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歌单 >新媒体笔记一

新媒体笔记一

2023-05-10 14:56:27


李劈柴
生活/佛学/运营/读书/评论
关注

1. 关键是要在受众最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内容。 


2. 我们把用户当爱人,用户需要的时候恰巧赶到,用户阅读的时候不觉得累,用户依附的时候可以献上肩膀。  再后来,觉得不但感情好,还得“对你有用”,于是又搞活动,发展内容版块,当然说到底,这是一种服务。 


3.原创是一种原则,是需要坚持的底线,虽然我不自称自媒体,但我觉得,如果有人说自己是自媒体,但连原创都做不到的话,是没资格自称自媒体的。原创本身就有价值。如果我去转载别人的内容,那有什么理由要大家关注、我阅读我呢? 


4.我其实在微信上是没有所谓的“粉丝”的,我更愿意称呼他们为“读者”,我尊重他们。我不希望阅读我内容的人对我盲从,这样非常不好,他们看到我的内容能引发一点思考是最好的。 


5.视频确实有转化门槛和成本的问题。不过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我们可能会先从门槛最低、画面元素丰富度较低的做起,在不太复杂的类别上做一个标准出来,然后再往更复杂的方向转变。电影也是这样,它可能会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不断用技术和资金提升它的完美度,但从快捷性和传播性来讲肯定过时了。


6.没把握,还不如做自己擅长的东西。要做大,还是靠产品,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 大象公会的文章从某种程度上也像电影一样是沉浸式的,但是同样的文章让别人来写,字数会是大象公会的3倍以上。你想要节约读者的时间,你就需要多花时间。如果你要让读者有耐心地读下去,这就要用到心理学的层层递进、设置悬念的手法。


7.微信靠的是人际传播,只要你的东西有足够的穿透力,它是能到达很宽的受众范围的。而通常高冷的,比如调查记者的东西,是很少有人转发的,因为它不构成传播的动力。能够引发传播冲动的是好玩的东西,和自己贴近的,有悬念的,有意外的,熟悉的东西中有陌生元素的。这个也是大象公会策划选题的时候不断摸索的一个方向。移动端的特点是,大量的阅读来自朋友圈的转发。而朋友圈的特点是,我看到什么东西,构成了我的人格。这会构成一个稳定的兴趣圈子,这个圈子会看到一类稳定的内容。有些东西不会在这个圈子里出现,比如爱国愤青就不会转公知的文章。对所有阶层都有穿透力的文章,就是鸡汤。因为一个圈子中最温暖的东西就是它了。还有一个就是长知识的文章,也会构成我的谈资。但是不能因为用户喜欢就写鸡汤文,我是不能接受这个的,因为鸡汤文是很容易被替代的。我关于产品的想法还是传统的精品意识、小作坊意识,不算完美,但是只有这么做,才能体现出差异性。 


8.他们都会回答是“有商业模式”,但其实我的号并没有明晰的模式,所以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有诚意吧”,他们在发现我没有明晰的商业模式时,也会表示“我们更看重的是人”。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说的“看重的是人”具体指什么。如果我自己是投资人,应该也会更看重人吧!先做人再做事嘛,人是第一位,靠谱很重要。 


9.坦白讲太多人需要人生导师了,但世相死也不做人生导师,只是会经常给一些思考的角度,在那个角度上,每个人都自己去琢磨。我希望送给别人的是方法论而不是价值观。


10.如何与超过千万的微信公众号争夺注意力,如何串起散落在各处的粉丝,。


11.仅仅是审美、品质,也包括流程管理、团队管理、市场和营销。我自己创办过多个媒体,有十多年周报周刊运营经验,这使我们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视频成本。周刊有点特殊,比日报品质高,又比月刊速度快、流程严格。总之,对于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周刊杂志的经验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文化,审美,质量管理、流程管理的经验,分众媒体的运营经验。 


12.创业公司的老板,自己动手能力要足够强,因为你往往手下没几个高手,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手训练成高手,你要自己动手处理好100个、1000个细节,而且要能日复一日地hold住,快速迭代升级,把产品做到极致。 


13.能够看清大势,找到一个突破点,扬长避短,单刀直入。扬长避短非常重要,因为你手里的牌太少了。很多人以为自己手里牌很多,其实很多关系、资源、idea都是虚的,一旦实操起来,就捉襟见肘,还没开始就阵脚大乱。 


14.上线之前,大的idea必须自我推翻三次。因为每一次你都觉得自己聪明极了,算无遗策了。沉淀一下,多半个月你就会看出一个大问题,后面的方案总是比前面的好。否则,一上线,到处出现预料之外的问题,如果团队再相互抱怨,就彻底乱套了。 


