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自媒体人,祝你们终将改变潮吹的方向

自媒体人,祝你们终将改变潮吹的方向

2023-05-10 14:56:27



作者 | 杨时旸


来源丨 豆瓣

作者ID  |  frozenmoon

这么说吧,。后者好歹还是一个内部抱团的群体,看看人家广西北海那帮人,有一种内爆式的嚣张,从全国各地投奔而去,虽然愚蠢,但好歹自带光芒。媒体人呢?基本上成了一群末日丧家犬,终日恹恹而行,等待最后一天裁决的降临。

隔三差五就能听到某某又从媒体离职的消息,每当此时,微信群里就氤氲开一种浓稠的悲壮、欣慰和嫉妒交织的气味。那种感觉圈外人很难体会,怎么说呢,嗯,就像电视剧里的青楼姑娘终于被一个傻了吧唧的金主儿书生赎了身,现在正摆酒向姐妹们告别的场景。

这种诡魅的气氛中,已经逃离青楼的和明天还得继续接客的两个群体各怀心事。赎身者表演着一种隐隐压抑着的狂喜,使自己的激动不能太过于言表。他们通常以抒发对于媒体的不舍和自己的无奈为主要表演形式,必须在这个时机洒下一些恰如其分的泪水,以免显得过于不仁不义。就好像青楼养大了自己,从娇小萝莉终于长成御姐熟女,却对老鸨以及青楼界毫无感情地奔逃而去,这很不讲究。而与此同时,那些尚且未能赎身的小姐妹们,情绪也很微妙。他们通常一边热烈地道喜,一边拼命掩藏自己落寞和酸楚,这群人的情绪基本上是通过向赎身者讨要红包和嫌弃红包的数额来传达的。这些人想着,你都跳出火坑了,这才发个两毛三毛的,又想到自己一会还得应付着张哥李哥地接客,念及于此,就此恨绵绵无绝经期了。


中国媒体圈的赎身意识是从这两年开始被启蒙的。世道坏了,所以穷则思变。当然,这里指的主要是所谓的“传统媒体”。在此之前,姑娘们都觉得青楼是个好差事,不差钱,按活儿取酬,还能爽,偶尔有扫黄部门指指戳戳但也不过茶杯里的风暴,过去就过去了。经见的三教九流客人多了,大家就觉得自己对天下大事了若指掌,没事还能指点江山过过嘴瘾。一度,姑娘们都想在青楼了却一生。

但是后来,青楼不行了,有一些野路子姑娘们操持着手机,自己躲在自家单元房里招呼客人,美其名曰自媒体。你想啊,青楼的开销成本都很高,人吃马喂的,你去了得摆一桌花酒假模假式地吟诗作赋,最后才洞房花烛吧。人家自媒体不用这些,上来直接hard core啊。只把你想要的核心给你,砍掉其他附带的结构性内容,这玩意就叫“垂直”;一帮提供类似服务的姑娘们凑合成一个群,就叫“矩阵”;几个有点积蓄的老鸨搓一块堆儿,踅摸有点姿色的姑娘,就叫“孵化器”;有个别不怕麻烦,又想提供点服务多赚点辛苦钱儿,把大家笼络到一块的,叫“自媒体联盟”;靠姑娘搔首弄姿把客人都吸引到一块,再兜售点复刻版什么的,叫“社群经济”……

这些楼凤姑娘把青楼姑娘的心智都搞乱了。现在,周围的人,只要大脑有纹路,手指能分叉的就都在做公号,羞涩地自我介绍“人家是自媒体人~”。和自媒体大盘相比,中国股市健康多了,我就纳闷了,怎么不给自媒体市场来个熔断机制呢?

说真的,把媒体人比作青楼姑娘,一点都不是调侃、侮辱和恨铁不成钢,只是觉得这最贴切。因为极少有一个职业像媒体人这样充满赎身意识和如此强烈的把工作当跳板的鸡贼。而且更让人厌恶的是,这帮离职的媒体人从不愿意提及那个让自己离开的真正原因——贫穷。而总是用不得志和所谓的言路狭窄掩盖不便启齿的真实心境。说真的,在中国做这一行,我们也从未在康庄大道上行走过啊,?那时候为什么都不离职?为什么不慨叹狭窄?南方某大报的人曾说,那时候这个月的工资还没花,下个月就又发钱啦。那时候,这个行业哗哗哗进钱,一旦如此,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再狭窄都能忍。现在,相比于其他行业,这一行的收益远不如昔。

十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一直觉得这一行至少是喜欢它的人才从事其中,但是后来,我逐渐承认,哪个行业都一样,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水至清则无鱼。10%的人因为喜欢才入了这行,10%的人厌恶它,其他八成都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不喜不悲的,想着少劳多获。所以,那九成人中有很多是把媒体工作当跳板的。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有些行业天然具有跳板属性,媒体就是如此。媒体人接触的人多而杂,又因为懂得如何侃侃而谈,容易显得渊博,有些人混江湖又平添一个敢字,总给人一种手眼通天人脉泛滥的错觉。所以,很多人借着自己这份工作的特殊性,给自己修路铺桥。进入这一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离开这一行。这多荒诞。有件事真的很悲哀,一件明明最需要智识的工作,却活生生被搞成了一碗青春饭。

