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新媒体时代 中医传播该转变了

新媒体时代 中医传播该转变了

2023-05-10 14:56:27

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标题下的健康报即可加关注)


近年来,各类新媒体备受追捧。借助新媒体平台,大众可以了解保健养生等科普知识;对于医生,我们利用新媒体可以做些什么呢?本期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张苍副教授与同行分享新媒体传播中医的一些体会。


  当一个非工作状态的医生在低头摆弄手机时,不要认为他一定是在玩游戏,此刻他很可能正在参与某个微信群的学术讨论呢。


传统传承方式有弊病


  师徒授受成传统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经验的传播往往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理论的传承,其二是经验的传承。在古代中医经验的传承中,中医著作大多数是由方证、药证所构成。然而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医从业人员并不是很多,中医学术的传承方式和交流方式大多采用师徒授受的模式,只有师傅教徒弟,徒弟请教师傅,而很少见师徒之间的平等交流。徒弟学成之后,往往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开诊所,而不会留在师傅身边,这样十里八村只有一名医生,就很难谈到同道间的交流。


  若能团上两个经方派或者本草派的中医见面,想必大家会有许多共同话题的,因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的现象,是症状、体征,是药物,而不是空对空的理论探讨。中医最传统的教学、交流方式是面对面地沟通,这就需要大家都有时间,且有一个适宜的地点和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是空间的距离,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使得这样的学术交流只能是一种奢望。


  单向传承有缺陷


  传统的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往往是直线式的,是单向的,它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知识的流失,看上去就是中医都在推崇前人,师傅永远大于徒弟。为什么在与西医共存的环境中,中医似乎渐渐丧失优势,这与其几千年来形成的传播方式及其惯性密切相关。由于缺乏有效的、双向的交流方式,缺乏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因而可能几百年间的学术水平往往处于停滞状态。有一些医家殚精竭虑,似有所得,著书立说之后才发现,前人早有相似的见解,只不过因为学术传播的滞后,让无数聪明的大脑始终浪费在重复性的工作之中。


  封闭模式被打破


  中医怎样传承、交流和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摆在新时代的中医面前。问题在哪里?在于中医学术的单向传播方式,在于师徒授受的封闭传播模式。解决方法何在?第一,在于建立双向的、互相激发的交流方式;第二,在于建立开放式的、公共的交流方式。而当代新的媒体传播方式为中医的自我更新、自我优化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工具和难得的机会。


  报纸、刊物的出现,使得订阅者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节律来获得一定量的信息。之后是广播、电视,但这种方式成本高,制作周期长,适合对大众传播,进行科普宣传,但不能集中地进行继续教育和学术研讨。


  随着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医的学术传播与交流中。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我们获得医学资源比过去容易多了。从传统的医学交流网站、医学论坛,到科室微博、医院微博,以至于专属于某个医生的个人网站、个人微博,学术传播固有的时空障碍渐渐被打破,交流超越了医院等级,超越了地域限制和时空阻隔,医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有相同学术兴趣的人进行自由沟通。


  现在的网络技术为中医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为中医的继续教育探索着崭新的形式。利用网络提供的功能,中医医生努力探寻着新的展示方式和传播方式。


利用微信和QQ进行交流


  笔者探索建立了QQ群、微信订阅号等交流平台,在平台中时常呈现着这样一番景象:一旦看到或者听到与医学有关的学习机会,很多医生会一拥而上,讨论常常持续到凌晨,大家都很珍惜每次学习资源分享的机会。


  微信公众订阅号辐射面广


  许多医生在微信上组建各种不同大小、不同专业或者不同关注点的群聊。每个群聊都类似一个小型的学术团体,由来自天南地北的医生汇聚而成。大家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观看浏览、参与讨论,这就有利于达成学术上的共识,或者激发灵感,促进对学术的深化认识。


  微信还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单向的学术平台:公众订阅号。公众订阅号与传统的期刊很相似,它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主动发送某个专题的学术信息,对这类信息感兴趣的微信用户可以主动订阅。公众订阅号具有单向的学术推广作用,没有人数限制,可以成千上万,比如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流派微信订阅号是千人级的,而中医书友会、中医师承学堂微信订阅号订户已过万。订阅号既可以集中于某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也可以横跨中医各科,真可谓其大无外。借助公众订阅号,我们还可以进行更丰富的学术活动,比如展开双向交互功能,组织各种学术竞赛,参与有奖学术问答等,这些有力地推动了公众订阅号的竞争力,同时提升了读者的兴趣。


  因为公众订阅号有着传统期刊、杂志的单向流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数医学类别的公众订阅号会经营一个微社区。在微社区,所有参与者可以针对某一专题展开有深度的探讨或辩论。比如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的微社区、全国经方论坛微社区就经常组织图文并茂的病例讨论,较好地促进了学术交流。


  QQ群让更多人参与互动


  QQ群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它的容量更大,可以实现2000人同时在线交流,比微信群的规模大许多倍。其次,在QQ群的平台上,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等级的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既有高等学府之中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基层卫生院的助理执业医师。这里犹如一个小社会,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基层人员可以听到专家、教授讲授最新的医学进展,潜水的专家、教授也可了解基层的需求,学到许多基层医师的独到经验。我想这也是在微信使用率超高的情况下, QQ仍能顽强存在的原因吧。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张 苍


  延伸阅读


借网络公开课培养学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傅 斌


  为扩大公共选修课课程数量,丰富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我校精选视频课程作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公共选修课程。课程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权威,通过影像技术将他们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系统地记录、保存,并制作成的视频课程,内容涵盖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共计400多门课程。


  学生可通过学校教务处网站登录通识课网络学习平台进行选课、听课、做作业、讨论答疑、考试和获取学分;学习进度一目了然,还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进程进行全程记录、管理及评价。至今,我校的网络学习平台已运营3学年,共有1万余人次参加在线网络学习,满足学校人才培养中对优质师资、优质通识课程的强烈需求,帮助学校完成教育信息化中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学模式改革任务的需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标明作者和来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