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何为新媒体时代的优秀内容?

何为新媒体时代的优秀内容?

2023-05-10 14:56:27


内容摘要

“纸”只是新闻业的一张死皮,注定要脱落,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与“纸”一起死去的,必然是传统媒体陈旧的生产套路。

本文作者马立明,资深评论员,首发在“拯救纸媒”(savemedia)公共账号。转载时,本帐号编辑在转载时对文章进行了删节。

直到现在,我还是“内容为王”的坚定拥护者(我也不怕做经营的朋友们取笑)。没有优质的内容做支撑,渠道做得再好也没价值。但也有人说,不对啊,我们也有很好的内容,但市场反应很平淡啊。这只能说,时代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读者已经不是20年前的读者,老一套的表述方式很可能吃不开了。

怎么叫做“优秀的内容”呢?经济的发展,阅历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时代的到来,都会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同时代,“优秀的内容”定义都有变化。

比如,20年前我就很有耐心读完一篇6000字的深度稿件,到了今天我恐怕就没这个耐心了。一个很好玩的案例是,我注意到一些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创作的自媒体,由于风格清新活泼,在网络上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样是他们,写在报纸的文字则完全失去神采,读起来如同嚼蜡。

当编辑多年的我认识到,扼杀了年轻记者的才华的是纸媒的工作流程及新闻写作的条条框框(当然我也是“杀手”之一)。为了“求稳”,编辑很少创新,排版永远是循规蹈矩,标题永远是一板一眼。媒体讲到底是一项创意产业,失去创意就如同死路一条。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广州某报一位编辑特别爱用“香饽饽”这个词,要形容某事物受欢迎时,总是习惯性地以“香饽饽”作形容,一用就用了20年,这是怎样的一种庸碌?(要知道广州人是不吃饽饽的。)
时代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读者已经不是20年前的读者,老一套的表述方式很可能吃不开了。
读者对信息的渴求,一点没有消减,反而更加强烈。在微信朋友圈中,一篇好文经常“刷屏”,甚至获得数百万的点击率(这是纸媒不可想象的)。一些隐秘又睿智的话语,在网络上悄然流淌着。只是,这些文字因种种原因,很难出现在报纸上。

不少纸媒早已经被磨平了棱角,令读者失去了兴趣。不仅仅是在排版上失去创意,在一个和平但又暗涌流动的社会,它已经丧失了灵感,抓不住时代的命脉,摸不清社会的走势。就连它们的名字,“某某日报”,“某某周报”,“某某周刊”,都显得如此平庸。“纸”只是新闻业的一张死皮,注定要脱落,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与“纸”一起死去的,必然是传统媒体陈旧的生产套路。

改掉自身的沉弊,新闻业必有重新闪耀的时刻。,其实空间还有很多。实际上,一些小规模的聚会,也在暗示时代的脉络:社会的多元发展,亚文化正在兴起,受众进一步细分的时代正在到来。读者期望更专业、更有学术价值的专题报道。一个例子是,女性主义的兴起,是当下重要社会思潮之一。女性主义正在教育、就业、婚姻等领域冲击着社会一些陈旧观念。如果以此为视角办一本刊物,相信千万女性读者能从中获得共鸣。

最近,一个新兴网络媒体澎湃传媒,做了几篇重量报道,以及一篇文艺得有点岁月感的开卷语,就引发了纸媒人一次虚拟高潮。接着,前海传媒也成为众报人意淫的对象。这只说明了一件事,就是报人太需要精神寄托了。对于这两家媒体,太急着看好或看衰显然没有必要。在邱兵与刘洲伟等人大展拳脚之前,必须抛弃一些传统媒体的路径依赖,否则依然难以成功。

要办好媒体,就需要认清这个时代,了解这个时代内部蕴含着的巨大张力。在这个基础上,你需要一个梁启超,一个张季鸾,或者一个保罗•萨特,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有了这样的思想家,有了这样的锐气,才有黄金时代的媒体。

报因时代而生,这绝不是一个浪漫的表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