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评论区会消失,还是被新技术复活? 顶级媒体评论区的生死之路

评论区会消失,还是被新技术复活? 顶级媒体评论区的生死之路

2023-05-10 14:56:27

来源:全媒派(ID:quanmeipai)


面对评论区这个让人欢喜让人愁的“小恶魔”,各家媒体花式发力,斗智斗勇。有的“缴械投降”,紧闭评论区的魔盒;有的立足当下,重建高楼;还有的借力新技术,变身超人提高评论质量。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走近评论区的前世今生,看当下媒体如何做出生死抉择,共同探讨评论区未来的走向。



01 评论区的“功与名”


在评论区出现之前,新闻业有读者来信的板块。不论是评论区还是读者来信,读者都可以在上面分享他们的意见,这是新闻业数百年来的传统。自17世纪以来,读者来信就已经在报纸上发表。1851年,,自此,各家报纸专门划定一定的板块来刊登读者来信。数百年后,读者来信和评论区可能仍然会保留。现在的问题是评论区能不能成为读者分享想法的主要方式。



评论区为没有话语权的读者提供发声的空间,确保他们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督促记者发布更好的新闻。2007年,卡迪夫大学新闻学教授卡琳·沃尔·约根森撰写《新闻记者和公众》一书,向读者介绍了读者来信的历史。在书中,她明示了读者来信的两大功能,也就是“就报纸上具体稿件有关新闻伦理的辩论,参与更广泛的公共辩论”,这也是现代评论区的功能。


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新闻学教授杰克·巴塞尔(Jake Batsell)认为,评论区是促进记者和读者之间关系变化的一个好方法。 2015年,他在《从事新闻:与数字赋权的新闻观众交流》一书中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关系中,读者可以质疑新闻媒体,通过评论区,他们互相争辩,擦出火花。



同时,读者的专业知识还能为一篇文章增添色彩。巴塞尔教授认为“记者需要读者的真知灼见”。有时候,读者也会启发记者的新思路。美国新闻学教授们组织的《报纸研究杂志》(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22%的美国记者有时会从评论区找到一个故事的想法。



而且,从商业角度来看,忠诚的评论者更有可能订阅报纸。评论建立互动,而互动引导人们成为付费用户。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喜欢评论的读者往往比不评论的读者的参与感要高7倍,前者往往读的更多,在网站上会花更多的时间,并且经常返回网站。


02 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评论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可替代,但它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有时候评论区内的评论有些“不堪入目”。2016年1月,卫报发表声明关闭某些敏感话题(包括种族,移民以及伊斯兰教)下的新闻的评论,原因是这些话题会招来大量的“不可接受的恶毒评论”。霍华德大学出版的《霍华德通信杂志》(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上一项2015年的研究发现,即使是中立话题,评论者都会迅速分化走向极端。 所有不涉及种族问题的文章中,四分之一的评论区中至少有一条关于种族的评论。



另一个问题是评论区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彭博商业杂志》移除部分评论区,因为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整体受众”使用评论功能。出于同样的原因,NPR于2016年关闭评论区。评论区的使用频率不高,但是运营成本很高。不论新闻媒体多么“为民着想”,它们首先是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企业。为了继续留存评论区,他们必须支付费用,至少不再增加开支。


越来越多的媒体通过社交网站与读者产生互动,发挥了新闻评论区的功能。而且,在现阶段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依赖社交网站的流量,通过社交网站获得大量受众。社交媒体的分流进一步恶化了评论区的“生态环境”。


 

权衡评论区的利弊,媒体通常得出两个结论。有些媒体决定放弃评论区,以别的方式吸引读者。而另一些媒体则选择保留,投入时间和金钱来改善评论区。所有媒体的评论区改革举措都不外乎是这两个方向,但若仔细研究各家媒体的攻坚策略,各有各的不同,全媒派(ID:quanmeipai)精选各家改革关键词,详细解读通往罗马的条条道路。


03 弃老区 建新区


评论区的负能量和污言秽语让许多媒体望而却步。面对这件“自以来最糟糕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放弃评论功能,探寻新的渠道来规范、管理评论。


转站社交网站


相较于传统的新闻评论区,社交网站改造的评论平台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流量大,受众广,实名制等等。 Jensen认为,“Facebook上的评论,往往会更加的有礼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那里的用户必须实名注册。”


