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新女性”怎么就成了自媒体网红的圈钱新伎俩 | 每日时评

“新女性”怎么就成了自媒体网红的圈钱新伎俩 | 每日时评

2023-05-10 14:56:27

“新女性”怎么就成了自媒体网红的圈钱新伎俩


作者:宗 城

一百年过去了,“新女性”又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时髦词汇。从阮玲玉拍电影那个时代起,中国文化界就热衷于塑造新女性,阮玲玉就曾出演过一部名叫《新女性》的电影。片中,阮玲玉饰演的韦明深受五四精神熏陶,反抗媒妁之言,争取婚姻自主,后与恋人私奔,却被丈夫抛弃,几经波折的她愈挫愈勇,最后一个人去上海的私立学校当起了音乐教师。我们从韦明的身上可以熔炼出民国新女性的标签,那就是“职业独立”“恋爱自由”“思想前卫”等。现如今,随着咪蒙、ayawawa、陆琪等一批自媒体网红的推动,“新女性”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此,“新女性”不只是一个身份符号,也成为文化与资本角逐的商业符号,与其说这一批自媒体网红多么热心中国女性的平权事业,不如说他们嗅到了新的商机,打着塑造新女性的旗号,制造了又一场消费狂欢。

以自媒体红人咪蒙和Ayawawa为例。咪蒙曾经立场鲜明地将自己与新女性绑定。在一次品牌发布会上,她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新女性的崛起,紧接着,团队就推出了付费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目标人群瞄准了职场女性和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Ayawawa是以贩卖新女性话语的情感博主。不过,她的观点和咪蒙截然不同,她的女性成功理论可以这样归纳:女性要成功,必须要有技巧地讨好男人,懂得依附男人。

Ayawawa教育女性要培育“女性气质”。她说:“这个世界上,女人有多么女性化,她的生殖利益就会有多大,她的孩子就会享受到多少亲职利益。”又说:“你现在有多耐得住委屈,会回报在你的后代身上,你有多自我,也会报应在你的后代身上。”而在接受《透明人》的采访时,她再次宣传自己的理论,解释什么是伴侣价值(Mate value,后文简称MV)和亲子不确定性(Paternity uncertainty,后文简称PU),前者指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后者指男性对后代的不确定感。Ayawawa建议女性要提升MV、降低PU,从而在恋爱和婚姻上增加成功率。

这两位自媒体博主各自拥有千万粉丝,她们的观点代表了一批兜售新女性理论的自媒体。但很遗憾,这些情感教主们只是借着新女性的皮,贩卖一套背离现代女性精神的价值观。

显然,Ayawawa是在承认性别不平等的同时劝女性认清现实,并通过附庸男权的做法取得世俗成功。一些厌恶Ayawawa的网民会转而投奔咪蒙,,号召女性独立、自主,事业上不输男人的同时收获一段成功婚姻。可是,如果细细推敲咪蒙的女性话语,即可知道——咪蒙不是新女性的盟友,恰恰是新女性的消解者,因为她提倡的仍然是一套包裹着消费理念的门当户对的价值观。

她们都没有重拾一战后的新女性精神,而是用一堆漂亮词汇捡起新女性口号的残羹冷炙,鼓吹片面伸张欲望的经济型女性,从而迎合消费社会的逻辑。回顾历史,英美新女性的崛起并不只是简单的提高女性收入、增加就业岗位,、,新女性的崛起只是幻梦。 早在1914年, Macathur)就成立了女性工人国家联盟(National Federation of Women Workers),意在扭转女权运动处于无工会组织的涣散状态,“这种状态的原因反过来也是因为她们薪水低之故”。

此时,一战的爆发让大量女性主动或被迫走出家庭,就业上岗,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气犹在, ,尤其是在英国,失去丈夫的女人被讥讽为与退伍军人抢工作的“无赖”和“夺食者”,《每日邮报》甚至评论说:“这些多余的女人是人类的一场灾难。”这些评论可见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而恰恰得益于伍尔夫、,,而不是孤立的“收入提升”“情欲宣泄”。

