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ARC·观察|治理用户评论区,看国外媒体有哪些“高招”

ARC·观察|治理用户评论区,看国外媒体有哪些“高招”

2023-05-10 14:56:27

点击关注“受众研究中心”哟~

编者按


对于很多新闻网站而言,评论量一直被视为衡量新闻受欢迎程度和用户参与度的重要指标。但是,乌烟瘴气的评论区往往对读者的阅读体验造成了不小的干扰。针对这种现象,各家公司也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国内平台都配备有评论审核机制,甚至人工评论审核队伍。而对于读者评论的治理,国外一些平台和媒体,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呢?本文综合整理脸书、、,以飨读者。


来源: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腾讯传媒


Facebook

引入“顶”“踩”机制,凝聚用户智慧


日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地区的Facebook引入了评论表态机制,用户可以通过选择向上的箭头(Upvoting)和向下的箭头(Downvoting)来表明自己对评论的态度。Facebook在声明中表示,此举是为了推动用户在Facebook上进行更好的公众讨论,同时为持有不同意见的用户提供一个可对话的良性空间。“我们希望通过评论表态机制,将用户认为应该排在第一位的评论置顶,以供更多用户参与到讨论中来。”

 

今年二月,Facebook在美国版上也曾进行过类似的测试。与此次测试不同的是,美国版只提供了表达消极态度的“Downvote”选项,只有用户在认为该评论存在冒犯性、误导性或存在事实争议时才可以点击该选项。相较之下,此次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地区的尝试更侧重记录用户对于评论的综合态度。


为了鼓励大家更多地在平台上发表客观、可供探讨的积极言论,Facebook也推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果用户的某条评论得到了大量支持,该用户将获得由Facebook提供的奖励;如果用户的某条言论引发了大众的普遍不适,Facebook也将在平台上对该用户进行适度惩罚。



值得注意的是,评论表态机制所扮演的角色更多地类似于评论管理插件,它不会取代Facebook已有的“点赞”功能和系列表情。在测试版Facebook上,当用户在评论页面停留时,页面将自动弹出评论表态功能的使用说明。Facebook在使用说明上明确地指出:“如果您认为这是一条值得鼓励的优质评论,或是该评论对您提供了某些帮助,请您按下向上的箭头;如果您认为这是一条错误的评论,或是该评论含有不良意图,请您按下向下的箭头。”

 

Facebook表示,目前还不确定是否将在全球范围内正引入评论表态机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Facebook希望通过这些尝试,探索出一个治理评论区的有效途径。


鱼龙混杂的评论内容一直是Facebook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平台上的不良言论进一步激化了现实生活中群体冲突和矛盾。例如,,敦促Facebook通过技术改进和引入工具性插件来监测和杜绝不良评论。

 

尽管Facebook此前已经承诺,将在2018年年底之前增加一倍人手用于评论审核,但是对于平台上的海量内容来说,这一数字仍是杯水车薪。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动用户的力量才是根本之道,通过引入评论表态机制让用户替平台做出判断,或许能够巧妙地解决问题。


人力搭乘自动化,精细打理读者互动


York Times)的评论社区由编辑Bassey Etim掌管,他率领一个由14位全职和兼职记者组成的小型团队,每天需要审核超过12000条评论。


Etim评价,该团队的内容管理水平非常高,每位成员都在新闻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对各个细分领域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面对不同的读者观点时,保持绝对的公正和客观。Etim表示:“我们会像对待内容一样对待评论,将评论区打造为一个能够让读者进行平等讨论和多元互动的空间。” 

 

为了更高效率地处理读者评论,团队设计了一套独立的速记方法。应用该套速记方法后,记者可以在阅读多条评论的同时,在大脑内对评论进行编码,快速反映出如何对读者评论进行组织和回应。通过团队筛选的优质评论,将被发表在网站上的评论精选版块。



尽管如此,面对纷至沓来的海量评论,仅仅依靠人力仍然是远远不够的。。算法会首先对不同用户的评论进行优先级排序,并决定哪些用户的评论可以不用经过较长时间的人工审查就可发布。


2016年9月, Alphabet旗下的科研团队Jigsaw达成了以评论体系建设为中心的合作关系。这一合作催生了一个新的评论审核系统,用以提高编辑审查的速度和容纳更多的评论数量。

 

2017年2月,Jigsaw发布了新工具Perspective,这一工具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的原理来识别“有毒”评论。2017年6月,。据Jigsaw总裁Jared Cohen透露,此次迭代后,自动化工具的机器学习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其将能够对多语种评论进行审核,并识别出无实质意义和偏离主题的读者评论。从根本意义上讲,。



在对网站评论进行严格审核的同时,。该团队由社交媒体编辑Cynthia Collins率领,由9位成员组成,。

 

当下,越来越多的媒体受制于恶评泛滥,不得不选择关闭评论区或放弃对读者评论进行审核。,评论区是推动用户参与、促进付费订阅的最有效途径。Etim将评论区视为展示读者多元观点的重要一环。“让不同立场的人们进行一场相互尊重的对话,这就是评论审核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Etim这样说道。


自动化插件驱动评论社交化

除了与Jigsaw积极合作外, Post)、Mozilla基金会成立了The Coral Project(珊瑚项目),研究如何改进在线评论,并孵化一系列开源工具为各大新闻编辑室提供技术支持。2017年4月,。