如今,面对一副媒将不媒的样子,绝大多数缺心眼儿的人都觉得是互联网和所谓的新媒体搞垮了传统媒体。这就像当年,人们突然发现根本阻挡不住网络免费传播音乐一样,咒骂互联网玩死了唱片公司。所以说,智障这个事也是随时更新版本的。说实在的,那些声称互联网杀死媒体的人,连自己从事的媒体这一行的核心业务都没有想明白,想想也活该被玩死。

媒体是什么?媒体是公器。这才是根本。现在所谓的自媒体是什么?自媒体都是私器。所以哪有什么自媒体,基本上都是自媒介。

一个作为公器的、原创内容提供商,是最应该热切拥抱互联网的。即便憎恨也应该憎恨互联网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一些,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充满娇嗔地抱怨。

我们简单区分一下:真正意义上可以被称为“媒体”的,必须使自己成为公器,除此之外的那些承载信息和内容的介质,都只能叫“媒介”。媒体是一种有态度、观点和基于专业的事实调查基础上的信息发布系统,它面对和支撑的是最大多数人集合起来的公共利益,这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国内涌现出的那些公号和APP和媒体没有半毛钱关系,那都是“自媒介”,哪里有什么自媒体啊?跟踪了哪些事实?调查了哪些新闻疑点?有那些具有学理支撑和独到见地的观点?提出的观点是为具体某个甲方服务的,还是对公共利益负责的?

养生保健和心灵鸡汤姑且不提,其他的都是什么?冷笑话,星座分析,奇闻异事,明星八卦,情色擦边……别以为我看不上这些,这一切都很美好,我喜不喜欢是我的事,这一切能撑起一片市场,说明它有它的商业价值,但我只想说的是,这些不是“媒体”。它们只是把内容做得很有趣的信息张贴处。绝大多数能真正盈利的所谓“自媒体”,你去考察一下,大致莫不如此。除了这些,还有那些为广告主做定制服务的,把广告和非广告彻底打通,让你根本无法辨别,也无需辨别,某个最著名的短视频公号不就是如此吗?不就是用视频写软文,并且把软文写得更柔软吗?就这个,还大张旗鼓地慨叹终于摸索到了盈利模式呢?
有人总叫嚣说自己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我觉得这些所谓的自媒体人终将改变潮吹的方向就不错了。

自媒体的现状,用大刘在《三体》里的话说,现在就是“乱纪元”。但是,乱纪元让“旧媒体”们慌了手脚。他们开始了自以为是的反击和应对,但实际上正在慌慌张张地展开一场尚未省察的规模性。众多媒体裁撤深度报道以便收紧预算,他们绷着一张无可奈何又得意洋洋的脸,好像自己找准了开源节流的命门。但实际上,深度报道是正经媒体唯一可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如今这些媒体正在自己抽掉自己的脊柱,然后留下一堆可有可无的弱项,去和新媒介中那些强项拼杀。这场注定死亡的游戏,每周都有新的伙伴加入。那群传统媒体的掌舵者正在无意识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自我毁灭,却还自以为正在扶大厦于将倾。

原本,公器是公器,它有自身的问题,解决掉那些就是了,即便裁撤也要针对非核心部门,而公号一类的崛起是私器间的竞争,只不过从公器那里掠夺了一部分注意力而已,但如今,那些传统媒体的应对方式,完全是主动跳入私器的火坑,但又不能做到完全私器化,这打得到底是什么仗?

机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媒体写作,包括有逻辑的长故事,调查,对于人心人性的深入省察,这一切是个人玩票和业余作者无法达到的。只要人性没有被根本改写,对于这类内容就是永恒需求。但我们现在连对这一点的认识都开始动摇。作为媒体人,公器的工作者,我们出售的不是介质,而是内容,那些经过调查,核实,逻辑化之后的,独一无二的内容才是被需要的,无论它刻画在乌龟壳上,还是传送在脑电波里,这并不重要。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放弃了内容提供商的自我定位。

有一天,当我们的社交互动媒介中,有一部分呈现出公器化特征的时候,所谓的“新媒体”才真正出现。问题在于,在这乱纪元的时候,有无数传统媒体都为了自保而脱水储存,但脱水的时候死伤无数。

这让我想起1990年代早期的中国电影院。以现在中国电影业的红火情况,你根本想不到当年的惨状,那些影院的匾额挂满了灰尘,它们被出租改成了录像厅,台球厅,后来又变成了网吧,很多电影从业者都觉得自己这一行永久性地衰败了,而那时候想清楚的人,现在都成了这火红票房池中的中流砥柱。但问题在于,有多少人死于心碎?

其实,所谓的新媒体根本毁不掉传统媒体,都是自己毁掉了自己。悲哀的是,我们看着它走向一条错误的道路,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它倒塌,然后在废墟中重建。它倾颓的过程中,有人默默离开,有人与之殉葬。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本文已获得微信号“锤子小秘书”授权。

—E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