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穹顶”之下的媒介观察: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一次共舞

“穹顶”之下的媒介观察: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一次共舞

2023-05-10 14:56:27

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的柴静,近日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视频一经发布,即引起大范围共振。


据媒体报道,截至3月1日12:00,该纪录片在网络视频平台的播放量突破1.17亿。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近些年来公众最敏感的雾霾问题,得到了网友的广泛支持。根据凤凰网民调结果显示,截止到3月1日22:00,超过13万人参与调查,92%的网友对片子评价很高,认为该片“非常好,全面客观的做了雾霾科普,深刻揭露了雾霾污染的黑暗面。”


有评论称,《穹顶之下》很可能是官媒与自媒体在影响力上的一次分水岭。


在自媒体中,《穹顶之下》可以说取得了爆炸性的成功,正式发布24小时即取得过亿的点击量,在自媒体尚未如此活跃的从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以笔者自己为例,在关注的100多个微信公众号中,今天有超过一半推送了与柴静和《穹顶之下》有关的内容,这其中不光有新闻资讯类公众号,许多生活类、娱乐类公众号也参与其中,朋友圈更是一直在被与柴静有关的话题刷屏。在微博上,有媒体给出数据,以“柴静+雾霾”为关键词的内容阅读量,24小时达到了1.6亿次。回到柴静的调查视频本身,TED式演讲、flash动画、电影特效、信息可视化、无人机拍摄,时下最时髦的新媒体呈现方式都可以在视频中寻到端倪。难怪有媒体撰文《柴静《穹顶之下》可能会、应该会改写的新闻学》。


与自媒体的集体狂欢相比,传统媒体在此次传播确实逊色很多。由于其自身规律的束缚,据笔者观察,今日上午发行的报刊几乎都未提及柴静事件,只有部分下午出刊的报纸对这一话题有所涉及,但是内容也远远滞后于网络。传统媒体只在其社交媒体的官方公众账号上有所反应。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在微博中谈到《穹顶之下》给传统媒体带来了3点启发,,如对北京国际马拉松竟少有批评。”


网络媒体介于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之间,围绕着《穹顶之下》也在寻求自己的突破。相比于自媒体相对闭塞的讨论环境,以凤凰网为例,作为网络媒体的他们则尝试为网友提供一个更开阔包容的思想交流平台。凤凰网推出的民调《你对雾霾治理有多大信心?》 上线不到2个小时参与人数即突破十万人,给予网友交流观点,抒发情绪的空间。


在传统媒体有原创能力没有机动平台,自媒体平台灵活却缺乏原创实力的时候,网络媒体在这里体现出了他的优势。凤凰网在3月1日连续推出独家评论《穹顶之下,柴静的调查真相》、《为什么是柴静,而不是CCTV?》等,特别是前一篇还联系到了柴静本人进行了简要采访,成为《穹顶之下》播出以后首家采访到柴静本人的媒体。1日下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座谈会上,回答了凤凰网等媒体关于柴静纪录片的回应。陈吉宁的首次表态,就这样也被凤凰网等网络媒体抢了首发独家。


可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的原创内容依旧葆有强大的生命力。


网络媒体比之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全媒体的融合。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截止到3月1日22:00,《穹顶之下》在凤凰网、凤凰视频、凤凰新闻客户端、凤凰视频客户端、手机凤凰网等5大平台共产生视频播放量1368万。在该片热播的同时,凤凰视频又选出相关题材纪录片《3个爸爸为孩子“死磕”雾霾众筹千万造空气净化器》配合推荐。凤凰视频长期以新闻和纪录片作为主打,既是差异化又体现稀缺性。移动互联网造就的用户阅读行为发生显著变化,再优秀的调查图文新闻,也比不上视频纪录片的直观,。


在移动端,凤凰新闻客户端、视频客户端和手机凤凰网三大平台对柴静话题实现了滚动聚合报道,发力整合了零散的自媒体稿件,并且进行互动直播,与用户共同探究雾霾。


在柴MM掀起的传播风暴过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地鸡毛。自媒体的灵活、传统媒体的保守、网络媒体的立体都给作为看客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崭新的全媒体时代,值得我们去期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