今年早些时候,Halifax Magazine的高级编辑特雷弗·亚当斯决定移除评论区。此举并没有引来很大的争论,似乎没有人在意评论区的存在与否。“甚至没有一个人问一句,‘嘿,杂志的评论区去哪儿啦?’”不过,亚当斯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平时,读者基本不评论,偶尔的评论都是用一些失实的或恶意的话语。而且,人们对官方Facebook 和Twitter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评论区的关心。



回望过去,许多媒体都慢慢转向社交平台。2016年8月,NPR以每月只有1%左右的独立访客会评论为由关闭新闻评论区,将与读者互动的重心放在社交网络上。2014年,CNN宣布关闭评论区,称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在社交网络讨论文章的人越来越多,站内评论区的重要性越来越低,改造社交网络的任务越来越紧迫。2014年7月,路透社关闭了绝大部分的评论区,并表示社交网站是一个更好的讨论场所,其执行编辑Dan Colarusso写道“那些社区能提供充满活力的对话,重要的是,参与者的自我管理能够将滥用评论的现象降到最低。”。



他们选择关闭评论区只是因为他们比较务实。巴塞尔教授评论,他们决定去“鱼”多的地方,很明显地,“鱼”越来越多的集中在社交媒体。”亚当斯则表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不会有什么损失,“我至今没有看到任何新闻媒体的评论区在做一些比他们的社交媒体做的更好的事情。”


重划城池 从头再来


一些媒体珍视评论区的积极作用,舍弃传统评论区,重新划定评论板块,以精选评论的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鼓励读者发表高质量评论,期望塑造与读者之间的良性对话关系,试图重现“评论区”往日荣光。


2017年2月,《大西洋月刊》砍掉了评论区,化读者为作者,新设Letters板块专门展示读者评论。《大西洋月刊》的职员将会阅读每一封来信,从中挑选出最有趣的或最具挑战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将与正规的《大西洋月刊》文章一样刊登在网站主页和社交网站上。《大西洋月刊》的编辑称此举将提高评论质量,方便他人阅读优质评论,从而提高网站的浏览感受。 “我们的读者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不管他们是在表扬,还是批评我们,这些评论都是有价值,这是原评论区的一个飞跃”

 


04 筛选内容 净化评论区


CBC坚信,评论区可以引发全国范围的讨论,不断尝试,以使其评论区的运作更有成效。CBC新闻问责部主任杰克·纳格勒负责改善媒体与全国读者的关系,他直言“人们聚到一起,探讨彼此的想法和见解,有什么能比评论区做的更好?”


CBC之前采取被动审核制度,评论公开发布之后再进行筛选。而现在,它使用主动筛选的方法。当读者提交评论后,后台进行筛选之后再公开发布。同时,它还尝试让评论者在评论后面附上自己的名字方便追责。在诸如印第安人、跨性别等敏感话题上,CBC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CBC评论区截图


2017年7月之前,,专门有一支14人左右的小团队负责筛选评论,并且有主管进行监督。7月之后,。在评论管理上增加机器自动化的运用,并且利用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科技孵化器Jigsaw开发的新系统Moderator(版主)来管理评论区,以开放更多的文章给读者评论。,开放评论文章的比例能从10%增加到80%。



《金融时报》重视评论区的干货分享和礼仪规范,还评论区一方净土,巧妙利用评论区分享反哺专栏内容,提高用户的参与度。不同于有的管理者直接删除不当言论或者干脆置之不理,《金融时报》社群经理Lialah和她的管理团队不遗余力地提醒人们,《金融时报》评论的相关规定是怎样的。当一条评论被删除时,管理员会解释为什么删除,并告知该评论撰写者应该尊重他人。评论区的风向很快变得和谐起来。 


 英国的未来专题


迄今为止,《金融时报》重点推出了几个增进用户参与的报道比如:旨在回答英国脱欧后重要问题的报道“英国的未来”;通过讨论企业和金融投资来激发用户发表观点;还有“欧洲民论”,。


全媒派往期文章:《《金融时报》:如何经营评论区为内容造血》


05 新兴软件变革评论区


走近读者 顺势而变


德国初创公司Opinary开发了一款可以嵌在文章中的投票工具。据悉,该工具的“迷妹”不仅涵盖德国的大部分新闻机构,还包括了英国《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和美国《时代周刊》,《财富》,《福布斯》,《赫芬顿邮报》,国家广播公司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60余家媒体。



