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原创动态 >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2023-05-10 14:56:27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猛烈的冲击着传统媒体,这种冲击直接产生媒介融合的效应,一方面传统媒体为了转型急需各类新媒体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互联网行业也需要懂得新媒体的各类新闻传播人才。这些需求推动了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和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不少新闻传播院系纷纷开设新媒体专业及相关课程,但如何办好这个新专业?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媒体传播人才?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是一个亟待攻克的全新课题。本文探讨新媒体专业的建构理念,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


一、新媒体专业建构的理念


    进入21世纪后,内地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网络新闻传播教育如雨后春笋在各地遍地开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1]

    各大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积极顺应潮流,探索新媒体专业建设,但普遍存在两种趋势:一是越发追求大而全,课程涉猎面不断拓宽,课程之间的衔接缺乏科学依据,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二是专业面不断窄化,有些学校索性片面地将新媒体限定于数字影视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将已有影视类专业、软件工程类专业直接移植过来,“换汤不换药”。总体看来,我国高校的新媒体专业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与新媒体行业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业界经营模式和理念还未成型,教育界难以有效针对业界需求展开教学;另一方面,新媒体人才需求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必须经历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培训整合的阵痛方能转型,这不仅要求高校和教育机构投入研究力量进行论证与探讨,同时也需要资金和技术设备的大力支持。这一过程漫长而艰难,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重新审视新媒介环境下教育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以一种新的突破传统教育的眼光改革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观念,发扬务实创新的精神,避免教育与实践脱钩的恶性循环,以不断适应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传播学的学科建构反映了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逐渐融合的趋势。陈卫星认为:“传播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领域的划分,形成当代社会科学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嫁接现象。……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和学科分类,能够把来自其他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都统摄起来。”笔者认为,作为跨学科的新专业,新媒体专业的建构更应打破传统的知识和学科分类,将相关学科领域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问题统摄起来。在这其中要注意两个方面:


    1.学科互涉

    “学科互涉”这一概念来源于英文interdisciplinary,即跨学科、交叉学科、混合学科。20世纪6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学及改革中心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科互涉活动调查时,发现了五个源头——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需要、职业培训的需求、社会的基本需要和大学的功能与管理问题。学科互涉理论化的方式很多,大体可以体现在两个“隐喻”上,即搭建桥梁和重新建构(bridge building and reconstructing)。搭建桥梁一般发生在成熟与稳固的学科之间,而且通常有一个应用方向;重新建构则给学科带来部分变化,它通常具体体现为对学科重构的状态的批评,以及不管是含蓄地还是明显地对流行的知识结构的批评。

    笔者认为,新媒体的学科互涉将整合“搭建桥梁”和“重新建构”两种路径,即在搭建成熟学科的互通桥梁的基础上,批判性地重构新媒体专业。


    2.知识越界

    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之间往往存在着鲜明的边界,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学科互涉现象的不断出现,各种知识单元之间的界线不断被打破和重构,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越界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趋向了。作为“新的社会科学”的分支,新媒体同样产生于“学科壁垒上的裂缝”,而新媒体领域内发生的知识越界,也类似于马太•多冈所说的知识杂交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概念的越界使用、方法的借鉴使用、理论的越界杂交。


二、新媒体专业的主体构成


    中国高校目前的新媒体专业设置出现了多学科融合的倾向,但主要还是依托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内融合”。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新闻传播大类的基础课程,仅涉及到了少量的几门信息技术、经营管理课程。新闻基础训练的课程比重明显高于新媒体领域,这与其他专业没有实质上的区分,直接导致新媒体专业名不副实。


    笔者认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


    三大学科群可开设以下主要课程: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实务、网络伦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科学: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务、多媒体信息技术、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数字出版及技术等。

    传媒经济学科:传媒经济学、网络信息管理概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广告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站策划与建设、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然而,这样的“学科间融合”要求是目前中国各大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所难以单独支撑的。因此,师资力量、资源供给的跨学科整合和跨专业配置势在必然。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需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资源:一是学校资源,二是政策性资源,三是师资的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在师资力量及机构设置方面进行了较早的“新媒体转型”,为新媒体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新媒体研究院,主要分成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内容和新媒体经营三大块,技术放在工学院,内容放在广告学院或者新闻与传播学院,经营则放在媒体管理学院。新媒体研究院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三方面工作:其一,积极建设新媒体人才培养学科体系,重点参与和承担了有关学科方向的建设工作;其二,努力抓好科学研究,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不仅关注理论层面,还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产学研用”合作项目中;其三,开展新媒体教学工作,一方面管理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开展公共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示范基地的作用,组织高端培训班、国际传播硕士班、MBA班、留学生和其它团队学生到基地开展实务教学,另外,为感兴趣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公选课。


