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你死的那天, 有些自媒体在欢庆10w+

你死的那天, 有些自媒体在欢庆10w+

2023-05-18 23:00:13



01


今天凌晨1点多,运营小公举磊磊发布了《二更食堂发文“空姐遇害”,却引发众怒,更惨遭官方封号》,早上8点多,开始陆陆续续出现骂二更食堂吃“”的消息。


今天中午,姜茶茶发布了《你的死在某些自媒体眼里,也许只是一个10w+》,将许多蹭热点的大号点名吊打了一遍,甚至diss了下本就没什么下限的微商广告,一时喜提道德制高点。



姜茶茶这么做其实非常危险,因为话说得太绝,姿态做得太足,却很难说真正能改变什么。


除了让读者们看出一个真相——大部分自媒体从业者,他们写下一篇篇激情洋溢的热点事件的时候,也难以分清自己到底几分是真愤怒,几分是为了kpi。


所有人,包括你,包括我。


底下有个高赞评论说:其实你也挺恶心的,拿这个事又炒作了一番,那些恶心的话你又放出来了一遍。


虽然如此,姜茶茶有句话依然十分发人深省:


“我不知道他们在后台一遍遍刷新阅读量时,会不会默默期待更多的遇难事件出现。”


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人性的深渊离我们如此之近,近到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


自媒体已经开始上演“的八种吃法”和“墙倒众人推”,没有人再关心受害者和家属,没有人去关心滴滴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制裁以及如何整改。


可能觉得,和自己关系不是很大吧。


毕竟,一篇篇10w+已经出炉,是时候下班,加鸡腿了。



02


我们离情绪越近,就离真相越远。


知乎用户风端在“什么是媒体精神”下回答说:


英美媒体会比较强调中立、客观、冷静;强调尽量全面呈现事件原貌,将评判留给读者;强调严格区分新闻报道板块与评论板块;强调克制使用形容词、副词……


而欧洲大陆的媒体会比较强调观点,比较热情,较多夹叙夹议;强调打动和调动读者;强调影响决策……


简单概括,就是英美媒体比较“超脱”,欧陆媒体比较“介入”。


谁优谁劣不去评定,但“介入”应当有个底线。


过于露骨的情绪引导与煽情,都有违媒体精神。


二更食堂那篇文章因为署名“小堂姐”,而不是某个人真正的名字,甚至它都不是一个笔名,它就是一个公众号人设而已。


跟某个大号自称“滚君”一样,编辑团队其实不止一个人,但每篇文章不会写上某个人的笔名或真名,这样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躲在这个面具之下,持续输出着那些也许他们自己都感到恶心或不适的内容。


滚君的文章  


因为不署名,一定会疏于自我省察,也一定会有某种程度上的“灵肉分离”——真正的我不会干这样的事,干这个事的,是戴着“小堂姐”这张面具的我。



03


在滴滴和汶川十年刷屏之外,还有一篇文章在缓慢生长——前南方报系成员猛哥写的《汶川地震十年,那些写报道的人在哪里呀》


这篇长文来得恰逢其时。


那时候的特稿记者们,一个个满怀新闻理想,一听说哪里有新闻,都踊跃申请到前线去,到现场去,到真相所在到地方去;


也深谙新闻伦理,特稿一篇一篇,全都来自扎扎实实的采访、真真切切的所见所闻;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始于事实,忠于真相。


尽管特稿动辄上万字,但通篇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克制。


对比今天的二更食堂事件,感到羞赧难当,不是为二更食堂,而是为我自己。


十几年前,纸媒日暮西山,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走了大量的新闻正规军,无数怀揣新闻理想的特稿记者奔向新媒体的怀抱。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纸媒已死”、“新闻已死”,随之死去的,还有千千万万记者的新闻理想与青春吧。


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嘈杂,标题和内容也开始各种不走寻常路,我开始怀念那时的正规军,怀念那些高屋建瓴、冷静克制、毫无情绪挑逗的标题与内容。


从未去过一线、远离事实与真相、接受着二手信息,炮制与被炮制“事实”,这是自媒体工作的常态。


有人说,媒体工作者,视野狭隘是一种原罪。


浸淫其中的你我,早已罪大恶极。



-end-




我们非常渴求高质量稿件撰写者

稿费优,有意向者请加mu-mutong

添加请备注:作者,且附带作品



 今日无互动 


批评与自我批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