美食媒体节目也没有做过,甚至想都没想到过。


还听说有个自媒体专门介绍母猪配种的方式,粉丝量也有百万。额~我们这些身居庙堂之上的传统媒体人,根本不懂这个事,当然也不会想到去做这个内容形式。


包括上述第2条,我认为新媒体还有大量红利,而主要的增量的部分,我相信就是那些尚未开发的新媒体领域和内容形式的创新。


所以,我鼓励广大(准)新媒体人,开动脑力,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媒体化,不要害怕,不要害羞,任何领域都可以尝试,哪怕是母猪配种的方式。


7,企业必须做新媒体 


为什么一定要做新媒体?我尝试提出一个企业新媒体28法则。未来一个优秀的企业标准,如果可以生产出优质产品、服务,只能打80分,如果具备将产品和服务以优质内容的形式传播出去的能力,再加20分。


一个企业不具备新媒体的能力,是和产品质量差一样的毛病,有能耐把产品造出来,却没有能力传播给用户?所以,企业不懂新媒体=产品质量差。不要用“酒香不怕巷子深”来掩饰自己笨拙的新媒体能力。


这里面最最典型的企业就是3、4年前的小米手机,小米不仅可以把质量上乘的手机造出来,还能通过各种手段,让用户为之发烧,疯狂的抢购,嗯。



8,再谈人人都是自媒体


人人都是自媒体,这句话已经提出多年了,而且在媒体、科技等行业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今真的人人都是自媒体了吗?


2017年,仍然有人找我,“宏民,我在某P2P平台投资了400万,他们赖账不还,能帮我介绍一个记者我报道一下吗?”、“宏民,我们村长卖地打人,你能帮我曝光下吗?”


这哪里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啊?


放眼整个社会呢,中国有10多亿个智能手机用户,这其中数量最大的媒体平台微信只有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这个数量放眼整个互联网行业,还是太少了。除去老幼病残等没有自媒体能力的,我觉得中国应该至少有1亿个实实在在的自媒体人,注意不是1亿个自媒体账号,而是人。其中可能分布在微信、头条等多个媒体平台,这才能称得上“人人自媒体”的时代。


这1亿自媒体人,不一定以自媒体为生,但是他的自媒体就是他自己随时可以发声的渠道。隔三差五可以发布自己不公的遭遇、所思所想所遇,这本身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文/赵宏民 来源:媒媒哒

 媒媒哒,传媒内容行业的新媒体品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