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新媒体专题06 | 新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专题06 | 新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面临的挑战

2023-05-10 14:56:27

作者 |小迪

编辑 |VV

本文为拖鞋哥新传考研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19级新传考研QQ群:707622733

19二战新传考研QQ群:372705117



在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涵化理论”(也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等)来描述大众媒介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媒体所构筑的拟态环境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然而,诞生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涵化理论”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新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的作用机制出现了新的发展。

首先,先来回顾“涵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起源


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叫做“培养理论”、“教化理论”。这个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为代表。最初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暴力内容与现实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二)基本观点


(1)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2)大众传媒在形成“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电视。


(3)由于倾向性等因素,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距离,而受众往往无法分辨。这种“象征性认识”发挥着巨大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过程,不知不觉地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4)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影响,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现实观


(5)大众传媒的“涵化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广泛“涵化”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三)评价


(1)该理论代表着对大众传媒长期、潜在影响的认识,对效果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指出了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效果;


(3)该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统治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这一点与葛兰西的“媒介霸权”有异曲同工之处;


(4)该理论可能适用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众产生涵化效果是不合理的。

 

分析“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我们要从该理论的基本前提入手,“涵化理论”的基本前提可被概括为“电视等大众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具有单向性、整体性、线性三个特点”。


从这三个特点入手

看“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经历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具有单向性?


传统的“涵化理论”体现出这样一种受众观——人们是单向度的人,大众传播媒介构造了一个秩序井然而又危机四伏的社会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普通人只能作为媒介的受众和舆情检测的对象,受控于一个意识形态和强权体系, 他们植根于电视符号世界的模式得出真实世界的经验。


而实际上,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向,以往服膺于宰制性大众媒体的受众,已经慢慢开始积极与媒介互动,甚至以“公民新闻”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来。彭兰指出,用“受众”这一概念来对使用媒介的群体进行描述已不合时宜,台湾地区将受众译为“阅听人”比“受众”这一说法更为恰当。现在看来甚至“阅听人”这一说法也已经稍显乏力,信息传播生态中的“产消者”(Prosumer,=Producer+Consumer)才是新媒体时代下最为恰当的“受众”话语。


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正在发生从单向性向双向性的转向,普通人的传播主体性正在强势回归。

 

(二)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具有整体性?


早期“涵化理论”认为观众的心理变化是简单而抽象的,验证电视作为信息系统一致性的假设,解释针对不同类型的各种节目是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信息系统。


然而新媒体时代也重构了受众的兴趣与行为,一致性、稳定性的信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分众化的选择,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算法推荐信息应用层出不穷,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正是该趋势的集中体现。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早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提出了“我的日报”(the Dailyme)的概念,用来描述个人收阅口味的分化,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整体性影响是被大大削弱的。

 

(三)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是线性的?


于博在《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中对网络涵化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提出“媒介互动性与受众个性的融合”“自我涵化的循环过程”两点传统的涵化理论认为,只有媒介涵化受众的理论,而该学者提出了“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的双涵化过程,因为“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交互性,受众可以亲自参与到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媒介内容和展现方式会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这正是“受众涵化媒介”的体现。


另外,“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实则是一个不断循环、互相影响的自我涵化过程。媒介可以首先通过分析受众的兴趣喜好调整生产发布内容,受众收阅之后又会发出反馈性信息甚至直接参与到网络媒体内容的生产中去,整个过程中交织着多向度的涵化进程,“线性”的涵化力量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已被消弭,不复存在。

总结


大众媒介影响的单向性、整体性、线性在新媒体时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颠覆与重构,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的“涵化理论”也经历了不可忽视的嬗变,整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产消者”话语下受众传播主体性的强势回归

(2)“媒介涵化受众”“受众涵化媒介”的双向涵化

(3)颠覆传统线性过程的多向度涵化进程交织

(4)媒介涵化效果的结构性与破坏性特点并存

这一点主要指的是网络的便捷性与大数据时代推送的精确性和瞄准性受众容易在线上投人过多的时间,或者与网络中的好友更多接触而忽略了与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交流,破坏人们之间的现实亲密关系,出现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所言的“群体性孤独”症候。

 

应该明确的是,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无论凯文·凯利笔下的“技术元素”如何重构我们的信息传播生态,新闻媒介对“世界图景”的建构作用仍是不可否认的


公民应该着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积极参与开放性媒介伦理的重构,对一切话语霸权与宰制性力量保持批判与质疑,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罗佳. 网络时代“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J].新闻传播,2014,(4):P208.

[3]于博. 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24):P119.



打卡计划:迈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路,从熟记今天的名词解释开始~

你可以每天背完之后用文字,语音或者图片的形式,发送在打卡下方,让我们检查你的背诵效果督促你进步。

 

扫一扫进入打卡频道




希希哥

我们的刚需班开始起航,了解详情请戳图片

30分钟前




    TIPS    


1. 今日为你答疑的是上大的香芋学姐,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或公众号后台提问,帮你答疑解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可

长按识别下方“干货合集”查看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