Opinary首席执行官科尼利厄斯·弗雷表示,Opinary的使命始终如一,帮助读者和社群在新闻界发声,用简单的方式展现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打破新闻制作的静态周期,让新闻编辑室在推陈出新上真正有所该改变。


投票工具最适合用来征集读者的想法,定位未来的报道方向。在过去几年里,很多新闻媒体最大化的利用了这一优势。比如,德国的Stern调查了读者就9月份德国大选结果的幸福感。之后,该网站发布了这一结果,深挖不同人口特征的群体的可能的反应。



Opinary设想建立“观察仪表板”,为新闻媒体提供读者的实时想法。编辑可以从中发现读者偏向哪些主题,不关心哪些主题,利用这些信息来预先安排未来的报道。除此之外,该公司还着力了解投票工具在媒体新闻稿、付费产品的转换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愿意投票的读者通常比不愿意投票的读者更积极,也更愿意与媒体有较深的交集。根据这个逻辑,Opinary利用读者的投票意愿,与《赫芬顿邮报》以及其它一些媒体一起试验调查媒体的赞助商。



投票工具在新闻的精准分发上也大有用武之地。根据收集的读者意见,媒体可以投读者之所好,精准分发每一篇新闻。弗雷说,“Facebook为媒体提供了流量,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媒体的受众,而是Facebook的。媒体应该要有明确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观众,并深入了解他们。”


让评论区不再是空盒子 


,当它们同时遇上“劲敌”评论区,两家媒体新启合作模式,共同研发一款运营评论区的软件。奈特基金会资助389万美元,,。珊瑚团队采访了30个国家的150余个新闻编辑室,借此发现评论区的共性问题。


Coral Project网站主页


2017年4月,珊瑚计划开发的开源评论系统Talk进行公测。不同于传统评论区的空白框,采用Talk系统的新闻机构,可以在每篇文章评论区的顶部设立一个开放性的提示,来引导有意义的讨论和切合话题的对话。为了促进评论区的“健康成长”,Talk开发了不少靠谱的功能,包括给不当言论添加上下文语境、“自动排毒”屏蔽敏感词或对可疑性词语提示修改、给员工添加徽章以便于和普通网友区分等。


新闻机构还可以将用户回应评论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设置。Talk参考了“参与性新闻计划”的调研结果,考虑进了情绪和心理因素,将默认点赞设置为“致敬”(Respect)按钮而非“喜欢”(Like)按钮。此外,新闻机构还可以自行选择使用黑名单功能、置顶评论、标注最佳评论等一大波功能。,这有助于评论更民主,也更加切合主题。参考往期文章《评论区都是千篇一律?

 


除此之外,该项目还希望能够突出高质量评论。负责人Losowsky表示,虽然新闻机构擅长删除违反网站规则的评论,但他们并不善于展示高质量评论。珊瑚软件计划改变这一点,帮助媒体洞悉评论者的评论历史。通过软件,他们能够看到用户评论的频率,获得的赞或回复,以及评论的平均长度。 通过搜索这些参数,编辑可以轻松地找到高质量的评论。Losowsky说,这种鼓励是建立读者群体的关键。


 

今年早些时候,《华盛顿邮政》开始使用珊瑚软件。从那时起,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其他15个新闻媒体也安装了这个软件。珊瑚项目的软件都是开源的,项目成员一致认为,安装的媒体越多,评论区越有效率,媒体的前景也就越好。 他们能够在改善媒体与公众的关系上发挥关键作用。



盖洛普2016年民意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达到了投票史上的最低点。 只有32%的人对新闻有较强或相当的信任。 Losowsky说,珊瑚项目的目标之一是让读者觉得自己参与到新闻制作过程中,从而对新闻建立信任感。“信任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


评论区本身没有对错,一方天地映照的是人心。“评论的核心在于思想,那些蕴含在评论中的思想,有其自身的丰富价值,不因新闻过时而消失”。不论是用新方式代替传统评论区,还是净化、提高评论区生态,抑或是拥抱新技术改造评论区,每一家媒体都致力于让更多人发布有思想的内容,让有思想的内容能影响更多的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