 

应用Talk插件后,读者在每篇新闻的顶部都将看到一个使用提示,该提示将引导读者利用Talk对文章发表评论。在使用过程中,Talk将对读者进行讨论主题提示,同时,其还将自动对评论中的禁用词进行屏蔽,并标注出含有争议的可疑词汇,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评论审核和筛选。



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将借助Talk明确新闻主题,以及编辑希望读者展开探讨的内容,从而提高评论质量和讨论效率;对于编辑和记者来说,Talk则扮演了一个对评论内容进行预处理和预审核的工具角色,能够帮助他们节省审核评论的时间,更好地投入到读者互动中。


除此以外,Talk还可以根据编辑的指令对发表恶意言论的用户进行短期禁言,对发表优质评论的用户给予鼓励性的提示,以此来不断纠正和引导读者的评论。此外,Talk还在最近一次更新后引入了对话功能和修订功能,即编辑或记者可以通过其与读者进行直接对话,读者可以对评论内容进行多次修订。

 

Amenabar对Talk的试用持肯定态度。Barber表示,在正式完成测试后,。此外,珊瑚项目还将在后续推出全新的问答型评论管理插件Ask,旨在帮助新闻编辑室在评论中征求读者关于某一问题的具体答案。


,在加强评论审核的同时,推动网站的读者参与进一步社交化。也就是说,读者在网站的评论区同样可以与其他读者和编辑进行互动,就像在Facebook或Twitter上一样。



《经济学人》

借力问答平台Quora,收集优质读者评论

2016年8月,《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副主编Tom Standage偶然在Quora上回答了关于人工智能和《经济学人》数字发展战略的问题,收获了超过150万次回应。如此热烈的讨论让《经济学人》看到了借助问答平台Quora来发展读者评论的潜力。


“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高质量和针对性感到震惊,”《经济学人》社区编辑Denise Law表示,“Quora建立了一个将聪明人聚集起来的社区,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专家,这显然是我们在《经济学人》的网站上无法做到的。”

 

此前,《经济学人》的网站上平均每星期可以收到3000条读者评论,但评论质量堪忧。相较之下,Quora带来的读者见解深刻而富有洞察力,对《经济学人》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收集更多高质量的读者评论,《经济学人》组织记者和编辑进驻Quora,参与日常话题回答;并派出各领域的高级编辑和资深记者每月举办一次Quora Q&A会议,倾听Quora用户在各细分领域的看法。截至目前,《经济学人》的Quora Q&A会议已经收获了超过500万次观看。



但是,《经济学人》在Quora上也面临着与在网站上一样的问题,即会有一部分用户恶意抢占评论区发布不良言论。对此,《经济学人》规定,在Quora平台上参与《经济学人》互动的用户必须为实名注册,且在互动过程中不得匿名,《经济学人》将联合Quora对评论进行人工审核,对发表不良言论的用户进行惩戒处置。


《大西洋月刊》

关闭网站评论区,回归读者来信

自今年2月2日起,《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正式关闭了其网站页面上的评论区。《大西洋月刊》在声明中表示,希望此举会为评论读者和非评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长期以来,《大西洋月刊》评论区的高质量评论经常被发表人身攻击、种族主义、厌女、恐同、反和反犹太言论的用户占领。“不管是对于记者来说,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都不是一种令人感到愉快的阅读体验。”主编Jeffrey Goldberg坦言。

 

在关闭网站评论区后,《大西洋月刊》将重新回归纸媒时代的读者通讯,通过信函与读者进行交流。据悉,《大西洋月刊》将从网站和杂志的编辑团队中抽派人手,专门负责阅读读者来信,并从中挑选有趣和有意义的言论,刊登在《大西洋月刊》的杂志和网站上,或是专门结集出版。《大西洋月刊》希望能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来收获高质量的用户反馈。网站编辑Adrienne LaFrance表示:“我们拥有一群聪明的读者,他们的反馈仍是十分富有价值的。”



《大西洋月刊》并不是第一家被迫关停评论区的媒体,在过去几年中,路透社、《今日美国》和美国公共广播(NPR)等多家媒体都关闭了其网站上的评论区,以彻底杜绝用户在其网站上发表不当言论。一部分观点认为,激进地全面关停评论区并不可取,对评论区进行温和地改进才是成功之道。持该种观点的人士认为,评论区是推动读者与记者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有效途径,关停评论区将使媒体“听不到用户的声音”。

 

对此,Adrienne LaFrance回应称,许多媒体都已经在治理评论区上进行了探索,但从目前来看,依然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可供《大西洋月刊》采纳。


“我曾在一家本地媒体的新闻编辑室就职,当时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参与读者评论。我很享受参与读者评论的过程,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并没有充足的人力和精力来对每一条评论进行审核。”LaFrance表示,《大西洋月刊》关闭网站评论区的举措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将在推动读者互动和评论净化之间做出更好的平衡。


从正面对抗到温和引导,从另辟蹊径到被迫关停,无论怎样抉择,媒体在评论区治理上所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捍卫新闻阅读环境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纯净性。正如Facebook此次在评论治理上所做出的努力一样,健康的网络空间不能仅仅依靠编辑和自动化技术的力量,更需要由所有用户一起去捍卫。


本期内容由“受众研究中心”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其他媒体或公众号转载须获得授权。

编辑:殷欣

监制:刘燕南

点击“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