但纵观今日之中国,对“新女性”代言人的争夺战陷入白热化,、附和资本,。要么用激进的言论鼓励女性“爱富仇贫”,要么把男女关系简化成战争,把女性争取权利局限在对抗男性的纬度上,而不深入分析社会结构和历史渊源。更有甚者,只是搬运了一套“家庭事业两不误”的陈旧说辞,呼吁女性提高能力,却不知“家庭事业两不误”,恰恰可能使女性承受双重负担。为什么放开二胎,职场女性还不敢生孩子?因为生孩子工作就可能不保,未来自己又可能“兜兜转转一场空”。

至于说,为什么这些互联网红人们要打出“新女性”的牌子,千言万语,其实无非是一个“钱”字罢了。(宗 城)

适用话题:“抢人大战”“炒房” “接盘侠”


作文君小议:”在快节奏的时代,太多的人想要成功,于是迷蒙们 —— 贩卖焦虑感的人群应运而生,归根揭底还是要脚踏实地! ”

应给予“老漂族”心安即故乡的归宿感

作者:堂吉伟德

5月9日,北京市朝阳区某中心小学门口。两位老人跟随人群进入学校接孩子。几分钟后,奶奶背着书包,爷爷拉着孙子的手走出校门。奶奶用东北口音招呼老伴:“赶紧走,音乐课别迟了。”孩子奶奶告诉记者,他们来北京照看孙子已经4年了。在中国,像这样的随迁老人还有很多。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他们,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那么,他们在异乡过得好吗?他们对中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新要求?

所谓“漂”,意指户口和户籍在彼地,而生活与工作在此地,相对于流入地而言可称之为“外来人员”。在户籍附带了一切的情况下,“漂”所面临的壁垒与樊篱,除了政策性因策,还有心理性障碍。于是便有了逃离与回归。年轻人尚且有如此多的不适,那么有着强烈“叶落归根”倾向的老人们,适应新的环境则更加困难。当他们离开熟悉的社区,陌生环境带来的压力感、隔阂感和边缘感等不良心理感受会成为巨大的挑战。“老漂族”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状态,值得各方重视,给予他们“心安即故乡”的归宿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漂族”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城市中新涌入的人员中,除了各地拼命争取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外,还有他们的父母与子女。如果不能给予“老漂族”更多的关爱,城市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而面对社会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若不能重视整个老年群体的权利诉求,则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会更加艰难。

随迁老人与子女生活一起,是解决“空巢之痛”最好的方式。不过,从“连根拔起”到“融入难”,横亘在老人们面前的,其实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或与子女交流难的代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政策滞后与关爱不足下的人情缺失。很多时候,他们被视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权利因为“家庭关系”的因素,而被人为忽略。代际关系与自我学习可以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努力来解决,但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等方面的制度衔接缺位,以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硬件的缺失,则需要政府发挥兜底的作用。

  在“老有所养”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老有所乐”的品质要求更难以实现。解决“老漂族”的社交行为阻碍和融入困难,降低老年群体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需要释放更多的政策善意与服务热情,解决他们生活难、保障难的后顾之忧,并以文化感染、制度衔接和社区服务,让“漂”来的老人们快速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生活乐趣。如此,方能使其“心往向之”。

  就时下情况看,要求地方政府全面而系统的解决软硬件短板,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先易后难”的原则,政府可以优先解决较为迫切的诉求与愿望,比如加快医保政策的全国性统筹,完善社区养老体系和文化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和日常照料功能等。强化对外来随迁老人的关心,在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制定中长远的计划,方可避免特殊群体的边缘化。不歧视,不排挤,公平对待,营造更加温情的环境,是政策应有的基本考量。(堂吉伟德)


适用话题:“老漂族”“故土难离” “老有所养”


作文君小议:”老漂族,空巢老人,年轻人应该重视起来!


鄂尔多斯燕之作文


联系人:张老师 

手机号:15804891004

微信号:zxy15804891004

邮箱:CFP000555@163.com

地    址:陶瓷广场A2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燕之官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