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媒体关注】勤劳托起脱贫梦 ——精准贫困户李秋珍脱贫记

【媒体关注】勤劳托起脱贫梦 ——精准贫困户李秋珍脱贫记

2023-05-10 14:56:27

(吕梁日报  2018年6月9日 二版) 

官桥村,地处岚县中部,境内,目之所及,清一色的黄土地;步之所履,清一色的黄土地。更有甚者,官桥村的土地,大部分在上者,四旁奋起而下者,状如箕筐。这些地海拔高,无霜期短,年平均无霜期只有110天。比无霜130天的岚县整整少20天。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劳作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收入微乎其微,经济捉襟见肘。遇上一年早霜,全年的辛苦打水漂。村里好多适龄青年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结不过婚,一年年下来,山河已旧,面貌未改。李秋珍更是官桥村这一群体的代表。一家老小住着老屋,守着老天。生活了无生气,年年是村里的接济对象。天,就是这样一片天;地,就是这样一块地,如何在这方水土上改变官桥人的贫穷落后面貌呢。官桥村的有识之士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李秋珍,官桥村人,共产党员。当年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就不信这个邪了。他深信,天无绝人之路。他站出来号召大伙说,当年,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狼窝掌,靠自力更生的勤劳双手,生生的撑起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片艳阳天,咱们官桥村比起当年的大寨不知要好多少啊,那为什么,人家大寨人能行,我们不行啊。关键一点,我们官桥村人没有人家大寨人的那份辛苦,没有人家大寨人的那份辛劳。这不是生理疾病,是思想疾病,是懒汉思想在作怪,要金钱咱庄户人没有,要辛苦,实话说,咱还没有吗? 
  一石激起千重浪,李秋珍的一番话像拨灯捻子一样,拨亮了官桥村人脱贫致富的理想火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东一句西一句,人人为官桥村能找到一条致富路献计献策。这其中,难免有些激烈的争论。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探讨,大伙为官桥村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致富路线图,官桥村不仅仅有大片大片的旱地,而且还有成片成片的下湿湾地。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就在下湿湾地上做文章,在湾地种菜搞经济作物,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来带头做呢。你们不敢做,我先做。李秋珍当时就向村里承包了5亩下湿湾地试种蔬菜,成为官桥村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汗水浇园分外绿 
  万事开头难。对一个世代以种地为主出生的农民李秋珍来说,粮农变为菜农,这一转型变革,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对李秋珍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隔行如隔山。从经营管理这个方面来说,种粮与种菜都是种,但种与种有很大的差别。拿个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种粮好比打铁的,种菜就如绣花的。种粮比较粗放,种菜比较精细。就拿种子来说,粮食种子勉强可以自产自种,自产自种的粮食种子,虽说没有培育出来的种子产量高,但还不至于有过山车似的差别。 
  但是,蔬菜种子,自产自种和培育出来的种子有天壤之别,而且当下就跟你过不去。李秋珍刚学种菜不懂这点,图省钱、省事,随便在农贸市场上买了些蔬菜种子,种在园子里,番茄苗子出苗不久,就地挂果,谁知,5亩菜园子,苗子长到一柞后,再不会长了。个个都是侏儒菜。请来专家一鉴定,假种子。5亩菜园子绝收。李秋珍赔了个一塌糊涂。气得躺在炕上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死睡。妻子气得直抹眼泪,逢人便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种菜的遭遇。 
  赔归赔,气归气。一家老小还得活命。男儿有泪不轻弹,李秋珍又挣扎着站了起来,哪里跌倒要在哪里爬起来。李秋珍决定吸取以往种菜失败的教训,扩大种植规模,引进优良品种,实行塑料大棚种植,种子全部从山西省农科院批发。夫妻俩全身心投入到大棚蔬菜上。种菜是一门辛苦活。人们常说的,辛勤的园丁,一点也不假。一棵菜,从种到收,不手把手过四五遍,你甭想沾这颗菜的光。哺育一颗菜,就如哺育一个孩子,一天到晚,白加黑,中午不休息。五月天的中午,晒的肉疼,李秋珍和妻子仍在大棚里劳作,汗如雨下,眼都睁不开。晚上,左邻右舍早已进入梦乡,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刚刚收工。蔬菜上市后,半夜就得装菜赶往菜市场。与星星作伴和黑夜为伍,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皮肤风吹日晒,黑里透红,这就是李秋珍夫妇的真实写照。 
  卖菜是蔬菜种植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岚县的蔬菜批发销售,一般都是在县城北盛农贸市场上的早市上销售。为了能按时上市,李秋珍必须在凌晨4点就得从官桥村赶往县城。从官桥村到县城,313省道是必经之路。313省道是晋、陕、蒙,冀、鲁、豫运煤大通道。每天路上的运煤车,川流不息,多达几千辆,由于路窄、车多,交通事故频发。尤其是在晚上,卖菜的小手扶拖拉机,挤在高、大、勇猛的运煤前四后八大车缝隙中穿行,充满凶险,危险无处不在。有一次,李秋珍的同伴就是在半夜卖菜的路上,突遇车祸而身亡的。为了李秋珍的安全,妻子常常和他结伴而行。 
  从种菜到卖菜李秋珍夫妇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与困难。但他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着,奋斗者。因为,李秋珍认准一个死理,作为一个农民,一个种地的,如果你不吃苦、不流汗,甚至不流血,要想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日子,那只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些向政府伸手要救济,张嘴吃低保,打麻将,玩手机的农民要想摆脱贫困,娶上媳妇,必须靠自力更生。 

科学种菜市场宽 
  在大改革、大开放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有科学头脑,掌握市场规律,才能克敌制胜,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李秋珍在这上面有过沉痛的教训。2016年茴子白市场很给力,李秋珍大赚了一把。李秋珍和大多数菜农一样,第二年又种上了茴子白,满以为还是和上一年一样,丰产丰收,不曾想,李秋珍和大多数菜农一样,饱饱地品尝了一把当代版的《多收了三五年》的苦果。这一年,由于茴子白供大于求,菜农将菜运到市场上,看都没人看一眼,无奈,几大棚茴子白,烂的烂。扔的扔,糟蹋了个一干二净。这一年,李秋珍赔了个净光,夫妻俩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沉痛的教训,高昂的代价,告诉李秋珍,种菜必须掌握市场规律,不能跟着感觉走,该出手时才出手。 
  优种优育,是李秋珍多年种菜总结出来的一套成功经验。以往,好多人认为,只要是用上优良品种,就能苗全苗旺,丰产丰收。实践证明,此法差矣。优种必须优育。水、肥、土、阳光必须跟上,缺一不可。为此,李秋珍辛苦可没少投,汗水可没少流。他请来专家,现身说法,手把手教。为了均衡蔬菜营养,他的菜地里全部用的是鸡粪。用上鸡粪的菜品相好,无残留,产量高,深受消费者欢迎。 

多年的实践,让李秋珍从一个传统的农民脱胎出来了,这是他不懈追求,学中用,用中学。李秋珍种菜的实践与历练,使他从一个精准贫困户发展成为一个种菜富裕户。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活逐步走向小康。李秋珍脱贫致富一不靠天,二不靠地,三不靠政府救济,靠的是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丁茂堂 /文)


审核:马建生

责编:梁海珍

编辑:李    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