    实现新媒体专业的“学科间融合”,必须依托平台资源进行机构整合,汇集新媒体相关的教研人员,促进学科互设与知识越界的协作,完善共性学科支撑体系,在新媒体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推进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新媒体发展很快,追踪业界前沿,加强学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新媒体人才需求与培养方向


    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到底是应该培育应用型人才还是学习型人才?这其实是新闻传播教育长期面临的问题在新媒介领域内的延伸,媒介融合程度日趋加深更是为这一争论提供了一个现实困境。提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代表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 Shyam Sundar,他认为:“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地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6]他主张培育能够快速掌握最新媒介技术的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内容编辑软件及编程语言、网页设计,一毕业即能适应工作环境。这种看法有其追随者,但也有学者提出了批评,认为如果这样施行,那么大学与那些技术培训机构没有任何区别,教育重点应当在于培育学习型人才,引导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管以后的技术如何变幻,能在实践中以不变应万变,而不会被时代洪流所淘汰。如何确立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定位,解决培养目标的专才与通才之辩?笔者认为,应当综合考虑新媒体专业培养的梯度与行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促进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与业态发展之间的对接。


    根据调查,当前中国新媒体人才的缺口约60万人,同时每年人才需求增长率为20%,薪资增长率为30%。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健分析认为,目前手机媒体人才需求所占比重不大,但增长很快,其中技术开发类和市场推广类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另外,也有很多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向新媒体行业发展。然而,仍有相当多的数字传媒机构、新媒体企业还在感叹找不到合适的新媒体人才,尤其是有一定经验的高端人才储备相当不足。以上海为例,当前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的相关专业,每年上海本地有3000多学生毕业,但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实际人才需求错位。走出校门的学生仍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无论是经验还是技能,要上手工作,起码需要培训3-6个月。[7]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错位成为制约我国新媒体教育和业态发展的主要障碍。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表征了“多层面”、“立体化”的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新媒体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被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媒体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应掌握新闻学、传播学的知识,还应知晓心理学、广告学、经济学、管理学、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理论,具备有机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理论素养,能够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媒体的媒介属性与特征,认清新媒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发展前景。不仅熟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而且涉猎产品设计、数据挖掘、整合营销、新媒体运营的思路。全新的传播方式和运行规律要求从业人员时刻保持对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关注度、敏感度和洞察力,因此,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注重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的激发。


    同时,当前的新媒体发展业态也要求创新型复合人才具备一“专”,能够将自身在某一专项上的特长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以施展拳脚。综合起来,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大方向:


    1. 新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桢宁建议,一个优秀的新媒体新闻人首先要强化“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其次要培养快速、高超的内容制作能力,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中有效地进行甄别、选择、组织与传播,为不同媒体平台、不同受众提供适合的内容、个性化的服务。再次,要训练灵活、熟练操作多种媒介的技能。


    2. 新媒体产品设计人才

    交互式传播、数据挖掘、精准营销等手段的引入,使得新媒体可以针对特定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组织内容生产,实现定向传播,这就需要从业者开发出更为丰富的个性化内容。准确捕捉用户的心态,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对于新媒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新媒体产品设计人才通晓如何将新媒体技术转化成匹配用户的需求、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受到不少新媒体企业的青睐。

    新媒体企业的整个产品开发团队需要不停地通过反馈平台和渠道,来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对已有产品进行调整并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用户群。


    3. 新媒体经营管理人才

    新媒体的发展没有固定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它的产业链更长、更复杂,更加强调资本运作,需要根据新媒体的阶段化发展特点创新商业模式,在扩展市场、争取受众和企业赢利之间寻找平衡。百度总裁李彦宏认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可以不懂技术,但必须对技术敏感。乔布斯其实并非科技英雄,而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新媒体专业不能满足于培养网络新闻和网络营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新媒体核心业务人才。新媒体产品设计和网络运营人才,即产品经理和运营主管这类高级专业人才,培养难度不小,而市场缺口较大。


    此外,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还应处理好大专、本科、硕博教育的梯次配置问题。按照纵向递进的结构,大专本科人才的培养可以在夯实专业的基础上,参照上述三大细分方向突显专长;硕博士的培养应当以坚实的学科基础为依托,以具备跨学科、跨行业汲取知识与研究能力为目标。

 

原文《试论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新闻与写作》20013年10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