15.如果要从转型的角度说经验,就是别怕别人笑话你(媒体人容易放不下身段),也别指望过去的所谓人脉资源,永远是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而媒体人之间的关系似乎看起来很亲密,容易给人一种朋友很多的幻觉。我们的核心创始团队,曾经成功打造过营收一亿多的主流媒体,可以说,我们在成本控制、质量管理、流程管理、团队管理方面,有十多年的经验。


16.我们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环节,比如我们没有导演,没有编导,甚至没有详细脚本,但是我们的模版精确到了每一秒。我们的流程精确到了每周、每天。我们的style贯彻到了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标点。我们可以迅速地让摄像圈的江湖气文化,融入一个报社式的学习型文化。此外,我们熟悉一线品牌,再加上对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学习能力、迅速融资的能力、成熟的App开发团队——能把这些东西全都打通的团队,我相信不会一下子涌现出很多。


17.传统媒体相当于过去的马车,新媒体就相当于汽车,革命呢,就是说我们有汽车了,汽车要革马车的命,那马车要干什么?马退出大众运输市场,马不再承担这个工作,但还可以赛马嘛,马这个物种与马的功用是两回事,这个叫正常的运输革命;那你如果说“文化革命”,那就是全乱了,汽车发明了,我们把马杀了吃肉,让汽车来跑,马都绝种了,这个叫作“文化革命”。 


互联网的影响也一样,互联网的核心是去中介化,要把一切的中介都去掉,但传统媒体就是中介,这个革命革的就是我们。那我们参与这场革命,自我革命,革掉的是信息功能,保留的是审美和创作这些高附加值的成分,并且把它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准,这就是前途。

19.新媒体是“车”,通道、技术是“车”,是要变的,“马”是不会变的。你如果要让一匹马变成一辆拖拉机,那无能为力,而且有必要吗?也没有拖拉机来了,马这个物种就要灭绝的道理。此外,新媒体会发展变化。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和一种新的形态,它出现之后,立刻就会“草根”化,但是“草根”化要经历回到专业化的过程。慢慢地会分化,最终会专业化,这是一个过程。 


20.在新媒体方面,个性化、差异化、识别度、眼球经济这些方面,我们跟其他的新媒体账号、App没有区别。


21.新媒体时代,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模式了,拥有大的发行量,好的美誉度,广告源源不断,这已经不够了,不再是那种模式。将来才是问题,现在的模式,无论是电商还是变现模式,都不能百分百地确保你的将来。 


22.你要去了解你的客户,因为每条文案诞生之前都可能会有30版甚至50版被否掉。我们存在的主要功能就是连接品牌的产品和受众的认知。反过来推,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受众,你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我说什么话受众才会去用这个产品?把这些找到,再看这些话是不是跟产品贴切。找到这种连接点之后,首先我们会做内部测试,看能不能看懂,看明白,然后再跟客户沟通,最后做受众测试,这样才会诞生一条文案。 


23.首先,你如果把这件事作为机理反应,那就会很快了,并不是为了做这件事而去做这件事。太多的人都是为了借势而去借势。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不能为了做这件事而去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问应不应该追热点,说追热点很累啊,其实这才是他们真正的错误。


24.我们存在的主要功能就是连接品牌的产品和受众的认知。


25.反过来推,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受众,你为什么要用这个产品?我说什么话受众才会去用这个产品?把这些找到,再看这些话是不是跟产品贴近。


我觉得好的传播最重要的是从人性的角度挖掘,是否与受众相关,以及受众愿不愿意主动去传播,我觉得从这3点去考量就很好。 


26.只是他们没有像中国人一样包装成一个概念。这个行业刚刚兴起,才四五年,但是我们已经把这个行业“糟蹋”得体无完肤了。所以很多伪概念在天上飞来飞去,在我看来,你觉得这个有意义那你就去做,不要管他是自媒体还是其他的称呼,企业想明白自己要干啥就行了。


27.没有什么好与坏,精彩不精彩。我们创作的时候,是沉浸其中的,结束之后收到效果,可能是兴奋的,也可能是沮丧的。有可能你觉得你这个是好的,但最终的关键是要被受众接受。 


26.生活本身就是场创意。不管是过去做菜也好,开书吧也好,对人际的接触,对行业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对生活的热爱,能够融到创意中去。我从来不认为创意是枯燥的,我也从来不需要绞尽脑汁想出创意来,好的创意肯定是从脑子里蹦出来的,但是需要生活的基础。大部分人现在是对生活常识缺乏,而不是对品牌认知缺乏。我一直觉得“广告在广告之外,social在social之外”,这是不变的真理。 


我几乎没有考虑过投资一个公众号,因为我觉得公众号其实只是产品表现的一个形式,就像App、H5一样,都是表现形式。


友情链接